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嘉靖与正德母亲的恩怨情仇,是他白眼狼还是她自己咎由自取?

嘉靖与正德母亲的恩怨情仇,是他白眼狼还是她自己咎由自取?

正德十六年四月,前往京师准备登基称帝的朱厚熜在良乡被朝堂文官挡了下来。官员们要求朱厚熜先接皇太子位(认明孝宗为父),再登基称制。极重孝道的朱厚熜以“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为由,断然拒绝。

注:朱厚熜被定为继承人主要是根据皇明祖训中的“兄终弟及”的原则,而不是所谓的杨廷和选定。杨廷和既没有这个胆量也没有权力脱离祖制去挑选皇位继承人。

朱厚熜的坚持是对的,毕竟每个人只有一个父亲。在以孝为骨、以父为天的古代,作为儿子主动换爹,不论目的是什么都是非常无耻和下作的行为。

但是朱厚熜的坚持又非常地无力。

首先,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朱厚熜此时只有14岁(放到现在也就是个初中生),他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如何做臣子而不是做皇帝。因此能力上他不足以驳倒这些精通礼法、典故的官员。心智上尚不成熟的他面对官员们的高压,很难在紧张对峙中坚持下去。

其次,朱厚熜没有帮手。朝堂方面无一人支持他,虽然他入京带了些属从(主要是随侍宦官和王府护卫)。但在这个涉及皇朝至高权力的问题上,这些人别说没有发话的资格,连公开表态支持都不敢(搞不要就被论罪下狱了)。

所以朱厚熜在良乡的处境极为被动,作为真正的孤家寡人,长时间耗下去要么他先意志崩溃最终屈从于文官们,要么被文官们刺激地做出不当的行为而被剥夺继承皇位的资格。

就在朱厚熜一筹莫展之时,一个意料之外的人向他伸出了援手。明孝宗皇后、明武宗的生母张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

大学士杨廷和等请如礼臣所具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不允。会皇太后趣群臣上笺劝进,乃即郊外受笺。是日日中,入自大明门,遣官告宗庙社稷,谒大行皇帝几筵,朝皇太后,出御奉天殿,即皇帝位。

《明史·卷一十七》

张太后此举看上去是搁置争议,实际是默认了朱厚熜的要求。因为她皇太后的身份可以直接宣布朱厚熜过继,无论是宗法还是礼法上还未称帝的朱厚熜都很难反对。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朱厚熜最终取得“大礼议”胜利的基础。

张太后这么做自己不但没好处,反而损失很大。因为这样她就不是新任皇帝宗法上的母亲了,无论是地位还是权力上,她对新皇帝的压制都会变弱。

按理说朱厚熜应该很感激为他做出牺牲并提供极大帮助的张太后才是,可以历史却恰恰相反。朱厚熜几乎将张太后视为仇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虽然从出生就没有见过面,但朱厚熜打小对自己这个伯母的印象就很差。

张太后在弘治朝时因为生活奢靡和骄纵自己的亲属(主要是她的两个弟弟)不法,在皇朝上下名声就不怎么好,离母仪天下远了去了。武宗登基后,她更是一门心思享受身为太后的荣耀,完全放弃了身为母亲以及皇朝太后的责任。

例如武宗被后人诟病的一大问题 – 宠信并纵容宦官,对于别人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但是张氏作为太后处置起来就会简单很多。她完全可以效法正统年间的张太皇太后,敲打、震慑刘瑾等人,但是她什么也没做。

所以年轻的武宗登基后放飞自我、恣意任性,张太后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正德一朝,张太后在皇朝上下的声誉不但没有随地位一起提升,反而变得更差了。在正德朝出生并长大的朱厚熜耳濡目染间自然对张太后没什么好印象了。

如果这些还能用张太后宠溺家人和自己儿子来解释的话,张太后在“郑旺妖言案”中的表现和态度就让不少人大跌眼镜了。

注:“郑旺妖言案”是当时一个叫郑旺的军户四处谣传自己的女儿才是武宗朱厚照的生母,正德初年郑旺入京告御状声称“国母”被幽禁,要求皇帝释放并认母。后郑旺被以“妖言罪”处死。

在案子闹得沸沸扬扬,皇朝上下都在谣传武宗不是张太后亲子的时候。张太后却全程不闻不问,既不辟谣也不站出来保护自己年幼的儿子(此时武宗也只有14岁)。这件事对武宗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创伤,不少人觉得武宗日后的放荡不羁也是受此刺激而成。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又把这个话题翻出来并将其升级为 –朱厚照非孝宗亲子,而且他以受太后密诏为名起兵叛乱。张太后对此又是不闻不问,既不站出来辟谣,也不主动证实武宗是孝宗的血脉。

这不但和宠溺儿子扯不上一点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主动站到宁王那一边。皇朝上下对武宗的怀疑一度达到了顶点,这也是武宗坚持要御驾亲征的重要原因。

武宗南巡返京后就重病卧床,无论他做皇帝有多失败,作为母亲的张太后也没有道理不闻不问。但即使到了弥留之际她也不去探望、陪伴自己的儿子,武宗最终在孤独中死去,可谓人生一大惨。

