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为何李秀成20万大军,打不过2万湘军

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为何李秀成20万大军,打不过2万湘军

古代的权利体系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状,最上方的塔尖是皇帝,仅有一人,最下方的塔底是农民,占全国人口数量最多。但这种数量方面的正金字塔形状,在享有的物资和权利方面却是很巧妙的倒金字塔形状。在古时候特殊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束缚之下,皇帝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所有者,所有事物全部都属于他一人,而下属的权利机构也会分享权利,人数虽少,但也享受着全国大部分都利益。最可怜的便是农民,在古时候的愚民政策之下,无权无势的老百姓只能通过卖命的方式获得立命之本钱,而且还要不断被上层建筑的组成人员不断压榨,付出与回报完全不成比例。

这些最底层的农民,要是遇到贤明的君主还好,至少生活还能过得下去,但要是碰上昏庸无能的君主,那么普天之下,可谓皆是生灵涂炭。那古时候的农民有没有可能翻身农奴把歌唱呢?有途径,但很难。在隋唐开创的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历朝历代也是有相应的官员选拔制度,比如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但这只是徒有其表,最终选出来的其实都是王公贵族子弟,那些社会底层的人民,仍然没有任何希望。

而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后,社会底层的农民才算真正有了为官改变命运的途径,不过这种途径也只是相对公正,而且即使公正,科举制度每次选拔出来的人才也都很少,占据全国考生名额的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考生,都是无奈落榜,甚至还有几十岁了还只知道读书想考官。

农民是否只有这一种翻身途径呢?也不是。当一国之主暴政,搅得天下民不聊生之际,全国各地老百姓会因为实在无法生存了,在横竖都是死的情况下,选择暴动起义。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事件有很多次,基本都是昏庸无能的统治阶级导致的,就比如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事件。太平天国运动的发起者名为洪秀全,是清末连考四次不中的失意落榜生。郁郁不得志的洪秀全,最后将这一切失败都归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认为是清政府的卑劣行径染指了科举考试,徇私舞弊现象严重,才会让自己这个才高八斗但无权无势的人一直考不上。

的确,晚期时期的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实在是令人发指,与应该爆发的两次鸦片战争全部失败,天朝上国的幻想终于被侵略者戳破,还被索赔了几亿官银。但这些常年享受荣华富贵的权势者自然不愿意省吃俭用的自己掏腰包来赔款,于是便把所有的赔偿加到了对农民的征税上面,一时之间,全国百姓都快无法生存,尤其是江南富饶之地,征税更加苛刻。洪秀全便利用老百姓对清政府的不满,借机创立"拜上帝教",经过八年的各地宣传与造势,最终发起农民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自建立开始,其势头就一直在猛烈上涨,沿途还不断吸取大量的穷苦百姓加入队伍,规模空前强大,最多时竟达百万之众。

他们的攻势也是一路顺风,将清政府南方的所属领域全部攻占下来,清朝军队在这些农民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这一时期的太平天国,甚至隐隐有要将清政府取而代之的势头。不过,这一切,从天京保卫战开始,就发生了变化,太平天国自此之后就陷入了颓势,被清军打得节节败退,与此前呼风唤雨之势形成了天壤之别的变化。而此一战中,正是由于最后李秀成率领的二十万大军,竟然没有打过曾国荃率领的两万湘军,才最终导致太平天国的灭亡结局。

为什么之前打过那么多胜仗的太平军最后却被湘军以少胜多击败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领导阶级产生内部矛盾。洪秀全手下有几员得力干将,其中杨秀清和石达开在战争中效力最高。但杨秀清由于想与洪秀全平起平坐而被灭门,石达开则在杨秀清事件之后带兵决裂。太平军实力大损。

第二,领导阶级的战略失误。天京保卫战中,洪秀全基本没做任何事,全是手下大将在忙。而在安庆这一天京屏障被清军攻克之后半年,洪秀全才意识到事态严重性,还反复调取李秀成大军,一会去这,一会去那,军队活生生在路上就被消耗大量有生力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39268.html
上一篇1990年,苏联为何会同意两德合并,还让东德加入北约呢?
下一篇为什么丁汝昌在刘公岛选择投降然后自杀而不是死战到底?

为您推荐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能力强悍,却缺乏大格局,即便没有天京事变,东王、北王、翼王、燕王也会各自独立,被清军各个击破,过程很精彩,失败也更惨烈。一、杨秀清没有“大格局”,缺乏进取心,采取内线作战模式不可否认,东王杨秀清能力强悍,也有魄力,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壮大,杨秀清功不可没。没有杨秀清的奋斗,就不会有太平天国的辉煌
重度精神分裂症患者洪秀全

重度精神分裂症患者洪秀全

作者:肖靖第三次考秀才再次失败后,洪秀全大病一场。洪秀全不像曾国藩,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可以连续考七次秀才而不气馁;也不像左宗棠,少年才气纵横,师友眷顾,自知自信,考秀才不中可以另寻找别路来走。毅力不如曾国藩,自信不如左宗棠,自身命运所遭受的荆棘仿佛处处都在掣肘他,令他的自尊心受到最强烈的刺激。于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