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重用宦官的后果,导致20万明军在土木堡之战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

重用宦官的后果,导致20万明军在土木堡之战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率领20万明朝大军北征瓦剌,却遭到了瓦剌军队的伏击,导致明军全军覆没,就连皇帝也成为了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由于这一场惨痛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由盛转衰,后来的文史学家每次提到这个事件,都会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明朝的20万大军,在瓦剌军的3万铁骑面前,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呢?”

在清朝所撰修的《明史》中,是这样评价大明王朝的:“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朱祁镇

明朝自从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开始,历经30余年的励精图治,国力很快就从元朝末年的战乱中恢复了过来,甚至一度强盛到了“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景象。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时候,明朝的政治清明,百姓们的生活也都安居乐业,经济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公元1427年,孙贵妃生下了长子朱祁镇,十分兴奋的明宣宗随后就立这个小皇子为太子,同时册封孙贵妃为皇后。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在位整整十年的明宣宗去世,此时仅有九岁的太子朱祁镇继承皇位,年号正统,史称明英宗。

明宣宗在逝世之前曾立下遗诏:“大明国政全权交给母亲张太后处理,内阁大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三人辅佐未来的小皇帝。”

张太后

在正统初年,年纪轻轻的小皇帝明英宗还没有办法处理国家政事,而明宣宗也提前为儿子安排好了一切。

张太后是一位精明强干,而且经验丰富的女性政治家,她重用历史上著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位旧臣。

在“三杨”担任内阁大臣期间,巩固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明朝的国力继续沿着鼎盛的轨道发展,呈现出了一片盛世的繁华景象。

明英宗继位早期的时候,可以说是明朝国势最为鼎盛的时期,若是没有意外情况,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代“太平皇帝”,但事情总不会朝着人们预想的那样发展。

随着杨荣、张太后、杨士奇和杨溥的相继离世,以及一批洪熙、宣德年间遗留下来的重臣的逐渐凋零,深受明英宗宠信的一些佞臣和太监开始走上了台前,而大明王朝的悲剧也即将来临。

正统七年,16岁的朱祁镇开始亲理朝廷政务,一位大太监渐渐出现在了人们眼前,他就是王振。

王振出生于如今的河北蔚县,从小略通文章,他知道自己很难通过科举考取功名,于是就把自己阉了进宫当太监。

进入皇宫之后,善于观察人意的王振逐渐受到了明宣宗的喜爱,特意命令他负责服侍太子朱祁镇的日常生活。

日积月累,朱祁镇对王振的感情越来越深,当他继位后,就让王振坐上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的位置。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素有“第一署”之称。

王振

一直以来,明朝就被视为“宦祸”最为严重的一个朝代。其实在明朝初年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宦官的管理非常严格,曾经在诏令中有明文规定:“寺人(宦官)不过侍奉洒扫,不许干预政事,否则由司法机关逮捕治罪。”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虽然对宦官加以重用,但也只是派他们外出办事,也是严格禁止干涉政务的。

而真正为宦官们解除这一禁令的,却是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让大学士教授太监们识书学字,然后开始让秉笔太监负责记录自己的口谕,再传给内阁和六部。由于司礼监掌握了批红的权力,逐渐成为了权力的中枢。

明朝锦衣卫

在宣德年间,虽然并没有出现宦官干政的现象,但却为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明英宗登基之后,按照朝廷留下来的规矩,他与身边的亲人全部都疏远了起来,即使是亲人见到他,也都要行礼。

由于明英宗无法得到亲人的关怀,他只能从身边亲近的人群中寻求一个能够谈话的人。而这时,司礼监王振就给小皇帝带来了心灵上的依靠。

直到正统七年,朱祁镇正式开始亲政时,属于王振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手里掌握了权力后,王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掉“宦官不得干政”的禁令。对于那些平时跟自己作对的朝臣,他也一律实施打压,甚至将他们残害。同时,他还对巴结自己的官员,加以提拔和重用。

一时间,溜须拍马等不良风气在朝廷内部传播开来,从中央到地方,王振发展了一大批忠于自己的官员。

就在王振利用明英宗的恩宠,肆无忌惮地发展扩大自己的势力时,朝廷中的一些正义大臣也开始了反击。

王振不仅与一大批奸臣结成党羽,更是把势力范围拓展到了东厂和锦衣卫。在明英宗的授意下,王振提拔自己的亲信马顺担任锦衣卫指挥使,从此在朝廷更加肆无忌惮。

正统八年六月,翰林侍讲刘球向明英宗上书,详细阐述朝廷内部存在的问题,并把矛头指向了王振。

王振得知后十分愤怒,决定杀掉跟自己作对的刘球,立刻命令马顺编造罪名。

刘球惨遭杀害后,满朝的文武大臣都畏惧王振的淫威。再加上明英宗对王振的信任,使得他的气焰也是越来越嚣张,在朝野可以说是呼风唤雨。

正统十四年七月初,边关传来急报,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率领三万大军进犯明朝边境,而明朝守军接连溃败。

