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理想主义者到权谋政客:早期司马懿的心路淬炼历程

从理想主义者到权谋政客:早期司马懿的心路淬炼历程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也是西晋王朝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其为官从政经历了由“隐”入“仕”的巨大转变过程。《三国志》载,汉献帝建安六年即公元201年秋,执掌“司空”权位的曹操以汉献帝名义,派人给时年22岁的司马懿送去辟书,征召其入朝为官,心高气傲的司马懿以身体患有“风痹”婉拒了曹操的征召。时隔7年之后即建安十三年六月,已“晋升”为丞相的曹操,再次向司马懿发来聘书延招其为丞相府的幕僚。也许精明过人的曹操对司马懿上次装病已然知晓,这次他嘱咐属下秘密潜入司马懿家中进行探查。司马懿依旧托病不就,再次拒绝了曹丞相的邀请。但是,当日风雨交加,慌忙中司马懿竟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无法下床的“风痹”病人,赶紧下得床来收拾在户外晾晒的书籍,这一情景正好被曹操派来的密探所看到。曹操对司马懿两面三刀的行为非常气愤,遂严令:如果司马懿再敢阳奉阴违立马抓捕并打入监牢。司马懿无奈只得就职,早期曾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如史家所言,司马懿在曹魏政权发展过程中,的确是一个野心膨胀、心毒手辣的狠人。但他在年轻时为了规避曹操拉拢竟险遭不测,这岂不让人匪夷所思?就司马懿的身世而言,好像找不到与曹操结怨的因由。其父司马防早在汉灵帝熹平三年即公元174年担任尚书右丞时,就举荐二十岁的“孝廉”曹操出任洛阳北部尉。曹操始终对司马防的无私举荐怀有感激之情和感恩之意。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自封魏王后,特意将司马防请到邺都畅怀叙旧,志满意得的曹操故意问道:“孤今日可复作尉否?”司马防的答复也非常得体和智慧:“昔举大王时,适可作尉耳。”曹操闻之朗声大笑。既有见识又具才华的司马朗是司马懿的长兄,从建安元年起便被曹操任命为司空属官,又历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是建安时期曹操政治团体的重要成员之一。

出生成长在这样一个家庭,司马懿加盟曹操政治集团似乎更符合逻辑,但事实并不按照逻辑运行。《晋书·宣帝纪》从儒家忠君思想对此做了阐释和说明:“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诚然,司马兄弟在少年时代就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培育,司马朗聪慧好学、学术早熟,十二岁时便通过了朝廷的经学考试,成为正式的朝廷命官。司马朗深厚的经学修养和深湛的儒学根底,必然对司马懿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初平元年,司马防在董卓胁迫下被迫迁往长安,年仅十九岁的司马朗只得率领全家逃离洛阳,独立承担起教育抚养诸弟的责任,司马懿在长兄的教育引导下,于颠沛流离中完成了儒家文化启蒙,“博涉经史,汉末丧乱,与兄弟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见《晋书·安平献王孚》)

建安伊始,面对日益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曹操对汉献帝为首的西汉“朝廷”,不得不采取笼络和胁迫的办法,挟天子以令诸侯,重构封建朝仪,修复与民休息的各种制度,并敕令天下征召文人士子襄助朝政。出于共同需要或目的,彼时曹操政治集团与以汉献帝为核心的西汉文人这两种力量,在建安初期还能够达成共识与默契,直到建安五年,二者的分歧与斗争才逐渐公开化。忠君许国的司马防多年来一直效忠西汉王朝,在与曹操集团的对抗中自然拥戴汉献帝,这对其家人必然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当司马懿本人尚未从曹操那里获取实际的政治经济利益之时,儒家传统的忠君报国观念与年轻人的“正义感”,使其对汉王朝的处境和命运持同情和惋惜的态度。此时的司马懿以司马防为人生楷模,其辞官不就符合司马防的意愿,也会得到长辈的支持和赞许。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曹操两次征召司马懿之时,均发生了曹操惩处汉献帝的重大事件:其一是建安五年国舅董承、长水校尉种辑等人联手拟清除曹操,结果政变未遂遭到了曹操的疯狂镇压。其二为曹操于建安十三年以“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了“侮慢权臣”的汉末名士领袖孔融,这也是司马懿意欲远离现实政治的重要时代背景。

