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闯关东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闯关东

(全文3200字,阅读需要6分钟)

作为一名热衷历史的青年,像《大宅门》、《乔家大院》、《闯关东》、《走西口》这样以中国近代史为题材的电视剧,一直对我有着超强的吸引力。

其中《闯关东》主要讲述了主角朱开山一家因为战乱和灾荒,只得选择从山东老家不远千里来到了东北白山黑水。为了能够在这片新的土地上生存下去,朱家相继与土匪、官府、封建把头周旋,他们淘金,伐木,采参、种地、开餐馆,一家人聚散离合,勤勤恳恳,艰难地建设自己的新家园,给人的感觉相当真实和励志。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闯关东。

东北三省的历史很早,可以追溯到战国七雄时期。关外的辽西、北京地区、河北北部,都是属于燕国的统治下。到了南北朝时期,前燕和后燕也分别管辖过这里。

我们今天一说起“关东”,大家会想到山海关之外的东北三省,但是山海关是直到明朝时期才建立的。在最初,“关东”指的是函谷关以东。函谷关在河南的灵宝县,从西周以来,便是中原王朝用来沟通关东、关中的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徐达在河北秦皇岛筑城建关,设立了明朝长城最为重要的东北关隘,扼东北与中原之咽喉,因为这个关隘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从此之后,山海关以内,被大家称为“关里”,而山海关以东、以北的地区,就成为了我们今天印象里的“关东”。

到了16世纪,大明在末年国力衰微,逐渐失去了对关东地区的控制。关东地区的一些民族部落趁势崛起,其中女真族的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于1588年统一了东北地区。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汗,重建金国,史称“后金”。也就是从这之后,东北地区开始被满清视为自己的起家之地。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号为“满洲”,并在蒙文的基础上发布了满文。大家知道,文字是一切信息、文化的基础,从此之后,关内和关外的文化开始出现了极大的差异。

皇太极去世后,他的儿子福临继位,大家看过《鹿鼎记》吗?就是那个在五台山出家的顺治皇帝。小说里面有很多虚构的情节,实际上福临是一个殚精竭虑的皇帝。

1644年是顺治元年,就是在这一年,清军开始入关和明朝的军队作战。打仗是要钱粮的,辽东地区因为长期的战乱,导致人口减少,土地荒芜,偏偏东北地区又土地肥沃。于是清朝政府从1651年开始,准许关内的老百姓到关外去开垦土地,于是早期就有一批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汉人陆续来到辽西、辽东开荒种地,这就是早期的闯关东的雏形。

到了两年之后的1653年,清朝政府直接颁布了《辽东招垦令》,规定:“招民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所招民人,每名月给口粮一斗,每地一垧给种六升,每百名给牛20只。”这个可是把优惠政策给拉满了,于是辽南地区不断有新的汉人老百姓加入,关东的土地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福临6岁登基,共计在位18年,在24岁的时候,就因为染上了天花驾崩了。清朝就这样迎来了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康熙皇帝。

这个时候时间已经是1661年,距离清朝一开始准许百姓“闯关东”,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时间。因为清朝政策的天时+黑土地的地利+自己能干的人和,最早一批去了黑土地的老百姓们,已经开始落户生息,日子越过越红火。而这其中,以山东的老百姓最多,因为离得近嘛。

从顺治十五年至康熙元年间,整个关东地区的人丁增长数字非常明显,增加土地开垦数目也在增加,但是老百姓一多,有人就要闹心了,首先就是康熙本人。

清朝入关之后,虽然打败了明朝的军队,逐渐统一了全国,但是“守业更比创业难”,如此大的疆域,究竟能坐多久?到底能不能坐得住,谁的心里也没底,因此对于历任的清朝统治者来说,都要给自己和自己的后代留一条后路,这条后路,就是自己的老家“关东”。

塞外关东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只要把这一块土地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么即使有一天守不住江山,也可以选择退回关外,重新发展几年,择时东山再起,而且这地方可是正儿八经的龙兴之地啊。于是在最开始,清政府就为了保护关东地区采取了很多手段。比如用土堆成宽、高各三尺的土堤,上面植入柳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柳条边,

