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朱元璋有多狠、多可怕!

朱元璋有多狠、多可怕!

01

至正十三年(1353年),对于天完政权来说,是极其黑暗的一年。

五月开始,徐寿辉称帝的后遗症慢慢暴露出来了:

元廷启动了大规模征剿行动,天完国势如破竹的攻势被遏制。

天完国教父、精神领袖彭莹玉在江西瑞州一战中阵亡,江西、湖南、江淮各行省相继被元军收复。

到至正十三年十一月,元廷合军共20万,兵分三路攻击天完首都蕲水。

徐寿辉在孤城一座,没有外援的情况下领兵出战,自然讨不了好,不但丢了老巢,而且左右心腹被杀伤殆尽。

有名有姓的天完国大小官吏就有四百多人被抓;

湖广各处的起义军基本被平定。

徐寿辉只带着极少部分手下分散突围到沔阳湖和蕲春山里打游击。

柯劭忞《新元史·徐寿辉传》载:

“十一月,卜颜帖木儿与中丞蛮子海牙等,率兵二十万,分道攻蕲水县。寿辉出战,大败,遁入黄梅山。官军入城,擒其伪将相以下四百余人,遂尽复武昌诸路及均房等州。”

趁他病要他命,本来元军可以一举剿灭徐寿辉的,但恰巧此时张士诚在东边闹腾开了。

张士诚先期攻占了泰州,后又占领高邮和兴化,并在高邮建都,自号诚王,国号大周,改元天祐。

这给了元廷致命的一击:

1、扬州一带是当时天下最大的产盐地,盐税是元廷除了田赋和力役之外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2、扬州挨着苏南,一旦张士诚突破长江防线,元庭的东南半壁江山的田赋也收不上来了。

(后世明代光苏州府一地,一年上交的田赋就有300多万两,占全国总收入的八分之一)

元顺帝妥欢帖睦尔也不是吃素的。

一时间,数万中央怯薛军,以及数十万漠北、中原、江南各省的蒙、色目、汉各军,甚至还有从高丽征调的数千仆从军,在权相脱脱(宋、辽、金史就是他主持修的)的率领下,向高邮进发,一定要拿下张士诚!

徐寿辉才逃过一劫。

02

元军虽然把徐寿辉打得只剩下半口气,但并没有解决好根本性问题,湖广各处的官吏们还是照例盘剥百姓,鱼肉乡里。

这就给天完政权的死灰复燃留下了活扣。

徐寿辉和手下得力干将倪走出山区,召集原先四散的部众,又收容四方没饭吃的饥民。

仅仅一年时间,天完国第二次占领湖广大部,得以第二次中兴。

“十四年,寿辉收合余众,饥民多附之,势复振。

十五年,寿辉将倪文俊败威顺王宽彻不花,纵横湖、汀间,官军屡为所挫。五月,文俊陷中兴。自兵兴以后,湖南、北州县相继陷,独茶陵州坚守数年。至是,亦为文俊所陷。七月,俊陷武昌、汉阳。”

居功至伟的第一功臣,是倪文俊。

倪文俊,绰号倪蛮子。

之前在沔阳湖里打渔,参加革命工作之后一直掌管水军。

蕲水之战中,倪文俊的人马折损率是最小的。

当元军东调攻击张士诚之后,倪文俊就成了天完政权里最大的军头。

起义军第二次攻陷武昌、汉阳等重镇以后,倪文俊看向徐寿辉的眼光就变了:现在的天完国上上下下,哪一件事不要靠我倪某人去摆平?

徐寿辉这个空头大哥除了混吃等死还会干嘛?

他不过就是彭莹玉捧到台前的一个傀儡嘛!

现在彭莹玉都死了,徐寿辉也该动动屁股把位置让出来了!

