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真的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吗?

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真的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吗?

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朱允炆即为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建文帝一上台就进行了削藩政策,各位藩王都表达不满,其中就包括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朱棣在削藩政策的步步紧逼之下愤然起兵抗争,自此,叔侄2人之间展开了一场历时4年的生死大战,最终以建文帝朱允炆彻底战败、离奇失踪,叔叔朱棣彻底胜利而告终,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为帝,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

在“靖难之役”中有一位功臣叫马三保,后被朱棣改名为郑和,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命太监郑和作为正使太监率领帝国船队向西洋进发,开启了下西洋之旅。

一、郑和简介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本姓马,名三保,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马三保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因此也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信任。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朱瞻基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二、郑和七次下西洋

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途经东南亚、印度洋、非洲等地,足迹踏遍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了红海和非洲东海岸,开辟了由太平洋西部到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

1、第一次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郑和与王景弘等出使西洋(今加里曼丹至非洲间的海洋),率领士卒27800多人,乘坐长44丈,宽18文,满载瓷器、金银、丝绸等的宝船62只,从南京龙江港启航,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2、第二次下西洋

1407年10月13日(永乐五年九月十三 丁亥),郑和率领一支27000余人的船队再度启程。此次,他的航海足迹遍及东南亚各国,其中包括越南、文莱、泰国、柬埔寨、爪哇、满剌加、锡兰、柯枝和古里。郑和随船带去了大量的金、银、布帛、香油等物,赠送给锡兰的一些佛寺。此次远航历时将近两年,1409年夏,郑和一行人才回到国内。

3、第三次下西洋

1409年(永乐七年 己丑) 九月郑和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第三次下西洋时,先后经过了加异勒、阿拔巴丹、甘巴里、小葛兰、柯枝、古里等地,并在满剌加建立了仓库,在其中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和财物,方便日后再下西洋时补充物资,1411年,郑和带领船队回国,第三次下西洋结束。

4、第四次下西洋

1413年冬(永乐十一年 癸己),郑和带着27670人开始了他的第四次西洋之旅。船队先后抵达了占城、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和苏门答腊。在苏门答腊,郑和将船队分成了两支,一支驶向锡兰,一支驶向马尔代夫。船队最后抵达了波斯湾,然后启程回国,在经过马尔代夫时稍作停留,最终于1415年夏返回国内。

5、第五次下西洋

1417年(永乐十五年 丁酉),郑和收到朱棣的命令,护送一些外国使臣回国,这就是他第五次下西洋。在此次航行中,郑和的船队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阿拉伯半岛。两年之后,也就是1419年的夏天,船队才返回中国。

6、第六次下西洋

1421年(永乐十九年 辛丑) 郑和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在第六次远航中,郑和先后抵达了占城、暹罗、竹步、古里、柯枝等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布亚非两大洲。第二年,郑和带着暹罗、苏门答腊、阿丹等国的来访使臣归国。

7、第七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已是1430年年底,明成祖朱棣及其继位者明仁宗朱高炽都已驾崩,当时在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儿。

此次远航途经占城、爪哇岛、苏门答腊和古里等地区。郑和原本打算一直航行到非洲南部海峡,然而,船队在抵达位于印度西海岸的古里时,他便病倒了。1433年,郑和在古里病逝,享年六十三岁。此次远航就此中断,同年夏天,船队返回国内。

三、郑和下西洋真的是为找建文帝吗?

明成祖用武力从他侄儿手里夺得了皇位后,有一件事总使他心里不大踏实。皇宫大火扑灭之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那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里有的说建文帝并没有自杀,趁宫里起火混乱的时候,带着几个侍从太监从地道里逃出城外去了;有的说建文帝到了什么地方后来还做了和尚,这些传言使明成祖不得不怀疑和害怕。害怕建文帝真的没死,万一在别的地方重新召集人马,用朝廷的名义来讨伐他。于是为了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他派了心腹大臣郑和下西洋。

以上就是民间说法,说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不准确的。

1、跨海不可能找得到

世界那么大,很难找得到,就算建文帝跨海出逃了,也有可能改名换姓了,或者相貌模样也有改变,就算郑和碰上了也不一定认得出来。就算建文帝在国内出逃,在技术落后的封建时期,一个人出逃隐秘了,也是不可能找得出来,何况是在海外。

2、声势过大

其实寻找一个人,只需要派几艘小船,十几个人,到西洋诸国暗中寻找就是了,为何朱棣要派这么大规模的船队,这么大规模的船队这不是更引人注目吗?如果建文帝真在海外,知道了这么大商队早就应该躲起来了。

3、建文帝忠厚羸弱影响不大

建文帝其人忠厚羸弱,被朱棣从帝位上赶下后,即使逃到国外也没有什么能耐能影响到明成祖朱棣了,又何必非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三番五次派郑和率领二万余人的庞大船队兴师动众出海寻找?而且出海国库花费巨大,又劳民伤财,相信明成祖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4、郑和之前已有出使其他国家

其实在郑和之前,明成祖朱棣已经开始出使别的国家,他派遣尹庆于永乐元年(1403年)出使了古里、满剌加(当时尚未建国),又于永乐二年(1404年)出使了爪哇和苏门答腊。在郑和下西洋初期,明成祖又南征安南,将之纳入明王朝版图。从这些看出,明成祖出使的目的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版图,维护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真实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其实也是明成祖的动机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这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明成祖自认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以宣扬国威,向外示富。

另一方面就是明成祖为了维护好与各国的关系,巩固好国家的版图。毕竟他的天下是从郅子手上得来的,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位伟大的皇帝,让后世歌颂的皇帝而不是被后人诟病的皇帝。他也要让海内外各国都知道他治理国家的强大与繁荣。

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伟大的创举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

1、古代中国航海事业的顶峰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成为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促进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海外贸易的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运往国外,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种货物。

3、传播中国文化

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郑和下西洋也向海外传播了科学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礼仪、宗教艺术等中华文明,将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医学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到亚非国家。同时,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也传入中国。

4、传承勇往直前的精神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600年前,面对人类还知之不多的广阔无垠的海洋,面对险象环生的长途远航和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郑和与他的船队没有退缩,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一往无前,百折不挠,开辟了中华民族从海上走向世界的新纪元。

总结:

明朝永乐帝开拓的如此伟大的创举,其实并不是只是为了寻找建文帝那么简单,而是为了耀我国威,促进中国海外贸易,打开中国的“海洋丝绸之路”。虽然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夺权过来的,但是明朝永乐期间明成祖开创的盛世与郑和下西洋的创举,永乐帝是值得后人的称赞与歌颂的,他是一位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做出突出贡献的好皇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94027.html
上一篇内线情报:保安大队长要投降日军!八路军果断捕杀叛徒
下一篇“收起你的泪珠,永别了”|一个无名抗战士兵的与妻书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