自从元朝灭亡之后,蒙古就被分裂成了鞑靼和瓦剌两个部落,两者长期征战不休。明朝抓住了机会,从中趁机将他们分化瓦解,分别派遣特使与鞑靼和瓦剌通好。

与此同时,瓦剌首领马哈木也想借助明朝的力量来对付鞑靼,于是归顺明朝,明成祖朱棣封马哈木为王。

经过长期的征战,鞑靼的实力不断被削弱,而瓦剌则变得越来越强大,马哈木的孙子也先最终彻底将鞑靼部落灭掉,统一了蒙古大部。

从此,瓦剌的野心开始不断滋长,也先一直想图谋恢复大元王朝。

听到瓦剌大军侵犯明朝边境的消息,年轻气盛的明英宗突然宣布:“朕要御驾亲征”。

一时间,朝堂上一片沸腾了起来。任凭大臣们如何劝说,也都没有改变皇帝要御驾亲征的决定。

就在满朝上下一片反对声中的时候,这个时候王振站了出来,他表示支持皇帝御驾亲征,但他并不懂军事,以为皇帝出面就能吓跑瓦剌大军。

当皇帝决定御驾亲征后,这才发现,明军的后勤补给严重不足,缺乏粮草、战马和兵器。于是就匆匆在两天之内凑合了20万大军,对外则号称50万,随便配上一些粮草和武器就出发了。

与明英宗同行的有朝中上百位文武官员,其中包括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王佐、也有兵部尚书邝埜(ye)这样的军事人才,由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负责留守监国。

但是,明英宗并没有让这些大臣参与军务,而是把军政大权交给了王振。由于大军出发前准备的仓促,还未走到大同就已经出现缺粮的局面。

见此情景,有随行的官员要求明英宗班师回朝,但却被王振阻止。

在行军途中,邝埜等人没有见到瓦剌的一兵一卒,担心中了敌人的埋伏,他再次上书请求撤军,但王振仍然不予理会。

直到8月2日,大同镇守传来急报说:“大军如果继续北进,正好中了瓦剌的计谋。”

王振听后,感到一阵恐慌,随即命令部队撤出大同。

就在撤军的关键时刻,王振突发奇想,建议明英宗绕道蔚州(如今的魏县),也可以向家乡的父老乡亲显摆一下自己的威风。

但走了40里的时候,王振却突然改变主意,火速传令大军绕道宣府,返回大同,由来时的居庸关回京。

由于行军路线屡次更改,士兵们早已经疲惫不堪,眼看大军马上可以安全进入居庸关。就在这个时候,瓦剌骑兵从后面追了上来,明军五万殿后的骑兵全部战死。

五万明军的牺牲,也为大部队的撤退争取到了三天的时间。邝埜要求大军赶紧驶进居庸关,但王振却不同意,他要求大军全部退守土木堡,明英宗听从了这个建议,明军因此丧失了最后一次安全撤离的机会。

土木堡只是一块高地,由于明军仓促应战,死伤惨重。在一片混乱之中,护卫将军樊忠大声呵斥道:“吾为天下诛此贼。”

随后,樊忠抡起了金瓜将王振砸死,自己也被瓦剌军乱箭射死。

在土木堡之战中,误国害民的王振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但明朝的20万精锐部队全军覆没,明英宗也被俘虏,明朝的指挥中枢被摧毁。

瓦剌大军的铁骑顺势南下,目标直指明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大明王朝危在旦夕,此时有一个人挺身而出,扭转了败局,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于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23697.html
上一篇日军重兵“扫荡”,新四军军部被围,叶飞成功“围魏救赵”
下一篇一代汉朝名将耿弇:为刘秀打下江山起到重要作用,却并不出名,这是为何?

为您推荐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虽然最终是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灭,但崛起于辽东的满清对于大明的威胁和牵制同样极为致命。那么,仅凭父祖遗甲十三副、将士数十人起兵的努尔哈赤,到底为什么能够崛起,进而一统女真各部,而当时的明朝到底在做什么,竟然坐视努尔哈赤于卧榻之旁崛起?01.明朝经略辽东的策略变化明末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并非偶然事件,从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西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早在古代就有各种部落和政权存在。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西藏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明朝时期,西藏属于中国领土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