东北地区盛产人参、山货,早期有朝鲜人经常去采挖,于是皇太极下令修缮了东段柳条边,后来为了划分蒙古游牧牧区和农耕界限,顺治又下令,修缮了西段的柳条边。没错,柳条边就是早期的国家边界墙,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划地盘。

但现在的问题是,随着这些年关外的汉人越来越多,康熙不由得担心起来:万一有一天,自己的老家被汉化了,那我们还能回得去吗?中华民族可以传承千年,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汉文化的同化能力实在太强,这一点熟读历史的康熙相当清楚。

于是,为了保护祖地的“参山珠河之利”,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在1668年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不仅如此,为了对关东进行更好的封禁政策,康熙还直接用上了物理隔绝,再次修建了柳条边,禁止汉人移民关东。

康熙之后,大清迎来了雍正皇帝。雍正之所以在民间的声评不太好,是因为曾经制定了很多政策,动摇了很多士大夫、贵族阶级的利益,其实雍正是一个很开明的皇帝。比如雍正在登基之后,就颁布了法令,规定“各省凡有可耕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再次允许老百姓可以择地耕种,于是雍正时期,移民的垦田范围不止局限在沈阳一带,甚至开始向北扩展,逐渐深入吉林、黑龙江地区。

到了乾隆时期,由于国家逐渐稳定,使得原来的八旗子弟得到了充分休息,人口也渐渐地多了起来。人一多,就会带来各种生计上的问题。比如屯田东北就会发生东北流民与旗人争利的矛盾。为了保证旗人可以独享东北的地利,乾隆选择通过严禁手段,来保障东北土地不被民人占种。就这样,关内和关外的移民,以及文化的交流,在清朝政府的干扰下逐渐停止。

但是到了嘉庆朝,大清的国力开始逐渐微弱,对边疆的控制力也越发力不从心,北边的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这个时候东北的人口相当稀少,政府根本就无法进行管辖,于是在1792年,嘉庆帝开始解除对山海关的移民封禁政策。

公元1855年,一场罕见的水灾袭击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这些地区的老百姓不得不面临严重的生计困难,而土地辽阔,人烟稀少的关外地区,成了当时这些农民活下去的唯一途径。于是很多人就这样拖家带口,不远千里地来到了传说中的黑土地,重建家园。

在当时,前往关东地区的主要是山东的老百姓,去往关东主要有两条路,旱路和水路。旱路就是从河北东部穿过山海关,抵达关东,因为这条道路上有一座临榆关,所以也叫做榆关道;而水路则是直接在山东半岛的烟台地区乘船,在东北的辽宁半岛上岸。

电视剧里面也有这个场景,朱家一家本来打算一起走水路,但是机缘巧合之下失散了,于是萨日娜带着两个小儿子走了水路,而大儿子则是带着鲜儿走了旱路。两条路无论哪一条,都艰难重重,萨日娜和儿子们差点饿死在海上,而大儿子最后是一路要饭,才找回了家。他们这还算幸运的,有很多闯关东的百姓,甚至把自己的性命留在了路上。

尾声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而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稳定,喜欢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这份对家园难以言明的向往,是刻在我们血脉中的。因此对于当年那些闯关东的老百姓来说,要让他们放弃自己的故土,背井离乡去开辟新天地,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惊人的毅力,甚至还要有赴死的觉悟。

山海关的城门,曾经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但是从清朝1897年全部开禁后,到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年间38年间(1912年——1949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大约占全部闯关东人口(3700万)的一半。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整个东北地区已经有将近4000万人口,统计闯关东后留下的山东人,达到700多万,约占当时东北总人口17%。

洪流澎湃的“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民间最伟大的人口移动壮举之一。

(全文完,谢谢观看,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91610.html
上一篇此人装傻忍辱36年,曾被丢进粪坑差点没呛死,登基之后一雪前耻
下一篇中国最神秘的三大古墓,一座不敢挖,一座挖不动,一座压根找不到

为您推荐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能力强悍,却缺乏大格局,即便没有天京事变,东王、北王、翼王、燕王也会各自独立,被清军各个击破,过程很精彩,失败也更惨烈。一、杨秀清没有“大格局”,缺乏进取心,采取内线作战模式不可否认,东王杨秀清能力强悍,也有魄力,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壮大,杨秀清功不可没。没有杨秀清的奋斗,就不会有太平天国的辉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