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人生若如初见》后,《广州十三行》也被质疑,历史虚无主义

《人生若如初见》后,《广州十三行》也被质疑,历史虚无主义

先介绍两个电影里的人物。

著名大片《泰坦尼克号》里有个美国首富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他和杰克、露丝两人有过多次照面,在电影里算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显眼的大龙套。、

老电影《林则徐》里有一个反派角色伍绍荣,鸦片商人们称呼他为“伍老爷”,他在片中多次帮助洋人对付林则徐,被林则徐下狱关押。

先记住这两个角色,下文用得到。

2022年7月18日,历史剧《人生若如初见》刚上线一天就宣布因“技术原因”延期播出,网络上普遍认为这个所谓“技术原因”很可能出自该剧男一号良乡的人设。

按照《人生若如初见》前六集剧情内容,李现饰演的良乡原型应该是清末宗社党骨干良弼。

如果从满清政府角度看,良弼无疑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少壮派军官,有理想有抱负有操守,其个人履历非常励志。

但是,如果从国家和人民利益角度看,良弼则是一个反对进步、镇压革命、阻碍历史进程的封建反动军官。

由于良弼这个历史人物已经盖棺定论,《人生若如初见》把良弼当男一号原型,不论怎么拍都难以摆脱“历史虚无主义”,这个“技术原因”很难解决。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个历史学名词,其中包含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传递错误价值观。

第二种类型是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还原”所谓历史,比如近年来方伯谦后人挑起的所谓“还原大东沟海战真相”的闹剧,试图以此为方伯谦的临阵脱逃翻案。

第三种类型是以所谓“重新认识”历史人物为名篡改历史,比如《人生若如初见》就让观众“重新认识”良弼。

在表现历史虚无主义尤其是第三种类型方面,影视剧一直是一个重点领域,在《人生若如初见》延播后,有网友对2022年杀青尚未播出的历史剧《广州十三行》也提出了质疑。

《广州十三行》男一号是朱亚文,巧了,他在《人生若如初见》里应该是男二号或男三号,朱亚文在《广州十三行》里饰演的是一个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伍敦元。

按照《广州十三行》已经公布的剧情梗概所示,该剧中的伍敦元创立怡和行,几经曲折成为世界首富,为了民族大义在鸦片战争中保护了广州城。

如果单看剧情梗概,相信很多熟悉历史的观众都会产生一个疑问,伍敦元的形象有那么正面吗?

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伍敦元是谁,如果说他的另一个名字伍秉鉴,相信很多人就了解了,因为伍秉鉴曾被国外媒体评为一千年来全世界最富有的五十人之一,他被认为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时的中国首富,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当然,对于二百年前的外国商人来说,他们一般叫伍秉鉴的另外一个名字伍浩官,这是伍秉鉴的商名。

回到文章开头,和伍秉鉴同时代的美国首富是约翰·雅各布·阿斯特一世,他的主要财富就是依靠和伍秉鉴旗下怡和行进行海外贸易赚来的,《泰坦尼克号》里的阿斯特四世就是这位老阿斯特的曾孙。

作为一个历史上有名的首富,是大商人同时还是慈善家的伍秉鉴,他为广州城的繁荣和昌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广州方面拍摄以伍秉鉴为核心的电视剧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吧,网友们为什么要质疑呢?

因为围绕着伍秉鉴有两件事不得不注意一下。

第一、伍秉鉴家族在历史上的首鼠两端表现。

伍秉鉴的怡和行虽然是以茶叶等商品作为主要对外贸易货物,但英美商人为了弥补贸易逆差在货物里大肆携带鸦片等违禁品,对此伍秉鉴和怡和行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但伍秉鉴和怡和行依然选择睁一眼闭一眼。

此外,伍秉鉴不仅为英美商人贩卖鸦片提供方便,他还为最大的鸦片商英国东印度公司多次提供贷款帮助其周转资金,如果没有伍秉鉴的协助,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贸易也不会如此猖獗。

当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赶赴广州禁烟时,已经退休的伍秉鉴让负责怡和行的五儿子伍崇曜暗中通风报信,英美商人的大批鸦片商船迅速躲避到大屿山南部隐藏。

当林则徐要求英美商人交出鸦片时,又是伍崇曜秘密勾结英美商人,让他们拿出一小部分,怡和行和十三行其他商行购买一部分,一共拿出1037箱鸦片送给林则徐“交差”,林则徐忍无可忍将伍崇曜革职下狱后又被迫放出。

当林则徐对鸦片商人进行断水断粮封锁时,伍崇曜又秘密派人给鸦片商人们送水送粮,拆林则徐的台。

回到文章开头,伍崇曜的商名就是伍绍荣,也就是电影《林则徐》里的那个反派。

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被革职后,伍秉鉴和伍崇曜又成了广州地方官和英国军队和谈的中间人,他们和英军签订了《穿鼻草约》和《广州停战协定》等协议,将虎门销烟时被烧掉的鸦片通过赔款和“赎城费”等形式补偿给英国商人。

由于伍秉鉴和伍崇曜父子的种种行径,当时的广州市民视其为汉奸。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伍秉鉴已死,伍崇曜成为英法联军所扶持傀儡政权中的骨干,他死后,广州市民纷纷感叹:这个汉奸终于死了。

客观来说,伍秉鉴父子被说成“汉奸”可能有些冤枉,因为他们也花费了大量资金用于广州城防建设,几十年间捐赠的资金达到上千万两白银之多。

伍秉鉴父子之所以在清政府和外国商人之间首鼠两端,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生意。

他们不愿意得罪英美商人,因为那些鸦片商人都是十三行的老客户。

他们也希望清政府打赢鸦片战争,因为一旦战争失败,英国要求开放贸易,十三行就会丧失贸易垄断地位,这也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

这样为了一己私利首鼠两端的商人是否需要拍摄一部影视剧来歌颂和纪念呢?

第二、伍秉鉴的成功来自于垄断

有些文章喜欢罗列伍秉鉴受过的“勒索”,作为十三行里最成功的怡和行老板,伍秉鉴也成为一些清廷官员的勒索对象,甚至连《南京条约》的赔款都要伍秉鉴分担一部分。

还有些文章喜欢颂扬伍秉鉴的经商之道,他是如何诚信经营,如何在国际贸易上纵横捭阖大赚洋人的钱。

伍秉鉴的有些事迹确实客观存在,但我们同样不能忘记伍秉鉴和十三行的身份。

十三行和伍秉鉴之所以能够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十三行具有垄断地位,由于清政府的“一口通商”政策,十三行成了清政府指定的贸易代理商,整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全部交给十三家商行来经办。

如此强大的垄断地位造就了十三行和伍秉鉴,没有这个垄断地位也没有十三行和伍秉鉴的商业奇迹。

所以,当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五口通商和贸易代理权彻底开放,十三行和伍秉鉴也就开始走向了落魄。

因此,所谓十三行和伍秉鉴的商业辉煌其实并没有多少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十三家商行垄断四亿人的对外贸易,想不发财都难,有什么值得歌颂的。

《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风光不再,伍秉鉴也走向了生命终点,死之前半年他写信给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老客户J·P·Cushing:若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漂洋过海的折腾,我十分想移居美国。

就在伍秉鉴写这封信的同一年,蒙冤被发配伊犁充军的林则徐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们应该纪念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32581.html
上一篇我国近代出生于吉林的名人简介(三)
下一篇如果希特勒听从古德里安等名将的正确意见,二战格局会怎么样?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