首页 > 历史 > 烟台丨张允抡家风:谦恭和蔼 清廉自持

烟台丨张允抡家风:谦恭和蔼 清廉自持

张允抡(1608—1678),山东莱阳张格庄村人,字并叔,号季栎,别号栎里子,晚号栎里居士,斋名希范堂。崇祯七年(1634)进士,官至江西饶州知府。明亡后,归隐故里,安贫乐道,著有《希范堂集》《廉吏传》等。

张氏一族治家严格,重视教育,张允抡在外做官10年,始终秉持个人操守,做到正直清廉;回到家乡,则保持谦恭和蔼的态度,尊老爱幼,这与其家族家风有很大的关系。

少年科甲 清廉第一

张允抡自小发奋读书,才学出众。崇祯六年(1633)中举人,崇祯七年(1634)连捷成进士。因办事认真,政绩卓然,被擢升为户部郎中,掌管北京崇文门税务。当时,崇文门一带以酒业为主的货品贸易非常兴旺,在完成规定税收额度之外,往往会有许多盈余。对此,张允抡总是严格把控,一律予以登记造册,悉数上缴,分文不留。当时明末官场贪腐成风,张允抡的做法很不入流。于是同僚们明里暗里说服他不必那么诚实认真,应该截留一点私分共享,对此他一概不予理睬。

崇祯十一年(1638),张允抡被任命为江西饶州知府。当时,饶州已经连续三年遭受严重的旱涝灾害,民不聊生。张允抡见此惨状,悲悯之情油然而生。他屡屡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灾民税赋。同时,他不辞劳苦,亲自踏访灾区,发动官民疏通水道,排涝减灾,为此走遍了饶州的山山水水,终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一度大病不起。

张允抡为政清廉,两袖清风,任知府4年,生活简朴,府邸简陋,挂壁仅有一张床,别无他物,被饶州百姓称为“清知府”。后来朝廷为催缴税款,户部尚书派人前来饶州督阵。督官来到后,不问青红皂白便要以渎职之名褫夺张允抡的知府官职。消息不胫而走,饶州民众一万余人自发聚集到省城,跪地哭诉。他们称赞张允抡清廉、勤政、爱民,饶州百姓舍不得让他走,也不忍心看到他蒙冤受罚,愿倾家荡产缴清税款把他赎回来。督官看到如此情形,只好答应了民众的请求。大家为之欢呼雀跃,在饶州府衙前竖起一杆大红旗,上书“荣震全饶”四个大字,夹道欢迎张允抡回归府衙。不到三个月的功夫,所欠税款基本缴齐。民国《莱阳县志》记载:“督饷者允之。则署巨旗曰‘荣震全饶’。欢呼载道拥公归。不到三月,积逋完。其得民心如此。”

崇祯十五年(1642)秋,崇祯皇帝为挽救朝政危局,励精图治,鼓励荐举贤能人才。礼部侍郎郝晋评价张允抡清廉第一,予以鼎力举荐。

孝悌传家 满门忠烈

张允抡出身莱阳世家大族,曾祖父张起凤是贡生;祖父张必达曾任济南府训导、山西永和县教谕;父亲张宏度虽学绩不显,但治家极为严格;叔父张宏德为天启五年(1625)进士,曾任蠡县县令。他常常说:“吾之为文,叔父教之;吾之立身,伯兄成之。”

张允抡刚做京官的时候,曾把自己的母亲接到了京城精心赡养。后来他二哥张允捷于崇祯十年(1637)中进士,又被任命为山西榆次县令,此时恰好张允抡被外放为江西饶州知府。兄弟二人都想把母亲接到自己的身边朝夕侍奉,二人为此争执不下。母亲见此情形说:“我已经在京城享福四年了,都是允抡奉养,这会儿就依了你二哥吧。”张允抡只好听从母亲的意见。他亲自把母亲送到榆次,然后才安心踏上了南去饶州的行程。