很显然,丞相的官爵已经满足不了倪文俊了。

倪文俊的终极目标,是自己当皇帝!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

倪文俊

03

一开始,倪文俊摆出了一副孝子忠臣状。

先把徐寿辉从蕲春山里接到自己的大本营汉阳,目的是学曹操,把徐寿辉彻底控制起来。

为了减轻外围压力,倪文俊又派人跟元廷求和,开出了投诚条件——只要元顺帝同意让倪文俊出任湖北行省平章政事,招安收编都可以谈。

(这招是缓兵之计,只是为了夺权的时候能方便点,毕竟不能再让元军趁势掏了老窝)

等徐寿辉到了汉阳,元军放松了对天完政权的压制之后,倪文俊便加紧了篡权夺位的行动。

可徐寿辉也不是吃素的,他虽然是被彭莹玉拉过来“顶锅”的,但在起义军内部混了这么长时间,别的没学到,一把手的平衡之术还是略懂一些。

眼见倪文俊尾大不掉,徐寿辉立即派亲信,快马加鞭传召赵普胜、丁普郎等人,前来汉阳与倪文俊分庭抗礼。

天完国四大金刚:

1、赵普胜

2、丁普郎

3、邹普胜(此时已死)

4、傅友德

至于这场天完国的史诗级内讧,史料并没有着墨太多,而是直接告诉了我们结果:

倪文俊图谋篡权、杀害徐寿辉的计划最终被破获;

倪文俊为了避免被赵普胜火并,连夜从汉阳逃到了黄州。

“十六年正月,文俊乃建都于汉阳,迎寿辉徙都之。寿辉性宽纵,权在群下。及邹普胜死,以文俊为丞相,大权悉出其手,寿辉无如之何。是年,文俊连陷常德、澧州、衡州,又分兵陷岳州。十七年,寿辉将明玉珍陷重庆,寿辉以玉珍为陇西右丞。文俊怙侈自专,谋杀寿辉不果,奔黄州。”

04

倪文俊为什么别的地方不去,非要跑到黄州避难?

原因无他,因为黄州城此时驻扎着他的铁杆部下——陈友谅。

说起来,陈友谅和倪文俊的出身一样,都是在沔阳湖上混生活的。

(陈友谅加入丐帮挑动武林内斗,是金庸老爷子编的)

但陈友谅并不满足于靠天吃饭,他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充电,读书认字,强身健体,一样也没落下。

看得出来,陈友谅是有抱负的人。

天下大乱之前,抱紧朝廷的大腿是最正确的选择。

为此,陈友谅找门路托关系,去衙门口当了几天小吏。

小吏这种身份,自然不能让陈友谅心安理得的躺平。

于是,趁着天完国起义的档口,陈友谅又跳槽到倪文俊手下混碗饭吃。

因为陈友谅粗通文字,倪文俊让他干的是秘书的工作。

想也知道,陈友谅志不在此,不然干嘛正经的朝廷饭碗不要,非得跟着反贼一块儿打打杀杀?

人家要的,就是想砸烂旧秩序,重建新秩序!

恰巧,机会来了......

陈友谅

06

前文说了,至正十三年(1353年)的蕲水之战,天完政权的文武大员基本被元廷扫灭干净。

老韭菜被割了一茬儿,新韭菜就可以冒头了。

能打的差不多都死光了,倪文俊不得已把陈友谅从秘书堆里挑出来也转了武职。

倪文俊这一无心插柳的举动,却使陈友谅大放异彩。

没几年,陈友谅就成了倪文俊手下最能打的将领之一,还因功被授予元帅之职,领重兵驻防黄州。

倪文俊心想:陈友谅是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应该会感恩图报,自己先借他的地盘养好元气,等过了这一阵子,再去找赵普胜等人算账。

但显然,倪文俊太天真了——

在天完政权内部,倪文俊已经是反贼一枚,人心失尽,哪还有资本再去和赵普胜们斗?

