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高平陵事变”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断,曹爽一时得权肆意妄为

“高平陵事变”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断,曹爽一时得权肆意妄为

东汉末年,大汉帝国的统治非常黑暗。因此,爆发了黄巾起义,从而导致军阀混战、诸侯争霸,从当时的军事实力和领土面积来看,曹操、曹丕父子所开创的魏国无疑是首屈一指的,接下来才轮到孙权的东吴和刘备的蜀国。

当时,作为三国之一的头号强国,曹氏魏国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登基开始,一直到公元266年曹奂禅让去国,前后经历了46年的时间,表面上从曹丕算起,魏国一共有五位皇帝,可实际上从权利归属来看,曹魏在第三代皇帝曹芳的时候,就已经灭亡了。

公元249年,魏国太傅司马懿通过发动高平陵政变,完全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此后的十几年内,曹魏真正的权力就一直被牢牢掌握在司马家族的手中,而曹氏魏国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了。

追溯历史,曹魏之所以最终被司马懿夺得大权,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魏国的建立者曹丕身上。众所周知,曹丕创建魏国之前,东汉还没有灭亡,而此时的朝廷大权主要掌握在其父亲曹操的手上。曹操南征北战,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打下了大片领土,成为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势力中最大的一股割据势力。

可以说,曹操之所以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全靠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曹操靠自己的本领,以及手下的曹氏、夏侯氏等亲信的支持。要知道,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本就姓夏侯,后来才过继给了当时一个势力很大的宦官曹腾,因此才改姓为曹,而夏侯氏才是曹操真正的本家。

另一方面,曹操别具一格的用人制度——唯才是举。当时,在曹操的眼里,不论人品、不论出身,只要有才就能够得到重用。

因此,在曹操掌管东汉国政的时候,他手下一直是人才辈出的,可随着曹操的去世,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长子曹丕继承了他的魏王爵位,之后不久便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自己代汉自立,改国号“魏”,是为“魏文帝”,并追谥父亲曹操为“魏武帝”。

曹丕昏招自毁江山

虽说,曹丕也曾跟随父亲曹操经历过不少南征北战,但其在军中的威望还是远不及曹操的。因此,曹丕登基后,为了获得众人支持,特别是那些门阀士族的支持,便在魏国境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正是因为曹丕改革中的几个昏招,使得父亲曹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最终被他拱手送给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家族。

昏招一:对魏国境内的士族妥协

曹操在位时大权独揽,当时也遭到了很多高门士族的门阀反对,可曹操对于那些反对自己的士族们,无论是哪家、无论势力有多大,都是一个办法:杀!

不得不说,曹操的办法还是很管用的,大刀一挥,那些反对他的士族们一个个的也就怂了。因此,曹操才得以在东汉王朝时期获封为“魏王”。

作为汉朝臣子,曹丕篡汉称帝后,从传统的封建礼法来看,近乎大逆不道。因此,明里暗里,来自高门士族们的反对之声自然是屡屡不绝的,因为害怕自己死后遗臭万年,又苦于没有父亲曹操征伐四克的巨大威望,曹丕便选择了对高门士族妥协,以此来换取他们的支持。

为此,曹丕专门颁布了一项法令,名叫《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据法令规定,魏国在选定官员之前,要对每位参选人进行一个评级,而评级的标准依次是:家世、道德和才能。其中,曹丕选官最注重的就是家世,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出身,不是名门大族的话,即便再有才能,也是做不了大官的。

由此,曹操时代唯才是举的用人制度就此结束了,更不幸的是,当时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家族,成为了曹丕制定的这项法令的最大受益人。因此,曹丕对士族们的妥协,也给自己埋下了隐患,使得这些世家豪族在朝廷里的势力日渐强大,最终威胁到了他的皇权。

