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清朝已覆灭百年,守陵人为何还在?他们是如何生存的?

清朝已覆灭百年,守陵人为何还在?他们是如何生存的?

清王朝建立之后,满族各种的民族传统也随之而来,守陵制度便是其一。并且,清朝还有一套非常完备的守陵体系。

现在的许多人一听说守陵,都避犹不及,觉得阴气弥漫。但在古代,这一职位是特权的象征,光荣且待遇十分丰厚。

在河北易县,就有这样一个忠义村,这个村子始建于1723年,至今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这里的村民,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清朝守陵人的后代。

可如今,清朝已覆灭百年,这些守陵人为何还在此处?他们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呢?

带着皇族血液的公务员

古代皇帝对自己的墓地十分重视,甚至刚一登基便开始为自己寻找风水宝地。清朝建立后的三百年间,共修建了三处帝王陵寝。先是在关外建立了关外三陵,后来又在河北遵化和易县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寝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其中,清西陵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永宁山下,始建于1730年,停建于1915年,是目前我国现存的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历史上,埋葬在清西陵的皇室不在少数,据估计,大约有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嫔,再加上一些王爷、公主、阿哥等,共计80人。而清东陵也包含有五座帝陵,埋葬了14位皇后和136位嫔妃。

清西陵

厚葬于此的皇帝、皇后,自然也带来了大量的陪葬品,无数的奇珍异宝、名贵字画,可谓是极尽奢华。这巨额的财富让许多盗墓贼看花了眼,即使是押上性命也愿意铤而走险,闯上一遭。

为了保护这些珍宝,也为了时时能够祭祀先祖,清政府就安排守陵人在此守护。据记载,最多的时候有多达三千护卫来看守皇陵。

起初,清政府规定,只有属于正黄、镶黄、正蓝三旗的人才有资格守墓。而这三旗,是满族八旗制度中的前三旗,由此可见守陵人身份之尊贵,不是达官贵族或士豪乡绅,是万万不能跻身此列的。

后来,随着年代的更替,清王朝修建的皇陵也越来越多,原来的选派制度已经难以满足清皇陵日益增加的人数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守陵制度发生了一些转变,开始从更加多元的途径来确定守陵人的人选。

这种选派途径主要有三种,内务府直接选派的守陵人、从八旗子弟中选出的卫士以及朝廷直接任命的守陵大臣。

这跟我们常常会在电视剧中看到的情形相似,一些身份尊贵的皇室或宗族大臣,在夺嫡失利或者犯下过错后常被削官去爵,发配守护皇陵。例如雍正时期,八阿哥、十阿哥就被雍正发配去守陵。这种贬黜往往是永久性的,无召不得回京,终生远离政治旋涡中心。

守陵虽然是一种惩罚皇子或官员的惯用手段,但他们的境遇,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糟糕,这并不是一份苦差事。相反,守陵人常被称为“带着皇族血液的公务员”,令人生羡。

守陵人的存在,本身便是特权的象征,直接听命于帝王,捍卫皇室尊严,所以他们骨子里也有一份优越感。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低下,尤其对于守陵大臣来讲,他们的品级是正三品,比知府的品级还要高。

根据品级的高低,守陵人按月俸饷,时不时地还会收到一些朝廷的赏赐,一年的收入要比普通的老百姓高上许多。

此外,守陵人还享受着朝廷的优待政策,苛捐杂税和徭役均可免除,每个月还可以领取一定量的米面粮油等生活用品,守陵15年以上的守陵人还可以获得田产。这份皇粮,让他们衣食无忧。

