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万贞儿:一个比朱见深大17岁的老女人,是如何宠冠后宫的?

万贞儿:一个比朱见深大17岁的老女人,是如何宠冠后宫的?

《明朝果然很有料》-104

【帝王姐弟恋】

朱祁镇两度为帝,朱见深也当了两回太子,天顺八年朱见深即位,改第二年为成化元年(1465年),大名鼎鼎的成化皇帝登场了。

经过朱瞻基、朱祁镇父子两个折腾后,大明终于出现了一个正常点的皇帝。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成化初年朱见深即为于谦平冤昭雪,平反天顺年间许多冤案,又不顾叔叔曾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报怨,恢复代宗帝号,重修代宗陵寝,博得朝野一片称颂。

此外他还体谅民情,励精图治,海外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俨然一副明君派头。

这一切都说明,朱见深是个心胸宽大的人,没有对过去的一切怀恨在心,这很大程度与他少更多难的经历有关。

被废掉那些年,朱见深的日子并不好过,幸好还有一个女子一直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他。

这个女人叫万贞儿,后来她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这些事说来话长,让我们从正统十四年(1449年)说起。

那一年,年方两岁的朱祁镇长子朱见深被立为太子,换来孙太后对朱祁钰即位的支持。

朱见深的身边,同时多出了一个19岁的少女。

这个名叫万贞儿的女子,原本是孙太后身边的侍女。在与郕王达成那个政治交易后,太后召来万贞儿,吩咐她卷铺盖搬到东宫去照顾太子,并特意叮嘱: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你务必要护他周全。

编辑

搜图

几十年后再看,这个特殊使命,万贞儿完成得很出色。甚至是过于出色了,造就了一段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帝王姐弟恋故事。

太子自小不与生母同住,2岁的朱见深还在吃奶的年龄,对自己的身份变化毫无所知,得到太后授意的万贞儿实际成了首席保姆,也是最接近朱见深的人。

在首次成为太子的三年多时间里,朱见深过得还算安稳。他很自然地对这个日夜不离身边的女子产生了依赖之情,她虽然不是自己的妈妈,却比妈妈更像妈妈。

事情很快起了变化,没多久,叔叔朱祁钰变得暴躁不安,看他的眼光时时流露出不满。小小朱见深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只觉得身边的人对他的态度也开始不一样了,只有那个万阿姨,对自己一如既往地温柔。

景泰三年的一天,一批宦官突然冲到了家里,口称奉旨请他搬离东宫,并立即离开紫禁城。这时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份已经降格为沂王,他的堂兄朱见济成了新的太子。

太子不太子的,不到5岁的朱见深还不是太懂,他只记得那些宦官凶狠的嘴脸和不屑的表情,仿佛在说:你已经是个废物,还不立马滚蛋!

身边的侍女、宦官们大都做鸟兽散去,还是万阿姨紧紧搂着他,拍打着他的后背。朱见深抬头,看到22岁的万贞儿温柔地告诉他:不要怕,我会保护你的。

权力的游戏里,废太子是很容易成为牺牲品的。虽说朱祁钰并没表示要拿沂王怎么样,也少不了一帮讲究站队的人,靠打压这个失势的孩子获取政治资本。

人生的大起大落,竟要这个5岁的孩子品尝,他成了无人问津的过时货。所有人都觉得这娃完蛋了,跟他那倒霉父亲一样,再也不会翻身。

在那些日子里,朱见深要面对的,不仅是地位的下降,更有墙倒众人推的尴尬。就连生母周氏偶尔来探望他,也要表现得例行公事,生怕被好事者当作把柄。

这样的日子过了四年多,逐渐懂事的朱见深平静地接受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还好,在那些孤苦伶仃的日子里,万阿姨始终和他在一起,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安慰着他。

编辑

搜图

在他10岁时的一个深夜,紫禁城内南宫发生的那件事,让朱见深的命运再次发生了逆转,他又成了太子。

二度成为储君,朱见深的地位一下子变得超然。身边重新围满了脸带趋魅的各色人等,然而这些人加到一起也不能让他眨一下眼,他早已离不开万贞儿了。

随着年龄渐长,亦姐亦母的万贞儿扮演了朱见深人生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

这个女人不仅与朱见深共同品尝人生的苦难,在这个孩子长大后,还给了他一枚甜蜜的禁果。天顺六年孙太后去世后,十五岁的朱见深和三十二岁的万贞儿虽无夫妻之名,已有夫妻之实。

两年后,17岁的朱见深即位,万贞儿晋为贵妃。要按他的本意,皇后之位自然非万贞儿莫属。可是万贞儿毕竟比他大17岁之多,不管从理法上还是现实上,朱见深都没有立万贞儿为皇后的可能,封她为贵妃,已经是顶格的封赏,再不能更进一步了。

而且,老爸朱祁镇早就给他把亲事安排得明明白白。

早在英宗生前,就为太子选妃,定下了王氏、吴氏、柏氏三人。经主选官牛玉极力推荐,太后批准,确定选中羽林前卫指挥使吴俊之女为未来皇后人选。

朱祁镇驾崩前留下遗命,命太子在自己百日后即行完婚——在此之前,从未有明朝皇帝在服丧期间大婚,朱祁镇这是为儿子打破了惯例。

天顺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按照先帝遗命,太后安排,朱见深老老实实迎娶吴氏为皇后,昭告天下:尔吴氏毓秀勋门,赋质纯粹,有端庄静一之德,有温和慈惠之仁。

太后和大臣们都松了一口气,接下来这小两口只要努力造人就可以了,皇上还很年轻,他一定会有很多很多儿子。

一个月后,朱见深就把他们美好的愿望击得粉碎。皇宫中传出一个令文武群臣及天下百姓震惊的消息,刚被册立不久的吴皇后被废。

朱见深给出的理由是吴皇后“轻浮粗率”,可是就在一个月前的立后诏书中,他刚刚说过:皇后端庄静一、温和慈惠。这除了打了大家的脸,还捎带着把自己的脸给打肿了。

真实原因不能在诏书里说,也不能明白告诉大臣。

吴皇后生于京城,这个风华正茂、知书达理的女子,满心以为会与年轻的皇帝相悦承欢,谁知每夜坤宁宫的孤灯,总也等不来帝王的温存。

非但吴皇后等不来,其他妃子也一样等不到皇上,成化皇帝每晚去了哪里呢?