陈友谅正是看穿了这一点,因此在欢迎酒会上趁倪文俊不备,伏兵四起,一举把倪文俊乱刀砍死,并将首级传送汉阳徐寿辉处。

可以说,在这件事情上,其实陈友谅的临机决断无可厚非。

如果陈友谅不杀倪文俊,很有可能第二天黄州城下就会出现大批的“讨逆军”,到时候最好的结果就是陈友谅和倪文俊俩人抱着一起死。

现在倪文俊死了,陈友谅不仅兼并了他的部众,还在徐寿辉跟前捞足了资本。

不久之后,陈友谅被徐寿辉升为平章政事,正式进入天完政权的核心领导层。

属于陈友谅的时代终于即将到来了。

《明史·陈友谅传》载:

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徐寿辉兵起,友谅往从之,依其将倪文俊为簿掾。十七年九月,文俊谋弑寿辉,不克,奔黄州。时友谅隶文俊麾下,数有功,为领兵元帅。遂乘衅杀文俊,并其兵。

07

陈友谅深知,仅凭袭杀倪文俊的功劳是没法真正在天完国内部取得一言九鼎的话语权的。

没有一身开疆拓土的大功绩,赵普胜、丁普郎、傅友德、明玉珍这些骄兵悍将又怎么会服气呢?

因此,陈友谅集权的第二步,就是摆出自己坚定抗元的态度,挑地方找元军掐一架。

三挑两挑,陈友谅瞄上了安庆。

别看安庆现在只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其实在历史上,安庆也是风光过的。

安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地缘上。

它背靠大别山,长江在此转过最后一道弯之后,再向东水道即被拓宽,再无险阻,极利于战船开进。

陈友谅压箱底的力量就是水军,如果他要一举夺取朱元璋和张士诚的地盘,就必须打下安庆。

天完国众将也知道安庆的重要性,但起义军死活都打不下来。

因为元廷镇守安庆的是一猛人——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余阙。

连天完第一勇将赵普胜面对安庆,也只有望城兴叹的份。

既然赵普胜都打不下来,那对陈友谅来说,就是个极佳的表现机会。

至正十七年(1357年)秋天,陈友谅率部20万进抵安庆城下,开始大举攻城。

余阙不白给,任凭陈友谅轮番出动,步战、马战、水战、攻心战,各种套路都使遍了,安庆城依旧岿然不动。

重兵集结城下,连续攻了几个月都没结果,一般人也就灰心丧气地撤退了。

但陈友谅却偏不信这个邪。

既然强攻不奏效,那就困死安庆一城的人!

这下余阙没办法了,元廷在淮南、江浙的重兵集团,此前基本被朱元璋和张士诚扫荡干净了,剩下为数不多的城池兵力也不多,自保都困难,实在没办法援救安庆。

最终,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天完军攻破安庆。

余阙在城破之后自刎而死,壮烈殉国。

攻下安庆之后,陈友谅也如愿以偿接过倪文俊的交接棒,坐上了天完国第一功臣的位置。

赵普胜等人对他心服口服。

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到至正十八年底,陈友谅几乎尽得湖广、淮南、江西、福建等广大地区,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武装集团。

并正式与朱元璋的地盘接壤。

“明年,陷安庆,又破龙兴、瑞州,分兵取邵武、吉安,而自以兵入抚州。已,又破建昌、赣、汀、信、衢。当是时,江以南惟友谅兵最强。”

08

眼看陈友谅一日坐大一日,朱元璋坐立不安。

他随即派常遇春进攻池州,想先手获得地利之便,掌握战场主动权。

此时天完国坐镇淮南的主将,是赵普胜。

赵普胜,绰号“双刀赵”,常年稳坐天完政权第一勇将的位置。

在淮南,赵普胜和常遇春打得有来有回,谁也吃不掉谁。

朱元璋一看,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自己的地盘比陈友谅小,如果一味打持久战,最先耗死的一定是自己。

