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明朝皇帝:为何宦官专权现象接二连三?不是纵容,而是在巩固皇权

明朝皇帝:为何宦官专权现象接二连三?不是纵容,而是在巩固皇权

在封建王朝中,宦官历来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同时也备受争议。他们既是皇帝的贴身太监,照顾帝王的日常起居,同时也因为与皇帝接触频繁,有机会给皇帝吹吹耳边风,被一些大臣或者后宫人“盯上”,用来实现他们的政治野心。因此,有的宦官在朝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现象已经非常严重。

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曾经严令禁止过宦官干政,为什么到了明中后期,宦官却始终活跃于朝堂之上?甚至有一些地位高的宦官手中掌握的权力竟然要远远超过文武大臣?

答案不是皇帝无可奈何,不是皇帝纵容宦官,亦不是宦官脱离皇帝掌控、为所欲为,而是在利用宦官专权来巩固皇权。

一、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为宦官专权埋下隐患

1、斩杀开国将领

众所周知,明朝以武立国。开国皇帝朱元璋带兵打仗能力一流,手下又有武力高强的一众武将,这才通过多年征战四方,打败了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和其他的军阀,一统天下。

然而,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要辩证地看待。

的确,武官在马背上为朱元璋打下了天下,赢得了一统。可是,在和平统治时期,整个国家并不需要那么多武官。另外,威震四方的武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威胁着帝位,因为可能存在起兵造反的隐患,皇帝对此多有忌惮。

朱元璋本人手段强硬,万万不至于被开国将领夺了权,可是谁又能保证朱元璋的后代不会被开国将领们掣肘呢?那可是为明朝奠基立业的元勋。

朱元璋好不容易为朱氏的子孙后代打下了天下,自然时时处处为继位者们考虑,真可谓是费尽心机。因此,开国之初,朱元璋生怕武将威胁到日后的朱氏江山,就以各种理由将屠刀挥向开国元勋,诛杀了一部分武能打仗的将领们。

这样一来,武将的威胁就被消除了。可是,朝中可不只有武将拥有话语权和夺权的隐患,文臣也有。接着,朱元璋便把目光投向了文臣。

2、废丞相制度

丞相是文臣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对丞相地位的最好诠释。丞相制度从秦朝便存在,历朝历代,丞相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臣,帮助皇帝分忧解难,也实实在在地拥有了实质性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皇帝的帝位,甚至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相权架空皇权的事情。

明朝初年四血案之一的胡惟庸案就是朱元璋废丞相制度的先兆。说实话,胡惟庸到底有没有谋逆之心,今天已经无从考证。但是,胡惟庸案确实成为朱元璋明目张胆地废除丞相制度的突破口,暂时解决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并借此消灭了可能会对明朝有威胁的一批人,也标志着相权和君权的此消彼长,即相权的衰弱和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这样一来,不论是斩杀武将还是废除丞相制度,都为朱氏天下的稳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消除了朱元璋被夺权的隐忧。然而,一个硬币尚且有两面,何况是诛杀开国将领,废除延续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呢?的确,武力高强的武将集团的覆灭和丞相的消失确实能够消除部分隐患,却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压在皇帝身上的担子太重了。

朱元璋灭了元朝,获取了元朝的广阔疆土,可是,要想治理好面积这么大的疆域,那可不是儿戏,皇帝虽然贵为九五之尊,却到底也是人。对于一国之君来说,以一人之力处理好朝廷的各项事务,很困难。

可以这么说,需要处理的政事数量庞大,政事的复杂程度又各有不同,即便皇帝心有余,却也是力不足。即便是朱元璋勤于政事,勤奋至极,那也是劳累到凌晨才能休息,伤了身体,政事处理得也不是很尽如人意。