并且,清政府还给守陵人每户都分配了一处独立的小院,一般住户是三分三为基准,三分三即小院的宽度乘以长度的面积。我们现在常常说的“一亩三分地”,便由此而来。

守陵人根据分工的不同,被划分为不同的工种,例如糖匠、面匠、酱匠、粉匠、酒匠、养鹰人、养鸟人……每个工种专管不同的工作,不可逾越半分,权责划分十分明晰。

在陵寝里面,清政府也划分了各类衙门。例如清西陵就设立了东西王府、礼部衙门、绿营兵、八旗兵、工部衙门、内务府、事务衙门等部门。

守陵人的主要职责便是守卫陵墓,要时时刻刻防备着盗墓贼的挖坟掘墓。此外,还需要兼任皇陵内的各项内务、日常维修、节日祭祀等活动。

节日祭祀,是守陵人一年到头最为忙碌的时刻。国之大事在戎在祭,古代的祭祀活动非常繁杂,守陵人需要提前演练皇帝的接待礼仪,安排随行人员的住宿伙食,最为关键的是对日常贡品的准备和定期替换。

但总体而言,他们平日里的工作是极为悠闲的。而更加颠覆人们认知的是,这里还有学校,音乐、舞蹈、骑射样样都教。对于一些在政治官场中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人来说,来这里过两年这样平淡的日子,斗志很快便会消磨殆尽。

守陵人这一职业十分的特殊,如古时候的官爵一样,秉承着世袭制。因此,守陵人一经任命,接下来的一生便已经被规划好了,并且其子子辈辈也要世世代代去守护皇陵,将这份“铁饭碗”的工作,变为一份家族事业延续下去。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守陵也算是一份好去处、好工作。

但到了清朝末年,社会局势动荡,内部腐败严重,许多朝廷官员都难以保全自己,更不用说守陵人了。在这种情况下,守陵人的这个“铁饭碗”也吃不香了。对他们来说,最为直接的变化便是俸禄越来越少,生活水平再不似从前。

但不论怎么说,皇陵是皇族的脸面与尊严。所以在逃亡之前,清朝的皇族们还在计划着筹备一些钱财去守护皇陵,作为缓兵之计。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王朝随之覆灭,世世代代守护皇陵的守陵人,将何去何从?

民国时期的守陵人

清王朝覆灭之后,溥仪与孙中山签订了一份“皇室八项优待”协议,民国政府给予清朝皇室每年400万的费用,皇陵的维护费用也包含其中。

溥仪

一开始,这些费用还能按时支付,但后来由于军阀混战,这些银两经常断供,守陵人的生存状况急转直下,一大批人走向“下岗失业”,难以养家糊口。一些守陵人计划着外出经商,一些选择四处打工流浪,因此守陵人数量急剧减少,流失严重。

这一时期,在岗的守陵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由民国政府雇佣的专门卫兵,一类是由清朝皇族和遗老遗少们筹钱雇佣的守陵人,还有一类,是秉承着先祖情怀自愿留下的守护者。

清王朝统治之时,无人敢在皇帝的陵墓上动土。但这个朝代终结后,就另当别论了。在动荡的社会中,对皇陵内的金银珠宝虎视眈眈的人不在少数。

一方面,守陵人缺乏职业道德操守,监守自盗,在乱世中神不知鬼不觉地倒卖了不少陵墓内的文物。

另一方面,一些猖獗的匪徒直接进入皇陵,洗劫了大批钱财和珠宝,守陵人无权无势无兵,自然难以抵挡。但这些盗墓贼,又怎会懂得文化之雅?他们文化水平低下,只对金银财宝满眼放光,而对于这些字画,则完全不懂得欣赏,行为粗暴,毁坏字画无数,令人心痛。

其中,影响力最高的盗墓贼是大军阀孙殿英。

1928年,孙殿英因为缺少经费,以军事演习为由,盗取东陵,先后炸开了慈禧和乾隆的墓地,将里面的陪葬品洗劫一空。据说,这些全副武装的军人,到了清东陵后,连慈溪的裤子都扒下来了,只因听说这裤子是金丝编织的。