眼睛一转,朱元璋有了主意:反间计。

朱元璋引诱了赵普胜的门客,让他时常在赵普胜耳朵边上吹捧赵普胜的功劳,并“不自觉”地拿陈友谅做对比。

只是,让朱元璋头疼的是,这个赵普胜武人出身,不懂门客话里话外的意思,还只觉得听着挺舒服。

但时间一长,流言传遍了淮南军中。

诸如:“陈友谅算什么东西?在天完国里,我赵普胜论资历、论功劳、论人脉都压小字辈陈友谅一头”这样的话。

恰好此时陈友谅派使者前来淮南劳军,无巧不巧听到了,赶忙飞马向陈友谅打报告。

陈友谅听到汇报之后,也不跟赵普胜打招呼,直接带人赶到淮南,走到半道上才装模作样告诉赵普胜,自己看他在淮南防备常遇春,十分辛苦,因此特地来给他补充点生力军。

赵普胜也没有多想,带着烧羊在雁汊河迎接陈友谅。

哪知赵普胜刚踏上陈友谅的旗舰,立刻被大卸八块。

赵普胜一死,丁普郎和傅友德都害怕下一个轮到自己,于是连夜收拾行装,带着亲信渡江投了朱元璋。

“友谅陷元池州,太祖遣常遇春击取之,由是数相攻击。赵普胜者,故骁将,号“双刀赵”。初与俞通海等屯巢湖,同归太祖,叛去归寿辉。至是为友谅守安庆,数引兵争池州、太平,往来掠境上。太祖患之,啖普胜客,使潜入友谅军间普胜。普胜不之觉,见友谅使者辄诉功,悻悻有德色。友谅衔之,疑其贰于己,以会师为名,自江州猝至。普胜以烧羊逆于雁汊。甫登舟,友谅即杀普胜,并其军。”

09

陈友谅杀赵普胜,表面上看是朱元璋大获全胜。

朱元璋既除去了心腹大患,又收得两员猛将。

尤其是傅友德。

明朝开国以后,傅友德北上伐元,七战七捷,平甘肃、取四川、攻贵州、定云南,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

其实,这件事对陈友谅也是有好处的。

纵观陈友谅之前的表现,他并不是一个没头脑的人,那他在接到手下报告之后为什么不详细调查,就心急火燎把赵普胜杀了呢?

理由很简单:赵普胜不是自己人。

陈友谅已经有了取徐寿辉而代之的心思,那他第一个要除掉的麻烦,就是赵普胜。

倪文俊当初是怎么失败的?还不是徐寿辉秘密勾搭赵普胜的结果!

所以陈友谅为了成就功名大业,赵普胜必须死!

把赵普胜解决了,后面的事情干起来才顺当。

事情也到了最后一步,杀徐寿辉!

徐寿辉就是再想蹦跶,也跳不出陈友谅的手心了,只能乖乖当他的橡皮图章。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挟徐寿辉渡江进攻朱元璋。

行进至采石矶时,陈友谅派部将假装到徐寿辉面前奏事,暗中埋伏人手从徐寿辉背后下手,用铁锤击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陈友谅即在采石矶五通庙,接受众将拥戴,登基为帝。

改国号为汉,年号大义。

人越缺少什么,就越强调什么。

纵观陈友谅的所作所为,一点都没看出来他和“大义”二字有什么关系。

“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

10

陈友谅杀徐寿辉,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1、天完国内部陈友谅的反对派

如,正在四川征战的明玉珍,听到徐寿辉被杀的消息,当即下令断绝交通要道,闭关自守,再也不奉行陈友谅的命令。

2、就是陈友谅的部下,眼见老领导徐寿辉惨死,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不免犯嘀咕:陈友谅如此暴戾,跟着他混有前途吗?