昏招二:对曹氏宗亲过分排挤

曹操创业初期,曹氏宗亲、夏侯氏宗亲有不少人都曾为他立下过汗马功劳,而曹操对他们也是信任有加的,可曹丕却和父亲完全不同。

曹操在世时,曹丕与其弟曹植争夺世子之位,当时的曹氏、夏侯氏宗亲们,在内部已经开始泾渭分明地开始选边站队了,其中支持他们二人的各站一边。因此,曹丕胜出登基之后,对于曹植和曹氏家族内部曾支持过曹植的群体,感到很是忌惮,所以就对其进行了一次大范围清洗。

曹丕将自己的几位亲兄弟,全部罢黜兵权,甚至将其发配到某个地方看管起来,表面上看个个都是王爷,每天锦衣玉食,可实际上却都是一些高级囚犯。

因此,曹操时代所积累起来的曹氏宗亲势力,就这样被曹丕一一分化瓦解了。

昏招三:临终时所托非人

众所周知,魏文帝曹丕英年早逝,他的儿子魏明帝曹叡更是意料之外的短命。并且,曹丕、曹叡父子临终前的托孤之人,竟然都是一直被曹操视为隐患的司马懿。

曹操在世时,就曾告诫过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意思是说,司马懿此人极具野心,将来很可能对曹家的国事家事有所妨害。由此可见,曹操的眼光确实是很毒辣的,一眼就将司马懿看了个底儿掉。

可是,对于父亲曹操的警告,曹丕却完全没有理会,反而还很重用司马懿,只是对他略有防范。曹丕至死都没有想到,这个外表忠厚、唯唯诺诺的大臣,最终会将自己的国家篡夺掉。

事实上,如果曹丕可以稍微长命一点,司马懿或许还不会有什么大的动作。只可惜,他只做了短短的七年皇帝,就因病而亡了。

曹丕临死前,将儿子曹叡托付给了司马懿、陈群、曹休和曹真几位重臣,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几位托孤大臣自从受命之后,却都陆陆续续地得病死了,唯独司马懿活了下来。

由此可见,在平均寿命不太长的三国时期,人和人比谁活得更长久,也是历史中的一大特色和本事。司马懿可以活到73岁,绝对算是高龄老人了,他的这种超长待机时间,恰恰成为了司马家族最后夺权成功的关键,而曹家三代精明能干的君主,最终也都被司马懿熬死了!

曹叡临终又使昏招

在那个平均年龄不到50岁的三国时期,司马懿之所以长寿,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能屈能伸、见好就收和善于隐忍,不会被人气死,更不会被某件事情急死。

总之一句话:要想笑到最后,就得先活到最后!

虽说,曹丕的三大昏招使得司马懿掌握了很大的权力。但是,自魏明帝曹叡死后,如果没有曹爽的过于任性、胡作非为的话,司马懿很大可能会将自己魏国忠臣的身份继续下去,忍到自己寿终正寝的那一天。

公元238年冬十月,魏明帝曹叡身患重病,于是下诏拜自己的叔父曹宇为大将军,和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共同辅政,安定国家。

此时的司马懿领兵在外,并不在京城。因此,曹魏政权便长期掌握在散骑常侍刘放和孙资二人手中。当时,作为曹氏宗亲的夏侯献与曹肇等人,对此二人是非常不满的,所以时不时就在背后抱怨和辱骂他们。

夏侯献等人的不满和抱怨,很快就被刘放与孙资知道了,为了免除后患,他们就在私下里对曹氏宗亲们施以离间之计。

作为曹操的儿子,曹宇性情恭顺,因此在面对魏明帝曹叡的托孤诏书时,也是非常诚恳地坚决推辞。曹叡听说后,便命刘放、孙资二人来到他的病榻前,问道:“曹宇为何坚决推辞?”二人表示,大将军曹宇可能知道自己不能担此重任,所以才坚决推辞。

曹叡又问:“那么,到底谁才可以承担朕的托孤大任呢?”当时,魏明帝曹叡的身边除了刘放和孙资以外,还有一个人站在旁边,那就是武卫将军曹爽。因此,为了巧取人情,两人便顺势推荐了曹爽,并建议曹叡将司马懿召回参与辅政。

此时,曹叡并没有理会曹爽,而是问刘放和孙资:“曹爽真能担此大任吗?”原本,曹爽就是一个低能下才,听魏明帝这么一说,更是被吓得浑身冷汗,紧张到双腿发软、不能自已。见此情景,刘放暗中踩了一下曹爽的脚,示意他赶紧向皇上表明决心,有了刘放的暗示,曹爽才鼓起勇气,赶忙跪地并大声答道:“臣誓死以奉社稷!”