不久,政局巨变,清兵入关,东侵山东,莱阳城遭到了围攻。张允抡的母亲因牵挂老家儿孙们的安危,冒险回到莱阳。崇祯十六年(1643),莱阳城被攻陷。在此次莱阳城守卫战中,莱阳张氏、宋氏、姜氏、赵氏等官宦家族以及其他民众誓死抵抗,共计上万人殉难。张允抡家族中,其母亲及四个哥哥张允振、张允擢、张允扳、张允撝等共17人罹难。

张允抡的大哥张允振,邑庠生,虽然没有取得显赫的功名,但能笃学敦行,谨守传统礼教,严格训导诸位弟兄,使得他们个个都很出色。张允抡为家中老小,自幼聪明伶俐,但是心性放荡不羁,张允振担心他不能成器,所以对他最为严厉,以至于张允抡考取进士、做了京官,对大哥仍然心存敬畏。有时,张允抡身穿华贵的官服立于大哥身侧,恭恭敬敬,大哥不命坐,他则不敢坐;大哥对他说话,他总是躬身倾听。

遭受“癸未邑难”,张允抡家族财产已经所剩无几,幸存下来的人都逃到乡下投亲靠友。他们变卖仅剩的田产作为盘缠,把张允抡接回莱阳。这时的张允抡已经家徒四壁,他布衣素食,只能靠授徒聊以自给。明朝覆灭,身为明朝命官的二哥张允捷因忧愤而亡。至此,张允抡的同胞兄弟全部去世,只剩他一人,可谓满门忠烈。

清风介节 著《廉吏传》

宋代大诗人范仲淹曾任饶州刺史,清廉爱民,政声极高。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世代传诵。饶州民众为永久纪念他,建造了一座范公祠。张允抡任饶州知府时,多次到范公祠拜谒,对范公的为人为政敬佩之至。后来,他将自己的堂号称为“希范堂”,并将自己结集刊行的诗文著作取名为《希范堂集》。

张允抡自小刻苦读书,才学出众,工诗、善琴、能文章、擅书画。他著作宏富,除《希范堂集》(四卷)外,另有《栎里子集》(十五卷)、《廉吏传》(三卷)、《续高士传》(二卷)、《游崂山诗文》等著作,共20多卷,大多收藏在其后裔家中。

明亡后,张允抡隐居不仕,舌耕终生,布蔬不厌。他在一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孤傲不群的心态:人宦久益熟,我宦久益疏。世如见怪物,苗莠岂容锄。

张允抡晚年受即墨进士、明御史黄宗昌之邀与莱阳宋继澄在崂山玉蕊楼、张村等处设馆教书十余年,清风介节,结交名流;遍游山川名胜,诗文颇多,成为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宋继澄是明末清初莱阳名士、山左大社首领,有“东海大儒”之称,名震大江南北。其对当时文人士大夫很少予赞许之词,唯独对张允抡赞赏有加。宋继澄晚年隐居万柳,极少与别的文人交往,但时常与张允抡诗文唱和作答,不亦乐乎。宋继澄欣然为张允抡的《希范堂集》作序,序中对张允抡的为政、为人、为学极尽赞美之词,曰:“虑民必周,治事必确,本源必清,未流必慎。其仁至,其义尽,其理无不穷,其志无不格。学切经世,环海一人也!”

通讯员 王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70360.html
上一篇陈琮英:与任弼时生死与共的“无名英雄”
下一篇蜀汉反骨魏延,天生之相,真的要反蜀吗?还是被人栽赃陷害?

为您推荐

烟台莱阳丨姜垓家风:廉循久任 克己爱民

烟台莱阳丨姜垓家风:廉循久任 克己爱民

姜垓(1614~1653),字如须,又字皇舆,号筼筜、伫石山人、明室潜夫,莱阳城南姜家庄村人。明末进士,礼部行人司行人,南明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姜埰之三弟。从少年成名到忠直为官,姜垓深受其父亲、兄长的影响,一生正直清廉,胸怀天下,一心为民。少年才俊  名动江南姜垓少年时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气,10岁时能作文,16岁所作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