可是,政事不得不处理,皇帝一人之力处理又存在困难,两相矛盾之下到底该怎么办呢?这就给宦官专权提供了可乘之机。政务繁多,加之皇帝不敢信任文臣,由此,宦官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称手“工具”。政务繁忙之际,皇帝会把奏章交由自己信任的宦官来处理,更有甚者,有的皇帝会专门为宦官开办学堂,教授其处理政事之法。

二、宦官能立汗马功劳,其权力无法世袭

1、宦官为明朝皇帝立下功劳

郑和下西洋一事可谓是举世尽知,然而,郑和本身是一名太监却少有人知。郑和七下西洋震惊中外,是中国古代规模庞大、持续时间长的海上航行兼探险,不仅宣扬了明朝的国威,还加强了中外交流,更是为明朝开拓了贸易通道,其历史意义重大。郑和本人也被称为明朝的和平使者。

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为了巩固皇权,致力于削藩,导致燕王朱棣不满而起兵谋反,发动了靖难之役。在这场军事对抗中,很多宦官转而投向燕王,向朱棣泄露朱允炆的动向,充当朱棣的耳目。

因此,靖难之役中朱棣能够胜出,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宦官的帮助。朱棣对宦官们的行为感激于心,登基为帝后便开始重用宦官,并且设立了东厂。东厂只需要对皇帝一人负责,而且可以随意缉拿朝臣、百姓,权力极大。总而言之,东厂为朱棣铲除了无数异己,帮助朱棣巩固了自己的帝位,对于朱棣来说,东厂可谓是自己称帝道路上的得力助手。

人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虽然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大恶人,他残害忠良,做尽了坏事,却也对皇帝、对明朝做出过一定的贡献。时任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无心政事,对魏忠贤极为信任,所以就把朝中大事都放心交代给他办理,自己沉溺在玩乐之事中。

魏忠贤手握重权后,想方设法地实现了国库充足,同时给足军饷,稳定了辽东局势。尤为重要的是,魏忠贤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住了东林党,实现了二者的权力制衡,二者谁也无法轻举妄动,最终便利了皇帝,有利于帝位的稳固。

因为,魏忠贤死去之后,东林党再也没有可与之匹敌的对手,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贪污腐败,毫无底线地征税,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造成了明朝的内忧外患,最终将明朝引致灭亡的境地。试想,倘若魏忠贤还在位,明朝应该不至于那么快地就被轻易灭亡。因此,客观来看,魏忠贤作为一个宦官,对于皇帝而言,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为皇帝立下了一定的功劳。

2、宦官权力无法世袭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他反思以往朝代的灭亡,总结教训,认为朝臣把握重权,导致皇帝丧失实权、成为傀儡是许多朝代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且,有的朝臣的官职是可以世袭的,非常容易形成世袭的根基牢固的权力集团,进而威胁到帝位的稳固。因此,朱元璋吸取前朝的教训,极力控制朝臣的权力。

反观宦官,他们由于自己身体特殊,无法有自己的子嗣,就不能够像朝臣那样死后将自己的官职、人脉等一系列资源传授给下一代。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其实就是皇帝授予的,而且是“一次性”的。宦官死后,他们的权力不会沦落到他人手里,又回归了皇帝的手中。皇帝也是聪明人,两相权衡之下,自然是把权力授予自己贴身的宦官来得实在些,可操控些。

就拿明成祖朱棣来说,他以清君侧的名义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登上帝位后,却终究食难下咽、寝难安。

原因有二,一方面,朱棣担心莫名其妙失踪的朱允炆突然归来,夺走帝位,毕竟朱允炆称帝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授意。朱棣的“篡位”多少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另外一方面则是,朱允炆的旧臣对于朱棣的夺位之举心有不满,朱棣不敢轻易重用旧臣,担心他们掌握了权力之后企图谋反。因此,为了消除种种隐患,朱棣设立了东厂,由他自己信任的宦官担任领头人,委以重任,助力监督官员,打击敌对势力,加强了宦官专权,最终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利于皇帝维护其统治地位。

