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修身|十国往事:制度确立与自我认知

修身|十国往事:制度确立与自我认知

作者:姜 鹏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唐王朝灭亡以后,先后出现的十个比较小的割据政权,被称为十国。这十个政权当中,有两个政权的兴衰史能给我们带来不小的警醒和启示。这两个政权分别是南吴和南唐。

唐朝晚期的时候,藩镇林立的问题很严重。在唐朝覆灭之前,唐朝中央政府就已经没有能力对藩镇进行有效的控制。等到公元902年,唐朝中央政府加封当时的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为吴王。南吴的政权就初具雏形。

徐温夺权

被封为吴王的时候,杨行密已经50岁,而且他当时身体状况已经不是很好,所以三年之后杨行密去世。按照长幼顺序,长子杨渥继位。但杨渥并不是贤能之人,他游手好闲,名声很差,继位以后,更加我行我素、骄横跋扈。

张颢和徐温是当时南吴的两位重臣,两人劝谏杨渥不要辜负了父亲的期望,要以事业为重,不要整天嬉戏玩乐。杨渥听后却暴跳如雷,说:“我知道,你们这些人自始至终都瞧不起我,觉得我什么才能都没有,那莫不如你们直接杀了我,自己来做节度使。”这件事对双方都产生了影响。为了自保,杨渥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到重要位置上,提防,甚至打压徐温等人。而另一方面,徐温这些资历比较深的旧臣也很紧张,觉得杨渥已经心有不满,自己的境遇很危险。

就在这种彼此怀疑的氛围里,在公元907年,张颢和徐温出手了,他们发动了政变,把杨渥赶下了台,并且杀死了杨渥。杀了杨渥以后,张颢有自立的倾向,但是徐温却想要推举杨氏的后人,也就是杨行密的其他儿子接着掌权。

需要指出的是,徐温想拥立杨氏后人,也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忠心的人。后来的种种事实也证明了,徐温和张颢一样,也是想要夺权的,只不过他更高明,他想要在政治上获得制高点,所以选择拥立杨氏后人。很大程度上,徐温是希望在道义层面上胜过对方,并不是真的忠诚于杨氏。

在一番斗争之后,徐温赢了,他不仅成功拥立了杨行密的另一个儿子杨隆演,还击溃了昔日的盟友、最大的政敌张颢,成为了南吴最大的权臣。为了理解后面的事情,我们先介绍一个关键人物――徐知诰。

养子篡位称帝

徐知诰本来姓李,他的父亲在唐末混战中失踪,徐知诰从此成了一个孤儿。但是命运无常,机缘巧合,他被徐温收留,并且认作了养子。这对徐知诰来说,是一个命运转折点,徐温当时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至少是南吴非常重要的一个大臣,他肯定能给徐知诰带来不错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他让徐知诰有了走上仕途的机会。

徐知诰进入徐家以后,对徐温非常孝顺。有一次徐温生病了,他的亲生儿子都不太上心,唯独养子徐知诰整天伺候在他身边,到后来,连杨行密都这样说:你诸子当中,徐知诰最为优秀。这么孝顺的一个孩子,徐温自然也是非常喜欢,所以在徐知诰二十二岁的时候,徐温开始有意提拔他,让他去战场上作战,又让他去做地方官。而徐知诰自身也的确有一些天赋,不管是在军事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都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可以说是南吴的明日之星。

如此一来,问题就出现了。要知道,徐温有六个儿子,在徐温家中,谁会对崭露头角的徐知诰不满?首先肯定是徐温的亲生儿子们,他们难免会忧虑,一个养子越来越有势力,以后会不会威胁到我们这些亲儿子的地位呢?所以,在徐知诰逐渐成长起来的过程当中,徐温的长子徐知训就曾多次派人暗杀徐知诰,但是都失败了。徐温晚年时,徐知诰因常年在朝辅政,声望越来越高,甚至到了“温虽遥秉大政,而吴人颇已归属于知诰”。因此到最后,连徐温都对实力越来越强的徐知诰心存忌惮,他就联合二儿子徐知询,想要杀掉这个养子。但就在准备动手的时候,徐温病死了。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徐知诰不仅击败了徐知询,还解决掉了徐家的其他政敌,自己扮演了徐温生前的角色,成了南吴新的权臣。

这时候,放眼整个南吴,徐知诰已无敌手,于是在937年,徐知诰篡位称帝,国号为齐。我们之前介绍过,徐知诰本姓李,他认为这是自己可以利用的政治资本。于是在两年之后的939年,他宣称自己是李唐王室的后代,于是恢复本姓,改名叫李昪 *[biàn],改国号为唐,这就是所谓的南唐。

短寿的南唐

李昪建国后,确立了一个基本的国策,就是不打仗。当时整个中国一片混战,充斥着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势力,而李昪对内休养生息,对外偃旗息鼓,使得南唐的国力逐渐壮大,甚至一度成为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可惜的是这样的势头在他去世以后并没能延续。问题就在于,父辈积累起来的财富和势力,后辈只知道它的体量,却不知道其中积累的过程有多么艰难,到了自己手上就不加节制、挥霍无度。

李昪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李璟继位。继位后李璟就马上一改父亲定下的国策,大举用兵。但这个问题也分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李璟大举用兵,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想要改变势力林立的局面,想要统一南方,甚至是整个中国,军事行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显然,李璟并没有这个能力。几次小规模的胜利之后,南唐就先后面临了叛乱、战争失败等等问题。等到961年,李璟去世,他的儿子李煜继位,他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词人,但是可惜,他不是一个好皇帝。所以李煜掌权期间,没有太多值得一提的事情。等到975年,宋军攻陷南唐都城,李煜被俘,南唐就此覆灭。

警醒和启示

众所周知,南唐末主李煜没有什么政治天赋,但实际上,南唐早在李璟时代就在走下坡路了,到了李煜手上,几乎没有翻盘的机会。而南吴、南唐的覆灭,恰恰反映出代际传承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设立规则,二是自我认知。

从更长的历史维度来看,南吴政权的转折点,在于杨渥。一个社会当中,没有设立起常规的规则,或者原本的规则、秩序被打破,人与人之间的怀疑就会变得更深。比如说,君主和大臣之间互相猜忌,南吴的第二个君主杨渥和大臣徐温之间就存在这种情况。由于杨渥的父亲杨行密的政权来源就不具备合法性,他属于在晚唐乱世当中自立,那么他的儿子、品行不优的杨渥接班以后,像徐温这样有实力的人不可能对其没有取代之心。而且徐温会认为:这个政权的产生本身就不具备合法性,我通过不合法的手段将其取代,有何不可?他不会有太多的心理障碍,也并不太担心舆论的影响。也因此在整个十国时期,二代君主无能或者无德,权臣、武官将其取代、自己建立新的政权,这种模式非常普遍。在这种环境下,君主和大臣之间的相互猜忌,一定是不断加深的。而一旦这种情况出现,一个组织、一个集团,就必然面临着分崩离析的风险。

而李璟的经历告诉我们,有自知之明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识人最难的地方并不在于认清别人的能力,而在于认清自己的能力。而所有正确的决策,全部都基于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将南唐推向下坡路的李璟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

(作者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唐宋政治思想史、《资治通鉴》研究。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本文详见于【《家族企业》杂志2022年8月刊】 未经本刊授权,不得转载;经本刊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90865.html
上一篇美国及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吗?
下一篇这幅传世名画里,藏着北宋灭亡的秘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