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在我大清,科举舞弊都是什么罪?!

在我大清,科举舞弊都是什么罪?!

——这要是大清那会儿,皇上还在,这帮贼子都得死!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它打破了“一代为农、世代为农,一代为官、世代为官,王侯将相有贵种”的不公平社会制度。

用句现代的话翻译一下,就是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吧。

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我糓矣”,皇帝为啥这么兴奋?这些寒门士子乃是天子门生,是皇帝能够掌控的政治力量,是皇帝真正驾驭这个国家的希望。

这些出身寒微的读书人,他们身家清白,一般不会依附豪强(起码一开始不会),对有知遇之恩的君父感恩戴德。而且一个个饱读诗书,还具备忠君思想,简直是巩固皇权的最佳有生力量!

可是,一两个人才不够,皇帝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寒门子弟,充斥到朝堂中的各个位置。需要设计一个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不能像九品官人法、举孝廉那样轻易被地方豪门控制。

这就是科举制度诞生的历史背景。

事情有阳光的一面,就一定会有阴暗的一面。自从科举考试出现伊始,伴随而来就是舞弊现象频繁出现,从古至今从未断绝。

其实,我大清虽然搞闭关锁国,搞八股文,搞文字狱,那要论对科举舞弊惩处的力度,历朝历代还真没有出其右者!

一般科举舞弊有三种类型,一、贿买舞弊。二、夹带舞弊。三、代考舞弊。

后面两种都没什么“技术含量”,说白了就是“打小抄”和“找枪手”。而第一种贿买舞弊才更有看头,隐蔽性更强。

贿买舞弊必须要家里有关系、有势力和有钱财,分为贿买考官和监考人员两个选项。这种作弊方式一旦成功就是提前搞到考题,打好腹稿,考场上直接直接默写出来。

在各种电视剧中,大家也经常看到相关的剧情,其成熟程度都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产业链上各色人等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

而我大清惩治科举舞弊律令也是相当完善。主要有两条:《大清律例》和《钦定科场条例》,具体规定如下:

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规定:主考官有互相嘱托以及贿买关节行为的,一旦发现,按法条从重问罪处罚。如果有父亲兄长替他们的子弟贿买舞弊的,有官职的就革职问罪,没有官职的就从重治罪。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凡是考官和考生串通舞弊,那么凭借此种方式中榜的考生,一旦核实,就把舞弊的考官和考生都处以斩刑。

随便举两个案例(真的是随便举的,相信我!)。

康熙爷五十年。江南(南闹)乡试,中榜考生多为扬州盐商子弟,苏州考生千人大闹贡院,舆论大哗,惊动康熙。最后,主考官左必蕾失察革职,副主考赵晋受贿斩立决,行贿考生扬州盐商子弟吴泌、程光奎处绞。

咸丰爷八年。顺天府(北闹)乡试,戏子(也就是现在的演员,小鲜肉)平龄中榜第七名,舆论一片哗然,谓“戏子亦中高魁矣”。咸丰命载垣主导查办此案,结果不仅草稿不全,而且500多字的文章300多错别字;咸丰龙颜大怒,主考官斩立决,副主考一革职,另一个发往军台效力,考生平龄则死于狱中。

我大清皇帝圣明,深知科举舞弊等于在颠覆皇权的根基!对这些乱臣贼子毫不留情!

只有科举制度公平、公正了,寒门士子才能源源不绝供皇帝驱策,进而壮大皇权。一旦科举受阻,豪强子弟混入朝堂,事事以家族利益为先,则皇权就会暗弱,社会矛盾也会被激化。

所以,一旦发生科场舞弊大案要杀头,这已经是我大清皇帝们的共识!这不是一两个官帽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天下民心”、“寒门希望”的问题。

而是,颠覆皇权,帮助地方豪门坐大,形同谋逆的问题!这么严峻的政治问题,杀头都是轻的,诛三族、夷九族也不过分。

而今,时易世变,换了人间,皇权、豪门、科举都成了历史故事。

诸位看官请勿对号入座,没有一丁点影射朝政的意思。

写到最后,突然想到一个小故事。

张之洞某次在朝会上说话,说了一句“我大清…”,几个王爷当时就不开心了,反唇相讥道“大清是我们满人的,不是你们汉人的……”,从这以后张之洞只能对着王爷们说“你大清…”

突然意识到:CTM,大清也不是我的啊,而且大清亡了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27260.html
上一篇华沙条约组织:曾经与北约抗衡,为何却“英年早逝”?
下一篇周总理下榻西安,日谍伪装成牙医,罗瑞卿问:孙思邈是哪朝人啊?

为您推荐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能力强悍,却缺乏大格局,即便没有天京事变,东王、北王、翼王、燕王也会各自独立,被清军各个击破,过程很精彩,失败也更惨烈。一、杨秀清没有“大格局”,缺乏进取心,采取内线作战模式不可否认,东王杨秀清能力强悍,也有魄力,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壮大,杨秀清功不可没。没有杨秀清的奋斗,就不会有太平天国的辉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