孙殿英盗墓图

孙殿英拿劫掠来的文物瑰宝贿赂了蒋介石和宋美龄,所以国民政府对此惊天盗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一部分文物被孙殿英卖到了海外,至今下落不明。这事传开之后,海内外舆论哗然,满清的遗老遗少在各大报社鸣冤叫屈,猛烈控诉孙殿英的恶行。

迫于舆论的压力,国民政府再派150人左右,加强皇陵的守卫。一部分从军队中调出,另一部分在当地农民或守陵人的后代中招募,两股力量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让陵园获得了短暂的军队化、规范化管理。

但好景不长,连年的战乱使得守陵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即便是溥仪皇帝或者清朝的一些遗老遗少,也再难承担陵园的维护费用,只能听之任之,陵园的维护日益松懈,破乱不堪。此时还能坚守在陵园的,大多是祖上受过皇帝委托的真正的守陵人。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打到了清西陵附近,这让守陵人惊恐不已。日军所到之处,必要烧杀抢掠,而清西陵是这些守陵人心中的圣地,神圣不可侵犯。清西陵如果失守,要怎么向老祖宗交代?

这时,一位老人勇敢地站了出来,迎着日军明晃晃的刺刀,与日军进行了一番谈判。苍天不负有心人,老人舌战日军,终于说动日军放弃了对清西陵烧杀抢掠。

现代守陵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作为一个略微带有封建性质的职业,守陵人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只能通过一些副业来养家糊口,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后来清东陵被列为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守陵人也获得了一定的补助,但是补助的数额不太多。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文物遗迹愈加重视,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升级为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守陵人的工资开始由国家财政负担。

清东陵

国家会定期派出文物专家去进行修缮维护,一些原本已经衰败的皇陵又重新焕发了生机。而这些陵园,也逐渐演变为供中外游客参观的历史遗迹,例如光绪帝的清崇陵,尽管里面的奇珍异宝已经被盗墓贼盗走,但是其恢宏的建筑特色以及文化韵味也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

因此,守陵人也有了新的职业身份,即景区的工作人员。并且,在科技手段的加持下,许多的陵园都安装了大量的监控摄像头,这让守陵人的工作轻松了不少,他们不需要再日日夜夜防控着盗墓贼的偷盗。

不过,守陵人虽号称世代守卫皇陵,要子子辈辈履行着守陵人的义务,但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而远离家乡,也是情理之中。

剩下来的守陵人都是自愿留下,那凤英便是其中之一。1983年,那凤英回到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工作。20年里,那凤英潜下心来,为清西陵历史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000年,清西陵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国家的4A级景区,当地的守陵人秉承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想法,借助于清西陵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开辟了以满族文化为特色的农家院。

到了节假日时期,游客虽称不上人山人海,但也是接连不断,发展了当地的经济,极大地改善了守陵人的生存状况。

满族文化特色农家院

如今,守陵人的后代仍旧结庐而居,前文所提到的忠义村就是一个典型。他们的主业是农民,但出于崇高的先祖情怀,依旧延续着日常的打扫工作以及祭祀工作。

作为皇室守墓人的后代,这些守陵人有着崇高的先祖情怀,值得敬佩。不少守陵人终生将守陵视为己命,这一个个小坟头,在守陵人眼中,那便是生生世世。是他们的坚守,让这一个个历史遗迹得到了保护,让后人得以对清朝皇陵的历史展开系统的研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21322.html
上一篇潜伏女郎:兄弟闯墙(35)
下一篇初唐四杰之死,竟然全都和武则天有关

为您推荐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能力强悍,却缺乏大格局,即便没有天京事变,东王、北王、翼王、燕王也会各自独立,被清军各个击破,过程很精彩,失败也更惨烈。一、杨秀清没有“大格局”,缺乏进取心,采取内线作战模式不可否认,东王杨秀清能力强悍,也有魄力,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壮大,杨秀清功不可没。没有杨秀清的奋斗,就不会有太平天国的辉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