和倪文俊、赵普胜事件不同,杀徐寿辉则是明目张胆的“弑君”。

而在这方面,朱元璋干的就比陈友谅漂亮多了。

同样是弑君,朱元璋并没有亲自动手。

小明王韩林儿是怎么死的?

那是廖永忠的船不小心漏了,韩林儿在瓜州渡不幸溺水身故。

眼看龙凤政权无人承继大业,我朱元璋勉为其难才登基的。

什么?你说我篡位?你哪只眼睛瞧见了?

你有证据吗?

来人,把这个满嘴胡说八道的家伙给我砍了!

朱元璋有多可怕?

以上只是冰山一角。

也许,正是因为两人的行事风格,才最终决定了这天下的归属......

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的一天,朱元璋刚刚攻下滁州城。

元帅府门外来了一个妇人,带着两个孩子,要求面见“朱重八”。

门房凭多年的工作经验,觉得这名妇人应该和大领导很熟,于是就大着胆子,向朱元璋报告了消息。

朱元璋一见来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大嫂王氏和她的一双儿女。

朱元璋立刻热泪盈眶。

在和大嫂的交谈中,朱元璋才知道,自己的二哥也死在了逃荒的路上......

在听大嫂讲家事的时候,朱元璋的目光一直没离开一旁狼吞虎咽的18岁的侄子。

现在朱家除了朱元璋,同辈的兄弟姐妹都死光了......

朱元璋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为了朱家的未来,一定要把这个侄子培养成才。

这也是双保险。

一来,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大,需要培养更多的自己人,以便更好的掌握军队。

二来,朱元璋目前还没有亲儿子,刀头舔血的买卖风险太大,万一自己哪天不幸“光荣”了,侄子还能继续拉着队伍干下去(当接班人培养)。

朱元璋就给侄子重新取了个名:朱文正。

(朱元璋的干儿子们都以“文”字进行排辈)

02

在朱元璋的大力培养下,朱文正成长很快,文韬武略无一不精。

更重要的是,他谦诚待下,兵士们都愿意为他效死力。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龙凤政权的韩林儿以破陈友谅功,晋升朱元璋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吴国公。

朱元璋即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并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

朱元璋如此安排,除了朱文正是他最近的亲人之外,和朱文正本身能力超强也是分不开的。

试想,如果朱文正只是一个拼关系上台的纨绔子弟,以朱元璋的才智又怎么能让他坐这第二把交椅?

徐达、常遇春、冯胜等人,又怎么能服气朱文正?

朱文正正式成为了军方二号人物。

03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特地让朱文正出镇洪都(今江西南昌),防备陈友谅发动二次攻击。

上一次的龙湾之战虽然打赢了,但应天城的危险系数并没怎么降低,陈友谅随时可以卷土重来。

果不其然,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尽起国中之兵,号称大军60万,浩浩荡荡向洪都杀来。

陈友谅之所以会挑这个时间进攻,也是算计好的。

此时朱元璋东边的张士诚正在攻打韩宋的首都安丰(今安徽寿县)。

安丰城岌岌可危,刘福通急的一天派出好几拨使者向应天的朱元璋求援。

虽说朱元璋是独立发展,可毕竟还顶着韩宋臣子的名头,现在“皇帝”被围,哪有不前去救驾的道理?让人骂成反贼野心家不成?

因此,朱元璋摆足了诚意,亲自领队救援安丰城,赶跑了张士诚的大将吕珍。

不过,朱元璋赶到时,刘福通已战死,朱元璋只把小明王韩林儿捞了出来。

PS:

现在有一种论调是:朱元璋是故意走慢了才导致刘福通战死的,而他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控制韩林儿。因明初史料缺乏,老王没有查到证据,各位看官老爷见仁见智吧。

04

利好陈友谅的消息不止这个。

1、

手下探报,此时洪都城内的守军只有两万多人!

