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为什么要费力气保护前朝的皇陵?

为什么要费力气保护前朝的皇陵?

中国古代有个有趣的现象,皇上不但要保护自己祖上的陵,比如太祖的、太宗的,他们还特别重视保护前朝皇帝的陵:比如刘邦曾经就下诏,去祭祀秦始皇、楚隐王、齐愍王等帝王;到曹魏时期,魏明帝曹叡规定,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的陵,东西南北四面百步之内,不可以耕地砍柴,别忘了,他们老曹家可是篡的老刘家的位,现在却要保护老刘家的坟。

后来历朝历代,也都有类似的政策,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原因可能有三个。

第一个原因,最直接的,他们怕这些陵墓被盗挖。比如魏文帝曹丕在目睹了汉末的乱局后,说“自古以来,没有永远存续的国家,也没有永远不被挖的陵墓。汉末动乱以来,汉室皇族的陵墓全都被挖过,里面的宝贝都被偷了,遗体骸骨也都被毁,像受刑鞭尸一样,着实令人痛心”。不过尚隐想问他一句:“你知不知道你爹也没少干这事儿啊”。总之吧,曹丕感到痛心,就下诏实施薄葬,以求死后能睡个安稳觉。

但是我觉得,皇帝怕陵墓被盗挖,除了觉得盗墓太不人道之外,应该也是担心里面的财宝被造反派利用。曹操盗墓,不就是为了筹集军饷吗?北宋,叛宋归金的刘豫短暂地当做齐王,他上台后也是大肆盗墓,来充盈国库。这对皇权来说是莫大的威胁,肯定要禁止的。

第二个原因,是体现“兴灭继绝”的政治思想。“兴灭继绝”来自《论语》,原话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意思是后建立的政权,要把前朝已经灭亡的政权振兴起来,要承续已经断绝的王朝世族,推举本来已经隐居的高人出来做官,这样才能获得民心。

别的好理解,唯独“承续已经断绝的王朝世族”有点怪,我都改朝换代了,为什么要承续前朝的皇族呢?其实这是为了安抚民心,担心有忠于前朝皇族的人造反。古代的愚民政策非常厉害,老百姓从不会觉得皇上有问题,你已经在政治上把他推翻了,就不能再赶尽杀绝了,封他一块地,给个名号供起来,是最好的选择。

当年武王伐纣之后,就把商朝的旧都商丘封给了纣王的哥哥,这就是宋国的由来。曹丕篡汉,也给汉献帝封了地;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封周朝皇帝为郑王,周朝的皇陵不但受到保护,还有官方专门去祭拜;清朝康熙、乾隆下江南的时候,也常常去南京拜祭明孝陵,场面很大,据说有好几万老百姓跟着,这也是化解民族矛盾、实现“清继明统”的政治目标。

第三个原因,是维护自身的正统性,这是“兴灭继绝”思想的延续,而且越是乱世,就越要维护自身的正统性。比如南北朝时期,南齐的明帝下令修缮晋陵,就是要借修陵来接续晋朝的正统;另外,清代也多次对金朝的皇陵进行维护和祭祀,因为清一开始不是叫“后金”嘛,那当然要去认祖宗的坟了。

可以说,保护、祭拜前朝皇陵是封建王朝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但是大清亡了以后,这一手段并没有消失。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曾率政府高级官员去拜祭明孝陵,表达对明太祖“河山再造、光复大义”的敬重,号召全国民众团结一心、振兴中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曾在清明节共同祭拜黄帝陵,毛主席亲自撰写祭文,号召建立民族统一战线。也就是说,“家天下”的封建王朝结束后,保护、祭拜前朝皇陵的意义变成了民族大团结,不再是维护一朝一代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63789.html
上一篇腾冲收藏家走进滇缅原始部落,看到部落三件宝物后,瞬间泪流满面
下一篇曹魏阵营的那些曹姓将领,与曹操都是什么关系,都有哪些功劳

为您推荐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能力强悍,却缺乏大格局,即便没有天京事变,东王、北王、翼王、燕王也会各自独立,被清军各个击破,过程很精彩,失败也更惨烈。一、杨秀清没有“大格局”,缺乏进取心,采取内线作战模式不可否认,东王杨秀清能力强悍,也有魄力,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壮大,杨秀清功不可没。没有杨秀清的奋斗,就不会有太平天国的辉煌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陵墓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陵墓

建造背景:秦始皇帝陵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建,用于安放其灵柩及陪葬品,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历时39年方告完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