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上党人格风景》之十:真忠真义之忠臣刘宣

《上党人格风景》之十:真忠真义之忠臣刘宣

真忠真义之忠臣刘宣

——《上党人格风景》之十

作者:草 实

刘宣,字伯宣,元朝世祖忽必烈时大臣,《元史》称“其先潞人也”,民国版《潞城县志》称该县“北舍村西郊有刘尚书(即刘宣)坟”。刘宣自幼居家孝友,沉毅清介,喜欢读书,有经世之志。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初年(1260年),已成年的刘宣有幸与当时的河东南北路宣抚使张德辉相识,并得到赏识。张德辉在历史上有很高的评价。《元史》赞扬张德辉“天资刚直,博学有经济器”。在元世祖即位前,张德辉就深得忽必烈的信任,曾推荐多名人才得到世祖重用。正是在张德辉的推荐下,刘宣得以到朝廷中书省做了属员,迈出了进入官场的第一步。在中书省供职期间,刘宣又有幸利用空闲时间,跟随当时的著名理学大师、国子监祭酒许衡学习理学多年,后来之所以能被选任为河北河南道巡行劝农副使,正式走入朝廷命官的行列,很可能与这段业余深造有很大关系。至元十二年(1275年),刘宣作为随军参谋官员,跟随当朝丞相伯颜率领的南征大军南下攻讨南宋,因“赞划居多”(《元史》语),颇得伯颜器重,被派回朝向元世祖报捷。伯颜深得世祖皇上的信仰和依重,他派来的报捷官自然也多得一份不同寻常的重视。在面见皇上的时候,刘宣因“应对称旨”(《元史》语),意外地获得了皇上的赏赐和嘉许。江南战事结束后,刘宣奉命负责处理前朝留下来的多余官员,“其所存革,悉合公论”(《元史》语)。之后,相继任松江知府、同知浙西宣慰司事、江淮行省参议、江西湖东道提刑按察使,一路“威惠并著”(《元史》语)。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刘宣升任礼部尚书,不久改任吏部尚书。当年,新官上任的尚书刘宣连续三次上疏,三次斗胆针对堪称英明的当朝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重大决策直言说不。《元史·刘宣传》着重记载了这三次上疏。可见,在史家看来,这三次上疏,较为有力地展示了刘宣非同一般的人格特质。

一、对元世祖忽必烈关于征伐交趾的主张说不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再次作出了征伐交趾(现越南一带)的决策。之前,先后于元宪宗7年(1257年)和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朝已两次发动过大规模的征伐交趾的战争。两次战争都以不胜而退而告结束,交战双方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蒙受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人民群众饱受战争的摧残和蹂躏。战争结束后,两国关系又回到了交战前的状态。但是,刚刚成就了“混一中外”一统天下之大成功,有着征服世界之雄心壮志的元世祖忽必烈及其元朝政府,对没能将一个小小的交趾收拾的服服帖帖很不甘心,所以在第二次出征不胜而退之后,转年就又作出了第三次出兵征伐交趾的决定。

在此种情势下,刚刚进入朝廷重臣之列的尚书刘宣,依据前两次战争的沉痛教训,秉忠直谏,公开提出了反对再次征战交趾的意见。

在上疏中,刘宣着重从四个方面陈述了反对再战的理由。

一是没有必要再战。因为“安南(当时交趾之地分安南和占城两国,此次出战的主要对象是安南)小邦,臣事有年,岁贡未尝愆期。”安南与我中原王朝古为宗藩关系。元朝建立后,安南仍然承认这种关系,而且每年按期纳贡,没有失约,只因元朝要求安南履行“六事”,即“君长亲朝”、“子弟入质”、“编民数”(造人口册)、“出军役”、“输纳税赋”、“置达鲁花赤”监政,而安南没有接受,所以产生矛盾,导致冲突。安南虽未履行“六事”,但仍纳贡称臣,且未曾有扰乱元朝边境、侵犯元朝领土等行为。所以,刘宣认为不必再战。

二是战而难胜,得不偿失。“边帅生事兴兵,彼因避窜海岛,使大举无功,将士伤残。”这是历史教训。此前两次战争,过程大致相同:大军攻入,安南朝廷“避窜海岛”;而交趾“炎瘴之地,毒气害人,甚于兵刃”,北军因不服当地水土不能长驻,只得不胜而退;进时遭抵抗,退时遭伏击,“大举无功,将士伤残”。所以说得不偿失。

三是粮草困难,不具备打仗的条件。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交趾无粮,水路难通,无车马牛畜驮载”,军粮只能靠人力运输。“一夫担米五斗,往还自食外,官得其半;若十万石,用四十万人,止可供一二月”。除军粮外,还要搬运其他军需品,“通用五六十万众”。而“广西、湖南(因连年战争)调度频数,民多离散”,就是每户都来服役也是不够的。既然粮草军需都无法到位,还凭什么打仗呢?