陈友谅号称水陆大军60万,把水分拧拧干,20万生力军总该是有的。

兵力配比10:1,这种富裕仗在历史上可不多见。

2、

天完国之前也占了很长时间的洪都城,对洪都城的地形,还算熟。

3、

洪都在长江边上。

这种攻城战,陈友谅很有经验。

所以陈友谅信心满满:朱元璋,老子终于可以报一箭之仇了!

先攻下洪都,再打破应天!

05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陈友谅非要先攻击洪都?直取应天不行吗?

朱元璋自己也说过:“ 使友谅乘虚直捣应天,大事去矣!乃顿兵南昌,不亡何待?”。

那陈友谅为什么不直接黑虎掏心呢?

因为此时长江沿线池州、安庆、芜湖等地全部被朱元璋占了。

如果直扑应天,万一沿路被朱元璋以麻雀战袭扰,再断其粮草通道......

60万大军粮草断绝,一旦闹起来,可不是好玩的。

还是稳扎稳打,保险。

洪都兵马又不多,只要复制当初在太平城下的战术,直接从船上跳到城墙上去不就好了吗?

白捡的城池,不要白不要。

可一到地方,陈友谅却发现这个办法行不通。

朱文正在上任之初,立刻把南昌靠近江岸的城墙向岸上缩了20多米。

这个距离虽然短,但汉军想直接从船上跳帮已经不可能了。

那就围,围死了再打,反正自己人多......

06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丙寅日,洪都保卫战正式开打。

陈友谅亲自带人攻击洪都抚州门。

汉军下船登岸,推着攻城器具,黑压压的人潮一眼望不到头。

岸边又摆着各种弩机、投石机。

一时间,万箭齐发,礌石像飞蝗一样砸向城内,抚州门城墙一下被冲塌二十余丈。

眼见抚州门就快守不住了!

战前进行任务分派时,朱文正指定的抚州门守将是邓愈。

邓愈后来能成为开国六公之一(开国六公: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和徐达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自然不白给。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朱元璋知道洪都迟早会发生大战,所以预先安排邓愈给朱文正打下手,协防洪都。

关键时刻,邓愈展现出了一代名将的超强素质,他火速调来一队火铳兵,等汉军摸近城墙胜利在望之时,再突然闪身,一顿火力输出,一下就把汉军的敢死队打懵了。

趁汉军退下去的档口,守军随即加固城防,这时候砌墙是来不及了,只能先竖起木栅挡在前面。

这时,朱文正亲领预备队到达抚州门下投入战斗。

狭路相逢勇者胜。

虽然陈友谅亲自压阵,但汉军的气魄明显不如城内的守军。

战至傍晚,汉军纷纷撤退。

但朱文正一方也付出重大伤亡,一大批中层干部阵亡。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载:

丙寅,友谅亲督兵攻抚州门,兵各载竹盾如箕状,以御矢石,极力来攻,城坏二十余丈。邓愈以火铳击退其兵。随竖木栅,贼争栅,文正督诸将死战,且战且筑,通夕复完。于是李继先、牛海龙、赵国旺、许□(此处脱一字)、朱潜、程国胜等,皆战死。

07

五月,汉军卷土重来。

洪都城总有薄弱的地方不是?就不相信你们每一座城门都跟抚州门一样!

这次他们换了一个方向,攻击新城门。

新城门守将是薛显。

汉军千算万算,偏偏没算到薛显竟然不走寻常路。

薛显跟其他守城将领的思维还不一样,他不打算靠防守取胜。

薛显知道汉军势大,主观上带有轻敌大意的麻痹思想,因此他的办法是以快打快——挑出尖兵队伍,和汉军打对攻!

果然,汉军又一次呆了:本来以为新城门只是一些老弱病残,现在却如狼似虎冲了出来!

结果也就又呈现一面倒的局势:大将刘震昭战死,副枢密赵祥被生擒,汉军再次败退。

08

到六月份,陈友谅又想出了新招。

既然陆上突不过去,那就另辟蹊径,攻击水门。

这次该赢了吧?

