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马春辉|读《曾国藩日记》笔记 1972

马春辉|读《曾国藩日记》笔记 1972

老友马春辉,经济学博士,任教于深圳大学,生于湘南永兴县。

                 马春辉-了解曾国藩前半生---读《曾国藩日记》

    曾国藩生于清朝嘉庆16年,农历10月11日亥时(晚上九点到十一点),公历是1811年11月26日,星期二。出生地属于湖南湘乡,现在的娄底双峰县荷叶塘镇。能扭转乾坤的大人物出生,都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曾国藩也不例外。曾国藩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已经70岁了,在他降生哪天晚上,他的祖父“忽梦有巨物婉蜒自空而下,首属于梁,尾蟠于柱,鳞甲森严,不敢逼视。竟希公惊寤,已而公生。”。

    曾国藩先祖原籍是湘南衡阳,后迁居湘乡。曾国藩出生200年之前,曾氏一支迁居湘乡县大界里。在曾国藩以前,曾氏家族600年以来没有出过什么名人。按照他的记载,曾氏自明以来,以农为业,不显于世。曾国藩的父亲经过17次考试。有几次,曾国藩和他父亲同时参加秀才考试。到43岁这一年(1854),曾国藩的父亲才考中秀才,以后再没有考上举人,更不用说进士。

    曾国藩本人,16岁参加县生员考试,没有考中,但是成绩比较好,取为佾生,也可以说是半个秀才。道光13年(1834),23岁的曾国藩中秀才。现在很多书上写曾国藩对他的评价是天资笨拙,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在20多岁时,考中举人或秀才的人,天资应该来讲还是比较好的。

    道光14年,24岁的曾国潘参加甲午科乡试,乡试的题目都有是四书的内容。第一道题目是“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第二道题目是“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第三道题目是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谢于百步之外也。”。第三道题目是“赋得剪得秋光入卷来“。曾国藩以第36名的成绩考中举人。同年十一月到达北京,准备第二年的会试。

    道光15年(1836),曾国藩参加会试,没有考取。湘乡离长沙有200多里地,所以曾国藩出生的地方应该来讲还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但是水上交通还是比较发达。曾国藩家的周围也没有什么文化名人,应该讲当时曾国潘家乡文化并不发达,也没有什么书好读。所以,曾国潘滞留北京,寓居长沙郡馆,读书,研究经史。在京期间,他深爱韩昌黎之文,开始研习古文词,与桐城派一脉相承。第二年,他离京回家,原因可能是没有钱了。

    他回家的线路是大致沿现在的京沪线南下,他要到江南人文发达的地方游历一下。路过睢宁的时候,他作了短暂停留,因为他有一个同乡易梅官在睢宁作知县,曾国潘向他借一百金。然后经清江、扬州到达南京。到南京后,购二十三史一部,钱不够,用衣物抵账。然后溯江而上,取道水路回湘乡。曾国潘回家后,发奋读书。“由是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庭户者几一年。”。第二年(约1838)听说浏阳文庙用古乐,曾国潘到浏阳与举人贺以南等人一起探讨声音律吕的源头。停留两个月。从浏阳回湘乡,路过长沙时,恰好遇到刘容和同乡郭嵩焘在省城应试,相见甚欢,纵谈今古,又滞留了一个月,然后才回到湘乡。曾国潘于十一月再次北上,参加第二年会试。这次北上的旅费全是向族戚借贷三十二缗,约二十四两银子,到京时只余三缗,约二两银子。

    道光18年(1839),这一年曾国藩已经28岁了,也就是1838年农历的正月,曾国藩参加了会试。这次会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是“言必信,行必果。”。第二道题目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第三道题目是“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是尚友也。”。作诗的题目是“赋得泉细寒声生夜壑”。这一次会试,曾国藩中进士,排位第38名。

    初试成绩不错。但是到四月份,参加殿试复试的时候,曾国藩殿试录取为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按照清朝的惯例,每一科录取进士名额在200—300名,最多没有超过400人。道光时期,录取的进士没有超过300名。进士取一甲三名,二甲和三甲比例基本上是一半对一半。如果我们按录取260名计算的话,曾国藩这个三甲第42名的成绩,总排名在100名以外了。这个成绩在他哪一科来讲不算很好,只能算是中等的成绩。

    我估计,曾国藩在殿试可能比较紧张,他没有见过什么大的世面,导致了面试的成绩不太理想。因此,曾国藩对自己这个赐同进士出身的身份,终其一生耿耿于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49289.html
上一篇致敬忠魂 奋然前行
下一篇八路军过敌人关卡被认出,逃跑进了死胡同,突然,一个老太太把他们拉进家门

为您推荐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能力强悍,却缺乏大格局,即便没有天京事变,东王、北王、翼王、燕王也会各自独立,被清军各个击破,过程很精彩,失败也更惨烈。一、杨秀清没有“大格局”,缺乏进取心,采取内线作战模式不可否认,东王杨秀清能力强悍,也有魄力,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壮大,杨秀清功不可没。没有杨秀清的奋斗,就不会有太平天国的辉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