在后宫深处一个名为昭德宫的地方,那里正是万贵妃住处。每晚,皇上的红纱灯只为万贞儿起落闪烁。

年轻貌美的吴皇后无法理解丈夫。皇后之尊,更让她无法容忍这个半老徐娘天天独占皇帝,她抓住万贵妃一个小小的过错借题发挥,结结实实打了她一顿板子。

从两岁的婴儿到十七岁成为皇帝,朱见深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万贞儿的陪伴下渡过的。他从她身上得到的不止无私的母爱,还有成熟女性的温馨,他把万贞儿当作感情的全部寄托,就算登上皇位之后,这种寄托也从未改变。

吴皇后可以杖责其他妃子,就算顶撞丈夫,朱见深也未必会废了他,可是她竟然痛打了万贵妃一顿!

当初我朝不保夕的时候,是这个女人不顾一切保护我、陪伴我。你们所有人加在一起,都比不过我们之间的感情!

这顿板子比打在朱见深自己身上还让他痛心。成化皇帝其实是个性格温和的人,但在这件事上,不存在任何妥协的余地,吴皇后必须受到惩罚。

朱见深直接暴走,他不仅一意孤行,亲手打落吴后的凤冠,还迁怒到当初推荐吴氏的太监牛玉、吴熹等人身上,把他们发配到南京孝陵种菜。有言官上疏反对废后,同样得到贬官调用的待遇。

就连牛玉的亲家,在京师保卫战和曹吉祥之乱两度立下大功的孙镗也受到牵连,被停支俸禄,勒令居家闲住。

纵然太后反对,文武百官抗辩又如何,你们要明白,万贵妃是不能动的!

被打入冷宫的皇后结局通常很惨,她们只会在青灯古佛下孤寂地渡过青春,然后默默死去。

这不是吴皇后的结局,这位废后后来虽没得到追认,却依然享有太后般的待遇,这与后来一个孩子有关。

两个月后,朱见深再婚,当初为他物色的另外一名候选人王氏,成为第二任皇后。

王皇后比吴氏识相得多,她深知自己只是替万贵妃坐着这个位子,从此低眉顺眼地做起了名义上的皇后。朱见深几年不来,她也毫无怨言,所有人都挑不出她的毛病。

朱见深对王皇后还是十分冷淡,在位23年,宠幸她的次数都没超过十次(终其身不十幸)。

记载中,万贵妃长得并没多么花容月貌,即使之前也曾青春逼人过,到了三十五岁往上这个年纪,她的容貌也很难竞争得过一帮豆蔻年华的少女。

朱见深还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大家都不能理解皇上。放着后宫那么多美女,为啥偏要喜欢这么个姿色并不出众的中年女人。

周太后忍不住质问儿子:她有什么美丽的,你为什么对她这么好?

朱见深回答:我喜欢她,不是因为她长得有多美,只有她给我按摩,我才能睡得安心(彼抚摩,吾安之)。

周太后无语。

这句话不知真假,却给了朱见深一个交待得过去的理由。慢慢地,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现实,皇上离不开万贵妃,这不是装的,强行分开他们,后果会很严重。

其实对皇帝钟意哪个后妃,大臣们倒也没什么特别喜好,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万贵妃的肚子——皇上老往昭德宫跑,这个女人的肚子却始终不见动静。

这才是大事,帝国无后怎么行?

皇帝的家事就是国事,大学士彭时劝谏道:陛下您对爱情很专一,不过万贵妃迟迟不见有喜,有可能是她已经过了生育年龄。您后宫那么多妃嫔,为宗社大计考虑,能不能“均恩爱”一下?

朱见深一句话就给顶了回去:我自己的事,你们管得着吗?

话虽如此,江山与爱情的分量,朱见深还是要掂量掂量的。他把感情寄托在万贵妃那里,并不影响他身体本能的呼唤,本着“无后为大”的态度,他也少不了把希望寄托在后宫其他女子身上。

比如说,一个美丽的女战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71055.html
上一篇印象汉中-二品诰命夫人
下一篇此地竟是正月十五过小年,背后有何鲜为人知的故事?|钩沉

为您推荐

明朝皇帝都奇葩之姐弟恋皇帝朱见深

明朝皇帝都奇葩之姐弟恋皇帝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可谓是出道即巅峰,作为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不到两岁便立为太子,早早的便确定了自己的皇位接班人身份。但是朱见深又是不幸的,因为自己不靠谱的老爹,自己的童年生活却又每天过得心惊胆跳。我……
明朝皇帝都奇葩之“留学”皇帝朱祁镇

明朝皇帝都奇葩之“留学”皇帝朱祁镇

公元1427年11月29日,大明一代“战神”朱祁镇在北京出生,被后世称为“瓦剌留学生”的他,凭一己之力将大明前几代人的努力毁了个七七八八。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但是朱祁镇出生时,自己的生母并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