还是不行。

水门的河道容不下陈友谅的巨舰,只能另派小船去夺。

而汉军发现,城内守军特制了一种长槊,可以轻松刺到他们;而自己的兵器又太短,根本没办法给对方以有效杀伤。

汉军有不怕死的猛士伸手去夺长槊,以求继续前进。

朱文正就让人打造了一批大铁钩,把铁钩的前端都烧红......

汉军抓上之后就后悔不迭了.......

“文正使壮士以长槊从栅内刺之,敌夺槊更进。文正乃命煅铁戟铁钩,穿栅复刺,敌复来夺,手皆灼烂,不得进。友谅尽攻击之术,而城中备御万方,杀伤甚众。”

09

陈友谅虽然没能攻下洪都,但在别的地方,他的进度还是很快的。

吉安、临江、赣州.....除了洪都,江西大部地区都已经归降陈友谅。

如果局势再恶化下去,就算朱文正有三头六臂,洪都的陷落也只是时间问题。

朱文正派千户张子明向朱元璋求援。

朱元璋见到张子明,问他:“洪都城打得怎么样了?”

张子明回答:“陈友谅虽然兵多,不过也被我们杀了不少。现在长江马上就要进入枯水期,汉军大舰无用武之地,他们重兵囤于城下,时间长了肯定缺粮,只要援兵一到,我们就胜券在握了。”

朱元璋听了报告之后,告诉张子明:“你再去传信给我的好侄子,让他在务必坚守一个月,我即亲自率兵攻伐陈友谅。”

子明至,太祖问:“友谅兵势何如?”子明对曰:“友谅兵虽盛,战死亦不少。今江水日涸,巨舰将不利,又师久粮乏,援兵至,可必破也。”太祖曰:“归语文正,但坚守一月,吾当自取之。”

洪都城不危险吗?

万分危险。

朱元璋对朱文正的能力就这么放心?凭什么认为他还能坚守一个月?

未必。

按道理说,朱元璋该立马去解洪都之围才对,可朱元璋却迟迟不动,反而叫徐达和常遇春进兵合肥,包围陈友谅的大将左君弼。

这是在搞极限一换一吗?

不是,看破这个看似违背常理的决定,才能明白朱元璋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10

朱元璋就是要让洪都成为陈友谅的绞肉机,为他之后能彻底击败陈友谅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救早了,自己打不打的过尚且两说,即使打赢了,也只不过是龙湾之战的翻版。

整个江西,才是朱、陈二人逐鹿天下的主战场!

至于朱文正,只能寄希望于他的发挥继续超神。

万一洪都城破了,朱元璋也只能认了。

他只要,他跟陈友谅二人之间,最后哭的不是自己。

11

洪都城里,朱文正用上了所有的办法。

包括诈降。

他派出使者告诉陈友谅,洪都已经撑不下去啦,我们大都督将于XX日开城献降,到时候城门楼上会竖起汉军的旗帜,您等着入城吧。

陈友谅一想也对,自己围城都已经三个月了,城里的人早该活不下去了,就同意了使者的要求。

到了约定时间,城上果然竖起了降旗,陈友谅大喜,当即准备整队进城。

可使者又来了,告诉他:“我们大都督让陛下再稍微等一等,一会儿他就亲自出城迎接陛下。”

得,等吧,反正煮熟的鸭子也不怕他飞了。

这一等,就是一天。

深感智商遭到侮辱的陈友谅气得大骂,再次派兵攻城,不过结果还是和前几次一样,白闹儿!

不过陈友谅也不是一无所获,奉命回城报信的张子明一时不慎,被汉军抓了。

在知道他的身份之后,陈友谅勒令张子明去城下劝降。

面对陈友谅的威逼利诱,张子明答应下来。

直到被汉军簇拥到城下,张子明才奋力大喊:“兄弟们一定要坚守好城池!咱们的人马上就要来了!”

