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科举制比较公平的选官制度:为稳定朱元璋继承元朝开启南北榜制

科举制比较公平的选官制度:为稳定朱元璋继承元朝开启南北榜制

科举制自隋唐年间真正建立起来后,对于底层百姓上升空间提供了一条渠道。相比推荐制、世袭制,科举制的最大好处就是公平,以及“活水问题”。

公平是人们“追求”的事情,但“公平”永远是相对的。正如民主、自由等许多观念都是如此。因为“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因为地域导致不同的经济和文化层次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因为人性的问题等,公平和稳定之间就形成一种不断地平衡中。

在古代社会,科举制的相对最公平与效率

尽管科举制也会导致团团伙伙,但问题是相对世袭制这种“永恒的自我利益联盟”、推荐制这种“迅速搭建利益联盟”选材方式,科举制构建的“利益联盟”的稳定性要差得多。当然,世袭制、推荐制也有好处。

比如世袭制下的新人,往往因为自幼跟随长辈耳濡目染许多行政能力、权力斗争谋略,如果真想做事儿,看问题、做事情要比科举制的人的成功可能性更高。例如唐朝的“牛李党争”中,科举制下的牛僧孺的能力并不如李德裕。但问题是,世袭制下的能臣数量比纨绔子弟少得多,而且大多靠近权臣色彩。对皇权威胁颇大。

隋唐时期,世袭制、科举制间更多的是皇权依赖科举制制衡世家大族。到了宋朝,科举制选材形成主体,但宋朝因为皇权为了最大化拉拢文人,科举制下的世袭制官场特征也很明显。当科举制来到元朝时,问题就有些麻烦了。原因就在于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中国的朝代。

元代科举制中的不公平与世袭、推荐

元朝的科举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科举官员人数太少,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其二,因为蒙古贵族、色目贵族、汉贵族的阻拦,科举出身的官员难以获得实权。

元仁宗时期开始科举制

延祐元年(1314年)八月二十日,在元朝境内施行乡试。延祐二年(1315年)的第一次殿试中,录取56名蒙汉进士。右榜(专供蒙古、色目人)、左榜(汉人,也就是原金国、夏国统治区的汉人)第一名分别为护都答儿、张起岩(辽宋金三史总裁官)。

很显然,左右榜的难度是不同的,虽然其内容都是以四书为基础,但汉人的科举难度要高。例如右榜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加《朱氏章句集注》。

左榜则是在右榜的基础上增加《诗经》《尚书》《周易》《春秋》《礼记》等儒家经典。

以上考试内容的解说都以程朱理学的解说为标准。清代科举制和元代科举大体上也如此,比如满蒙与汉也是分别考试。但问题是清代科举中汉知识精英获得大量入职机会,同时,汉知识精英特别是满化汉知识精英也可以借助推荐、世袭进入官场。由此,清代的成功是将汉精英彻底臣服,而臣服的主体就是科举制。

元惠宗的“至正新政”中,各民族第一次、各阶层知识精英共同参与了科举。正是元惠宗的这种努力,反促成了当时儒家对元惠宗的认同。清代科举制、儒家化获得成功,元朝元惠宗时期才真正进行“有效科举制”且并不成功,即使如此其效果也对朱元璋统治初期构成很大麻烦。从反例看,就可以看出,清朝的成功也就很正常了。

古代知识精英对劳动者往往有一种“蔑视”心理,特别是对无钱无权的劳动者。在这一心理状态下,他们对于朱元璋的蔑视心理远远高于对统治者对儒者的蔑视历史。

在这一问题上,朱元璋也曾走过弯路。

明朝的南北榜,朱洪武拼了为了子孙再举屠刀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方统一北方的朝代,再加上北方在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了三五百年,因此,南方许多人对北方是一种蔑视心理。在北伐元朝、北元的历次战争中,朱元璋对于北方各省都有一定的语言攻击。

但问题是,无论南北还是东西都是“朕”的天下,一拨人看不上另一拨人始终会惹出问题来。由此,朱元璋在执政后期开始特别重视“南北平衡”,在科举上也进行“学习元朝”制定了“南北榜制度”。

这说明什么?元明在科举制问题上也有一个“继承关系”。元朝的左右榜是为了让汉精英支持自己的政权,南北榜则是希望北方汉知识精英不要产生对政权的愤怒。对于南北榜的形成,也是朱元璋对过往行为的一种激烈反应。虽然史书上对明初的南北歧视没有公开描述,但大凡有现实生活经验的人都应该能够感觉到。一个饺子就能说明问题。

朱元璋以自己的铁血刀剑,为北方汉儒支持自己的政权做了再一次努力。之前为了自己的后代坐稳江山,朱元璋屠戮功臣;现在同样是为了这个,他对于北方汉儒进行最大限度的妥协,你们不是愤怒嘛,那我就单独给你们弄一个榜,而且杀几个你们痛恨的人让你们消消气儿。

朱元璋在“南北榜事件”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而他的“南北榜遗产”则陪伴明朝长达247年。可以说,科举制从来不会带来“真正的公平”,但因为科举制比世袭制、推荐制更公平,更可以引来人才的活水,科举制的“相对公平”最重要。

“相对公正”看起来很容易,其实要密切关注变化,二十年前是“相对公正”,二十年后也许就要变成“相对不公正”了。所以,时移世易、不断校准是必须做的事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12868.html
上一篇甄嬛传经典永流传,瑛贵人究竟该如何保住性命
下一篇三国:夷陵之战时刘备败于陆逊的根本原因?战术失误只是表象而已

为您推荐

阿合马:元朝丞相,忽必烈宠臣,被30斤重铜锤砸死

阿合马:元朝丞相,忽必烈宠臣,被30斤重铜锤砸死

1282年,丞相阿合马迎接真金太子回京,王著从袖子中拿出30斤重铜锤,将阿合马的脑袋砸碎。阿合马,元朝平章政事,位列丞相,主管财政。忽必烈时代,阿合马、卢世荣、桑哥,都是“理财”能手,结果都很惨。客观看待,阿合马很有能力,但元朝“儒臣”派与“理财”派斗争激烈,忽必烈又奉行扩张政策,阿合马成为斗争的牺牲品。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