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知县”和“县令”有什么不同?别看一字之差,两者其实天差地别

“知县”和“县令”有什么不同?别看一字之差,两者其实天差地别

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

广阔的国土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物质资源,悠久的历史又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精神食粮。

虽然历史的本质是不变的,但是它总会在不同时期,换一副面孔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只有那些掌握历史规律的人,才能够拨开迷雾去看清它。而大部分人仅仅因地名和职务名称的变化就迷失了方向。

在许多取材考究的古装电视剧里,曾经出现过“知县”和“县令”这两个名词。

许多观众对此不明就里,往往会把他们混为一谈,认为无非是现在县长的旧称,然而考证下来却发现,一字之差,两者其实大不同。

“县令”的来历

相比较“知县”,县令这个名词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

它甚至还要早于制定六部九卿制的秦始皇。

当秦始皇消灭六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时候,“县令”这个称呼已经出现一两百年了。

当中国的历史走到战国的时候,周王室的影响力进一步缩水。

虽然名义上周天子还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他要兵没兵,要地没地,只能困守在洛邑一隅成为摆设。

为了利益,诸侯各国丝毫不顾及周天子的存在,他们之间你攻我伐,为了土地和财富而不惜大打出手。

弱小的诸侯国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变得更加强大。

随着土地的增多,诸侯们不再管理辖区内的一两个城池,有的诸侯国辖区内甚至多达百城。

为了便于当地的行政管理,诸侯们纷纷任命所属的大臣到这些城池去担任一城的行政长官,这个时候“县令”这个称呼就应运而生了。

这些县令归诸侯国的国君直接管理,负责当地的税收、粮食征收、人口造册、治安管理等基本行政工作,他们需要定时向国君进行工作汇报,是国君管理地方的左右手。

到了秦始皇的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管理,秦始皇在李斯的辅佐下取消之前的分封制,改为六部九卿这种层级制。

六部九卿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官员一级管理一级,秦始皇只需要对位极人臣的几位大臣负责就可以了。

而那些处在地方上的官员,也只需要向自己的直属上级汇报工作。

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一来国土过大,秦始皇已经不可能有精力管理到大秦帝国的边边角角;二来当地官员都有一定的权限和职责,能够及时获取第一手的信息去处理当地事务。

县令作为基层管理人员,从这个时候起才有了编制,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在后续的朝代中,县令始终作为一县之长,手中权限也随着朝代的变更而增增减减。

“知县”的来历

在国家稳定的时候,一般行政长官的称呼是不会变的,一旦到了中央权力被压缩,地方权力过大的时候,双方的博弈就开始了。

为了获得对地方的管控权,中央不敢直接任免已经树大根深的地方官员,他们只能派遣中央官员以新的官职前去地方分权,这个时候“知县”这个名称就诞生了。

唐末藩镇割据,地方权力过大,由此逐渐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这些国家为了避免属下再次出现藩镇割据,就产生了新的官员——知县。

他们由中央直接派遣到地方任职,和县令共同管理地方。

到了宋代,国家又归为一统。

“知县”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成为了一种正规编制的官员,继续停留在基层工作。

“知县”和“县令”的区别

“知县”既然是到地方从“县令”手中分权的,那么他们之间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看似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两者之间的职能范围却有天差地别。

既然中央要对地方加强管控,那么这些从中央派遣下来的“知县”们势必在权限上要大于“县令”。

从宋朝以后,许多通过科举中榜的进士都会被中央派遣到各个地方担任“知县”进行基层锻炼,等到锻炼期限结束,他们就会被抽调回中央部门担任一定的职务,把“知县”的空位让出来交给继任者。

从而形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知县”。

因为任期一般不长,他们在任内不可能有太多的作为,所以他们更多像是皇帝派往地方的耳目和眼线,用来制约和管理“县令”的。

他们所掌控的权力,一方面是对县令的监督、赏罚、任免和举荐;另一方面也往往是那种至关重要,但是平时却往往用不上的权力,例如当地的军事管理权,兵员调度权。

国家一旦出现变动,皇帝能够直接命令“知县”采取行动,取代“县令”手中的一切权力,从而控制住地方。

这样看起来,“县令”仿佛活得很憋屈,但实际上“县令”才是一县之主。

“知县”干几年就被调回中央任职了,但是“县令”却会一直干下去。

他们熟门熟路,负责当地的行政、司法裁决、征收赋税、教育民众等具体工作。

因为他们所做的都是贴近劳苦大众的具体工作,所以基层经验丰富,拥有着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点上,“知县”是远远比不上他们的。

他们的晋升也不同于“知县”,“知县”大多是自幼饱读诗书的书呆子,调回中央之后,大多数也是在文职工作中耗尽一生。只有个别能力突出的,才会被皇帝看中,赋予实权工作。

“县令”通过业绩考核,可以晋升为更高一级(州、郡、府)的行政长官,手中一直牢牢掌握着当地的行政管理权。

这样的实权,自然能够获得巨大的好处,即使被京官牢牢地监控着,又有何妨呢?

知县和县令合并

到了明朝,出身贫农的朱元璋再次进行官员体制改革。

他深知基层百姓的疾苦,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官场舞弊案,他就下决心缩减官员的数量。

他看到“知县”和“县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力交叉,而且他又深信自己的朱家人能够控制好江山。

他就把“县令”这个职务取消了,只留下了“知县”作为基层单位的管理者。

而且他又重新开启了消失了上千年的分封制,把自家的大朱、小朱、小小朱分封到地方去。

这些王爷们没有行政司法权,但是却拥有一定的监督权,又变相地拥有了原来“知县”的部分权力。

又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直到清朝灭亡,“知县”才被“县长”这个新名称所代替。

无论是“县令”还是“知县”都终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75309.html
上一篇【三晋一百名人图】“不仕不隐”的郭泰何以成为东汉名士
下一篇王昭君嫁给父子三人,生下一儿二女,后世对她崇敬无比

为您推荐

你不知道的冯梦龙:61岁当知县,解决虎患倭寇,参加反清复明

你不知道的冯梦龙:61岁当知县,解决虎患倭寇,参加反清复明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提到冯梦龙,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明代文学家、作家,语文教科书上的大名人等一系列头衔。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明清时期的小说、话本,甚至今天影视剧、相声等从业人员,都要感谢冯梦龙。正是他一生当中孜孜不倦地编撰,才有如今的《三言二拍》《东周列国志》《平妖传》《两汉志传》等许多精彩绝伦的故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