口信传到了,张子明壮烈牺牲,也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子明先还,至湖口,为友谅兵所执。友谅曰:“若能诱降,非但不死,且富贵。”子明阳许之,至城下,呼曰:“主上令诸公坚守,大军且至矣。”友谅怒,杀之。文正等闻之,守益坚。

12

......

在朱元璋兵出鄱阳湖之前,洪都城在朱文正的带领下,以两万兵力硬扛陈友谅大军整整八十五天。

堪称古代防御战的又一奇迹。

朱元璋后来能在鄱阳湖彻底击败陈友谅,朱文正是出了大力的。

甚至可以说,朱文正是此战的首功之臣。

但战后大封功臣之时,朱元璋却有意无意把朱文正给漏掉了。

这让朱文正大为不爽,私下里的怨言也就冒了出来。

不仅如此,朱文正还纵容部下掳劫民财。

他自己抢夺民女,玩厌了就把人杀了抛到井里。

活脱脱一个纨绔的二世祖。

甚至,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七月,朱文正打算从太湖偷渡到苏州,投靠张士诚,不料事情败露,被朱元璋派人带回,饿死在应天。

13

是什么原因使得朱文正前后的反差如此之大?

不可能单单是朱元璋赏赐不公的问题。

朱文正小时候就知道“爵赏先私亲,何以服众?”的道理,怎么大了,却反不如初了?

关于这个问题,老王自己的私意认为(以下为一家之言):

朱文正之所以会如此堕落,是朱元璋这些年生的儿子太多了。

朱文正刚到朱元璋身边的时候,朱元璋一个儿子都没有。

老朱是把侄子当成自己唯一的接班人培养的。

但等到朱标、朱樉、朱㭎、朱棣这些儿子降生之后,朱文正这个军内二把手的位置就得靠边站了。

显而易见,朱文正被边缘化是迟早的事情。

换一个角度来讲,朱文正这个二把手为什么常年窝在洪都而不回应天?也是老朱的暗中打压。

因此,洪都战后,朱元璋不赏朱文正也很好解释:功劳太大,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了!

总不能真抬你当继承人吧?

这个实情,老朱心里明白,朱文正心里也明白。

俞本《纪事录》载:

“朱文正昔镇江西时,大肆不敬,强夺军民妇女,淫而杀之,填于井中,及僭用乘舆服用,按察使凌廉使覆之。贬为庶人,安置六合县。潜命道士朱书上年甲,钉地厌之。侍人闀奏于上,取回,禁于内苑。逾月,释其罪,以为监军,征浙西。至太湖中,文正欲叛归张氏,事泄,取回,饿死。后至洪武元年,上登极,追封南昌王,立祠江西,岁时祀焉。”

14

叛归张士诚,更像是朱元璋捏的罪名。

按朱文正的地位和能力,他跑到张士诚那里又有什么大发展?

只要朱文正有点脑子都不会干出这种事情。

所以这件事情更有可能是老朱扣给张士诚和朱文正的一口大黑锅。

还有一事,可以为证:

朱文正被带回应天囚禁之前,朱元璋特意召来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摸着他的头告诉他:“你爹变成现在这样,我很痛心。你放心,我是不会株连你的。”

文正之被谪也,守谦甫四岁,太祖抚其顶曰:“儿无恐,尔父倍训教,贻我忧,我终不以尔父故废尔。”育之宫中。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朱守谦为靖江王,世袭罔替。

直到清顺治六年,清军攻破桂林,末代靖江王朱亨歅被缢死,与国同休。

共传14代。

朱元璋为什么对朱文正的后代有所补偿?

不言自明。

古来成大事的人,得狠,无一例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70079.html
上一篇古代女囚犯被流放千里,为何官差们都抢着押送?原因太过现实
下一篇《资治通鉴》06:周纪三,秦国伐蜀,为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为您推荐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