四是军民厌战,民众惧战。连年战争,“百姓愁戚,官府扰攘,今春停罢,……军民欢声如雷”。“今又下令再征,闻者莫不恐惧”。

最后,刘宣着重忠告皇帝:如此再战,“将复蹈前辙矣。”

忽必烈没有接受刘宣的忠告。果然,第三次征伐交趾之战重蹈覆辙。也许,元朝朝廷还是接受了刘宣的意见。第三次征伐交趾战争之后,一直到元朝末年的近百年间,元朝再未发动惩伐交趾的战事争,安南国对大元圣朝也一直依约进贡称臣如初。

二、对元世祖忽必烈再征日本的决策说不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和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相继发动了两次征伐日本的战争。两次战争均因跨海作战、敌情不明、后援缺乏、装备不适、台风及海上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而遭至大败。第一次出战3.2万人,死1.35万。第二次出战14万人,最终返回本土的只有不足3万人。如此惨败后,忽必烈仍然于心不甘,经过几年的积极备战,准备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发起对日本国的第三次征伐战争。

对此,刘宣直言上疏,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近议复置征东行省,再兴日本之师,此役不息,安危系焉。”

上疏中,他主要从三个方面陈述了他的反战理由。

一是连年争战交趾,已民困军乏,不宜再战。他指出:“唆都建伐占城,海牙言平交趾,三数年间,湖广、江西供给船只、军须粮运,官民大扰,广东群盗并起,军兵远涉江海瘴毒之地,死伤过半,即日连兵未解。”

二是日本国大且隔海,比之交趾更难取胜。他说:“且交趾与我接境,蕞尔小邦,遣亲王提兵深入,未见报功,唆都为贼所杀,自遗羞辱。况日本海洋万里,疆土阔远,非二国可比。今次出师,动众履险,纵不遇风,可到彼岸,倭国地广,徒众猥多,彼兵四集,我师无援,万一不利,欲发救兵,其能飞渡耶?”

三是历史经验告诫,不宜轻易言战。他指出:“隋伐高丽,三次大举,数见败北,丧师百万。唐太宗以英武自负,亲征高丽,虽取数城而还,徒增追悔。且高丽平壤诸城,皆居陆地,去中原不远,以二国之众加之,尚不能克,况日本僻在海隅,与中国相悬万里哉!”

在这一问题上,忽必烈皇帝最终接受了刘宣的意见,作出了罢战日本的决定。为此,“江浙军民欢声如雷”。

三、对元世祖忽必烈的变钞计划说不

元朝建立后,在总结宋、金纸币发行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实行了全国通用的纸币政策,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以纸币为唯一法币的货币制度。但是,由于连年征战等原因,财政支出巨大,而社会生产有限,所以,财政赤字逐年累积,迫使朝廷采取了增发钞票的方法加以平衡,因此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至元十一年(1274年)到二十年(1283年),元朝财政赤字100万绽。至元十二年(1275年),仅发行纸币23万绽,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增发至204万多绽,增加了8倍多,货币严重贬值,物价飞涨。

在此种形势下,忽必烈朝廷提出改用新币或改用铜线即用“更钞用钱”之策加以应对。对此,刘宣直言上疏,提出了反对意见。

他指出,问题的根本在于国家开支太大,远远超过了民力可以支撑的极限;用新钞代替旧钞,只是“改换名目”,国家开支不减少,照样膨胀贬值;至于“铸造铜钱,又当详究”,“国朝废钱已久,一旦行之,功费不赀,非为远计”,不但不能解决现实问题,还白白耗费一笔巨大的投入。最后,他强调指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是要权衡老百姓的负担能力,节约和减少国用开支,否之,变再多的花样造钱也是不解决问题的,造钱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害处越大。

贤明的忽必烈皇帝接受了刘宣的意见,放弃了“更钞用钱”之企图,采取了收紧财政开支、减少货币发行的政策。之后几年,元朝财政支出得到相对控制,到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朝廷货币发行量降到了52万绽以下。