不论张太后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她对自己的儿子的态度,和朱厚熜印象中的母亲完全是两样的(朱厚熜的生母蒋氏对他是从小呵护备至)。所以朱厚熜对张太后的行为相当不齿,甚至有可能认为她亵渎了母亲这个称谓。

注:张太后有可能是自身性格加上孝宗冠绝古今的宠溺让她变得极度自私自利,对于自己之外的人都非常冷漠。不然就算朱厚照不是她亲子,作为孝宗的独子,于情于理她都应该主动维护这个“儿子”。

朱厚熜入京后,以皇帝的身份入宫朝见张太后,这也是两人第一次见面。不过端坐于仁寿宫御座之上的张太后,把自己当作皇朝至高无上的皇太后,却没有将朱厚熜视为即将登基的皇帝,而是当作一个小屁孩。

张太后并没有与朱厚熜客套寒暄,而是非常傲慢地说了几句话之后就把朱厚熜晾在一边自己转身离开了。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但是张太后的表现,不但让朱厚熜喜欢不起来,反而让朱厚熜坚定了“她就是我原先所认为的样子”。

此时的朱厚熜虽然非常不喜欢这个傲慢伯母,但也谈不上恨,自然也不会故意去针对她,最多以后少见面罢了。不过张太后很快就让登基称帝的嘉靖恨上了自己。

正德十六年十月,在张璁的帮助下,嘉靖最终以皇太后的礼仪将自己的生母蒋氏接进了京师,也意味着皇朝有了第二位太后。

蒋太后入京后,嘉靖就陪自己的母亲去朝见张太后。不过蒋太后和张太后已经不是第一次见面了。

蒋氏从弘治五年被册封为兴王(朱祐杬)王妃,到弘治七年随朱祐杬离京就藩的这两年间,逢年过节都需要去宫中朝觐皇后张氏。她俩不但见面多,而且蒋氏每次都要跪拜张氏。

这次时隔二十七年的再会,两人都不再是当年的身份。张氏从皇后升为了皇太后,蒋氏从王妃也升为了皇太后。但是张太后依然像过去一样,要求蒋氏对自己行跪拜之礼。

张太后之所以这样,可能是还当蒋氏是当年的弟媳,也可能是想从礼制上压制蒋氏,维护自己的至高地位。不过不论她的目的是什么,在嘉靖看来这都是在凌辱自己的母亲,他怎么可能不恨?

蒋氏因怕激怒张太后会影响自己的儿子,选择了屈从。嘉靖因年幼心性不足加上此时根基不稳,也不敢出面制止。眼见自己母亲为自己受辱,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这也让他屈辱感倍增,对张太后的恨意也就更盛了。

复仇的种子应该就是这一刻种下的。想向地位崇高的皇太后复仇,就需要获取至高的权力。在这个过程中,年轻的嘉靖也意识到了另一个问题。张太后也是自己权力的隐患,因为作为皇太后的她掌握着废黜自己的资格和权力。

这真的是旧恨未清,又结新仇。

随着嘉靖在“大礼议”中的逐步胜利,他首先将对张太后的称呼从“圣母皇太后”改为了“伯母皇太后”,从身份上对张太后进行降级,嘉靖能这么干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初张太后没成为他宗法上的母亲。

注:现今很多朋友觉得皇朝时代有了权力可以无视规则,为所欲为。其实这种观点比较片面。皇朝时代的权力本身就来源于规则,权力又怎么可能无视规则成为无根浮萍?过去言必尊崇礼法、祖制的主要原因就是通过维护规则来维护权力。所以礼法和祖制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的约束远超我们的想象。

接着嘉靖又将张太后那两个横行不法几十年的弟弟抓捕入狱并判了死罪,还给扣了谋逆的帽子(可以灭族)。但是嘉靖偏偏又不处死他们俩,目的很明确就是利用他们两个来折磨并报复张太后。

此时张太后即便是想后悔也来不及了,为救两个弟弟也是为了自救,她用非常屈辱的“跪席待罪”来向嘉靖表明态度。但是此时的世宗如同她当年一样,根本不会在意她的想法,只想宣泄自己的欲望。

太后至衣敝襦席藁为请,亦不听。

《明史·卷一百十四》

嘉靖二十年,备受煎熬的张太后崩逝。嘉靖也没忘再踩一脚,下令葬入泰陵但不入祖庙,张太后也是明朝死后未入太庙的第一位太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41225.html
上一篇星汉灿烂:八大反派结局,王姈嫁去偏远山区,有一个险些颠覆天下
下一篇用对人——兴旺发达;用错人——万劫不复。——观齐桓公用人的启示

为您推荐

曾铣:除夕之夜率兵出战,击败蒙古骑兵,却被嘉靖处死

曾铣:除夕之夜率兵出战,击败蒙古骑兵,却被嘉靖处死

1548年,曾铣上奏收复河套,反击蒙古铁骑,嘉靖帝却把他处死,妻儿流放两千多里。2年后,蒙古骑兵抵达京师郊外,嘉靖悔不当初。曾铣,明朝名将,足智多谋,骁勇善战,总督陕西军务期间,多次击败蒙古骑兵,俺答汗看到他就得绕道走。1546年,俺答汗率10万骑兵劫掠边境,曾铣以数千精兵迎战。曾铣利用战车、弓弩、火器协同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