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确,宦官专权表面上看是宦官当道,有违天理,实质上却为巩固皇权助力良多。皇帝“任由”宦官当道确有其深意。

然而,站在今天的视角看过往,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明朝的覆灭其实与宦官当权也有某种联系。宦官当权扰得整个朝堂,乃至整个社会都惶惶不可终日。

宦官本来身体就不健全,导致他们心理上也多少存在点问题,他们掌权得势之后,狐假虎威,经常欺负老百姓,同时借机打压与他们政见相异的大臣,历史上很多忠良之后就是被东厂、西厂的人毫无正当理由地残害致死的。

相应地,宦官专权还带来一个恶劣的后果,那就是明朝的官场环境很不正常,很多人入仕之后都因为害怕,想尽各种办法去巴结东厂、西厂,而不是去为老百姓做实事。可想而知,有一个这样的朝廷,明朝的灭亡自然是无甚稀奇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明史》

2、《明实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67913.html
上一篇如何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
下一篇他倒霉穿成了卑微小太监,却意外独得她的青睐…

为您推荐

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尊号而命名的城市

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尊号而命名的城市

秦始皇,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也是秦朝的创始人。秦始皇在位期间,曾多次巡视东方边疆,并下令修筑了一条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光绪皇帝的囚禁之地——玉澜堂

光绪皇帝的囚禁之地——玉澜堂

在颐和园有一处有名的建筑群很引人注目,它就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囚禁光绪皇帝之地——玉澜堂,也是游客游览颐和园的必去之处。
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吃的11道菜

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吃的11道菜

#头条创作挑战赛#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饮食文化也变得多元化。但是,有些传统的美食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比如,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的11道菜,
越南国宝“皇帝之宝”金印,二百年颠沛流离终将归国

越南国宝“皇帝之宝”金印,二百年颠沛流离终将归国

近半个月来,关于越南阮朝金印“皇帝之宝”的拍卖,越方紧急与法国Millon拍卖行进行了沟通。该枚金印原计划在10月31日进行拍卖,在越方的“强烈关注”下,拍卖日期一推再推。有消息称,经过谈判,这枚“皇帝之宝”将于近期回归越南。这枚“皇帝之宝”金印为阮朝第二位皇帝明命帝在1823年所铸,重10.78公斤,尺寸13.8x13.7厘
“甄”字到底该怎么念?皇帝和大臣,到底是谁不识字

“甄”字到底该怎么念?皇帝和大臣,到底是谁不识字

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科考发榜,宋徽宗让中书侍郎(即副相)林摅(读书)来挨个唱名。读到进士“甄彻”这个名字的时候,林摅把“甄”读成了“坚”这个音。宋徽宗皱了皱眉头,对林摅说:“你读错了,这个字念‘真’。”林摅不是进士出身,他父亲当年是闲谟阁直学士林邵,林摅是恩荫入仕,因为处理张怀素谋反案非常得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虽然最终是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灭,但崛起于辽东的满清对于大明的威胁和牵制同样极为致命。那么,仅凭父祖遗甲十三副、将士数十人起兵的努尔哈赤,到底为什么能够崛起,进而一统女真各部,而当时的明朝到底在做什么,竟然坐视努尔哈赤于卧榻之旁崛起?01.明朝经略辽东的策略变化明末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并非偶然事件,从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没有同时去世该如何安葬?他们是合葬还是分葬?

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没有同时去世该如何安葬?他们是合葬还是分葬?

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死后都是要葬到一起,那么问题就来了,皇帝和皇后不可能同时去世吧,如果一方先去世了,那怎么下葬,是不封墓等着另一方合葬还是分开葬呢?关于处理皇帝和皇后去世是否合葬的问题,每个朝代处理的规矩都不大相同,下面就来说一说每个朝代皇帝和皇后是如何合葬的。先从两汉时期说起,其实在两汉时期皇帝和皇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西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早在古代就有各种部落和政权存在。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西藏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明朝时期,西藏属于中国领土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