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魏晋的邮驿景象

魏晋的邮驿景象

主播丨李岳杰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原地区非常混乱。史书上记载此时的情景说:“道路壅塞,命不得通。”这里的“命”是指帝王和政府的文书命令,这些文书命令因为战乱不能通畅下达了可见邮递十分困难。 

直到曹操统一北方后,通信状况才逐渐改变。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邮驿令》的制定与实施。“邮”与“驿”二字并用,著为法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的邮驿法。它是魏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时由大臣陈群等人制定的。《晋书·刑法志》中提到,“秦世旧有厩置、乘传、副车、食厨,汉初承秦不改,后以费广稍省,故后汉但设骑置而无车马,则律犹著其文,则为虚设,故除《厩律》,取其可用合科者,以为《邮驿令》。其告反逮验,别入《告劾律》。上言变事,以为《变事令》,以惊事告急,与《兴律》烽燧及科令者,以为《惊事律》”。《邮驿令》内容包括军事布阵中的声光通信、“遣使于四方”的传舍规定以及禁止与五侯交通的政治禁令等。可惜的是,这部邮驿法原文已经失传,只是有些内容可以在《初学记》《太平御览》等一些后人的辑文中看到。比如《太平御览》提到了紧急文“插羽”,即插上羽毛,类似后来的鸡毛信。 

魏晋南北朝时期,邮驿有一个显著的发展趋向,即“传”和“亭”逐渐统一为驿站制度,即邮与驿基本上合并为驿。就是说,中央和地方的一般公文,一概由驿单独承担,重要文书则由发文部门派出专人送递,但途中替换的车马和食宿,也全由驿来供应。驿同时担负起交通线上迎送过往官员、专使和宾客的任务。此外,新兴的私人旅店和寺院来承担非官方的客商及私人旅客的食宿。这样“亭”“传”逐渐废除,城市的传舍则逐渐演变为馆。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邮驿通信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兴盛起来,如在今天的甘肃省一带尤为明显。1972年,甘肃嘉峪关市魏晋墓出土了一块驿使画像砖,画中是一位驿使身穿宽袍,足着简靴,骑在飞驰的红鬃马上,一手持缰,一手执书,在驿路上纵马驰骋,急行传递。驿使没有嘴,据说反映了驿使保守机密的情形。驿使画像砖第一次给人们描绘出古代通信人员的生动形象,也展现出当时驿传的状况。 

这种快马加鞭飞奔向前和安全可靠的美好寓意与中国邮政的服务理念不谋而合。同时,为纪念发现此图的重大意义,1982年邮电部以《驿使图》为原型,发行了一枚面值1元的小型张纪念邮票,邮政储汇局又于1994年起发行邮政储蓄绿卡,《驿使图》悄然成为中国邮政的形象标识,从此家喻户晓。

来源 | 中国邮政报

作者 | 谢成章

编辑 |刘炳如

校对 | 杨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62969.html
上一篇深夜批奏折,宫女深夜送来热粥当宵夜,皇帝:“粥留下、人处死”
下一篇总领貔貅真威风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