敢于对皇帝说不,体现了刘宣的真忠真义。真正的忠臣,不是唯皇帝的旨意是从,更不是唯皇帝的好恶是从,而是唯天下安定、人民安宁幸福是从。刘宣的三次直言说不,无一不饱含着对天下安危和民众生活苦乐的关怀,无一不是以天下安宁、民众幸福为着眼点和出发点的。而从历史经验来看,这样的说不,往往是要冒政治风险的。刘宣置个人风险于不顾,为天下和民众利益而勇往直前敢于担当,充分反映了他真忠真义的高尚品质。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刘宣调任行台御史中丞。一向以正直著称的刘宣执掌了朝廷监察官员、查办贪官污吏的大权,让各地的贪官污吏不禁胆战心惊,也为朝廷上下的邪恶势力所深深的忌恨和敌视。当时的江浙行省丞相忙古台恣意横暴,劣迹昭彰,对御史台的官员早有防备,而且早已盘算好了危急关头对付监察官员的毒辣手段。一天,刘宣与御史大夫等一行监察官员到建康城外检查军船,发现有人用军船载运苇草,经盘问得知为江浙行省官府所派遣。于是,便到扬州去进行核实。忙古台得知刘宣一行开始盯上自己时,立即出毒手对刘宣等进行打击,用先发治人之策,以攻代守。御史大夫的父亲在该郡为官,行省衙门就对其进行弹劾,立即送交御史台,要求严查严办。忙古台还派一干亲信到建康御史台去示威,专找御史台的不是。监察官员们见此阵势都有些害怕,一个个暗中去向忙古台求和解,只有刘宣坚持不去。忙古台遂罗织罪名将刘宣的儿子下了大狱,又授意建康酒务、淘金、录事司等官员,罗织罪名,合力向朝廷诬告刘宣等行省御史台官员。朝廷特派官员前来审理,刘宣及御史六人遂遭拘捕。之后,忙古台又采取多种手段,对刘宣等进行迫害,不置于死地不罢手。九月初一日,监禁于船上的刘宣自杀身亡。江浙行省把刘宣自杀的情况报于朝廷。朝廷以刘宣畏罪自杀做了处理。

其实,刘宣走上御史中丞这个岗位后,就对遭遇贪官报复早有预料,也早有防备。在这次出行到江浙行省之前,他已交给其侄子刘自诚一封信,嘱咐其不要打开看。刘宣死后,此信才被打开来看。信中写道:

触怒大臣,诬构成罪,岂能与经断小人交口辩讼,屈膝为容于怨家

之前。身为台臣,义不受辱,当自引决,但不获以身殉国为恨耳。呜呼!

天乎!实鉴此心。

另外,信内还附有一篇列举忙古台罪状的公文。读了此信后,大家且悲且愤。刘宣忠义节操,令世人尊重,其面对恶势力宁死不屈的壮举,让闻者莫不哀悼叹惜。

三十年后,即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年),朝廷为刘宣平反,赠授其资善大夫、御史中丞、上护军,追封彭城郡公,谥“忠宪”。

明代弘治五年(1492年),潞州太守马暾于州学大门内东部创建乡贤祠,从春秋至明代两千余年间的乡贤人物中,以“文德”精选十人入祀。刘宣以“忠义节操、为世所重”荣列其中。

主要参考资料

1、《元史·刘宣传》

2、《新元史·刘宣传》

3、《明弘治版《潞州志》、明万历版《潞安府志》、清顺治版《潞安府志》、清乾隆版《潞安府志》等

【作者简介】

草实,本名曹新广,平顺县人,退休公务员,曾编著出版有《清水集》、《挑战崇高——申纪兰成功人生探秘》、《信念——申纪兰逸闻逸事》、《草实杂论》、《平顺旧志乡贤名宦选介》、《平顺美古诗文选注》、《足迹——(1949—2019)平顺建设成果掠影》等著述,其《论申纪兰的人格魅力》一文获1998年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挑战崇高——申纪兰成功人生探秘》一书2005年被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第四届优秀妇女读物”暨全国妇联推荐作品(即陈香梅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33562.html
上一篇有多少兵、从哪来?说说历代王朝军队士兵的来源和数量
下一篇珐琅彩景泰蓝描金凤尊香薰-乾隆年制【九五品】

为您推荐

阿合马:元朝丞相,忽必烈宠臣,被30斤重铜锤砸死

阿合马:元朝丞相,忽必烈宠臣,被30斤重铜锤砸死

1282年,丞相阿合马迎接真金太子回京,王著从袖子中拿出30斤重铜锤,将阿合马的脑袋砸碎。阿合马,元朝平章政事,位列丞相,主管财政。忽必烈时代,阿合马、卢世荣、桑哥,都是“理财”能手,结果都很惨。客观看待,阿合马很有能力,但元朝“儒臣”派与“理财”派斗争激烈,忽必烈又奉行扩张政策,阿合马成为斗争的牺牲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