《论语·泰伯篇》写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青春年少的司马懿是一名理想主义者,有鲜明的遁世意愿和避世倾向。魏晋时名士皇甫谧所著《高士传》中记载,司马懿二十出头时,曾经与大隐士胡昭交往密切,尽管司马懿秉持做隐士的志向却抵不住曹操的严苛逼迫,不得不就范“入仕”。建安十三年仲夏,赤壁大战前夕,司马懿进入曹丞相府邸,正式成为建安名士群体的一员。建安时期,曹丞相府一方面是运筹帷幄的政治枢机和军事要津,另一方面也是三国时期多种思想思潮的策源地。历经丞相府十二年的磨砺与淬炼,司马懿的政治立场与人生信仰发生了涅槃蝶变——由同情汉王朝的仁爱主义者转变为支持曹魏取代汉朝的主要策划者,一介率真耿直的青年儒生终于变成了冷漠无情的练达政客,儒学的纲常伦理遂逐渐被其忘却和抛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59173.html
上一篇暗战、密会、搭伙……意风区百年前的邻里关系,剧本都不敢这么写!
下一篇二战输得最惨的国家并非德意日,而是英国,将几百年家底几乎败光

为您推荐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欲晋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算是位极人臣的待遇)。颍川派代表人物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段话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意思是让曹操爱惜羽毛,不能称王
阿合马:元朝丞相,忽必烈宠臣,被30斤重铜锤砸死

阿合马:元朝丞相,忽必烈宠臣,被30斤重铜锤砸死

1282年,丞相阿合马迎接真金太子回京,王著从袖子中拿出30斤重铜锤,将阿合马的脑袋砸碎。阿合马,元朝平章政事,位列丞相,主管财政。忽必烈时代,阿合马、卢世荣、桑哥,都是“理财”能手,结果都很惨。客观看待,阿合马很有能力,但元朝“儒臣”派与“理财”派斗争激烈,忽必烈又奉行扩张政策,阿合马成为斗争的牺牲品。
曹操杀华佗:古代最严重的一次医患纠纷

曹操杀华佗:古代最严重的一次医患纠纷

人心隔肚皮,古代没X光,肚皮里的零件坏没坏,只能“望闻问切”,估摸着蒙,医疗事故更多。有的成了故事,更多的连故事都没留下来。因此,神医总是能得到人们的推崇。但神医照样会遭到医患关系,就比如华佗,甚至因为和曹丞相的互动中出现了问题,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01你敢说曹老板是弱势吗?古代的医患关系揭示了,庸
配享曹操庙庭的武将中,谁的战功最低?如果许褚上,谁下来?

配享曹操庙庭的武将中,谁的战功最低?如果许褚上,谁下来?

配享曹操庙庭,一共有二十六人,先后分六批进入,第一批分别是夏侯惇、曹仁和程昱;第二批最多,分别有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二十人;第三批一人,荀攸;第四批一人,司马懿;第五批一人,郭嘉。在这二十六人中,文臣有九位,分别是程昱、桓阶、陈群、钟繇、华歆和王朗。文臣里面,为曹魏立下重大功勋的荀彧和崔琰两人没有配
详解三国蜀汉官制:唯一的丞相,四大将军,四大都督

详解三国蜀汉官制:唯一的丞相,四大将军,四大都督

东汉末年分三国,因此三国官制和东汉官制基本相同,基本上沿袭了东汉官制。但魏、蜀、吴三国官制不但和东汉有些不同,而且各自也有不同之处。为了让大家在读史书、小说或者玩游戏时,对各个三国时期的各个官职有所了解,试着为大家解析一下蜀汉的官制特点:蜀汉没有实行曹魏那种九品官制,因此官制与东汉大体相仿。由于刘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