事实上,当时的曹叡已经病重到精神恍惚了,所以就听从了刘放和孙资的建议,打算任用曹爽与司马懿辅政。于是,曹叡便命令刘放、孙资二人替自己立下诏书,任用曹爽并将司马懿召回,并免掉同属曹氏宗室的曹宇、夏侯献和曹肇等人的官职。

司马懿接受诏令后,刘放便手持圣旨出宫,对外宣布:有诏免去曹宇等人官职,不得在宫中滞留。

由此可见,魏明帝曹叡临终前的这个昏招,最终导致了曹氏祖孙三代为他人做了嫁衣,把江山拱手送给了别人。

高平陵事变始末

历史的经验证明,一个封建帝国的最高领导者,在挑选继承人的时候不可不慎,而在选择托孤重臣的时候,更得慎之又慎。

对于魏国来讲,当时的外围环境可以说是相当好了。毕竟,蜀国丞相诸葛亮已经病死了,而公孙渊等人的叛乱也已经平定了,且东吴大将陆逊也已经失宠了,因此曹魏政权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外患。

事实上,魏明帝曹叡也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昏君,按照曹叡的基本设定:作为当时宗室和皇室的代表,曹爽掌握大将军之职,其地位是在司马懿之上的,而作为三朝元老,士族门阀的最高代表,司马懿在魏国的威望绝对是最高的。

如果说,司马懿与曹爽两人可以精诚合作的话,曹魏江山绝对是毫无忧虑的。只不过,世易时移,魏明帝曹叡也没有预料到,自己死后的局势会急转直下。因此,从整个托孤事件来看,曹叡还是因为事前考虑不周,且听信了刘放与孙资二人的谗言,最终在曹氏宗亲里选错了人。

曹爽缺乏智谋,没有才干,而司马懿作为曹氏江山如今的四朝老臣,在曹操时代是完全受掌控的。虽说,曹丕的才华比起父亲曹操来略逊一筹,但大体上也是可以控制住司马懿的。至于魏明帝曹叡,他在早期的时候还是很懂得玩弄权谋的,真正想要控制司马懿的话,也不算是件难事。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魏明帝曹叡病死之后,司马懿当时其实是没有任何反心的!要不是曹丕、曹叡父子连续两代帝王的英年早逝,司马家族是没有任何机会篡夺曹魏政权的。

只可惜,自从曹叡去世后,魏国上下就出现了权力真空,各个派别的大臣之间就开始了争权夺利,尤其是曹爽,此人简直难堪大用,掌权后的他更是恣意妄为,还一步步非常明显地排挤和削夺司马懿的权力。

其实,此时的司马懿手中还掌握着雍凉地区的十万兵权,以及皇宫中一半的戍卫权,想和曹爽争个你死我活,原本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司马懿的智谋之高,是令曹爽死都想象不到的,他竟然一退再退,最后还主动交出了所有兵权,而后更是装作重病不起的样子,以消除曹爽的疑虑。

那么,当时的司马懿真的不想反抗吗?

当然不是!

如果司马懿不想反抗,就不会命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在洛阳北邙山一带,偷偷地养下3000名死士。可以说,当曹爽一直在咄咄逼人的时候,司马懿其实已经生出策划政变之心了,而他最初的一退再退,就是想要曹魏的大臣们看到曹爽的狼子野心,继而令他在朝野中失去声望。

好比影视剧中呈现的那样:司马懿一生都在隐忍退让,到了72岁,也就是垂暮之年的时候,终于对曹爽忍无可忍了。因此,才发动了一场震惊内外,对历史影响深远的军事政变,史称“高平陵事变”,又叫“正始之变”、“高平陵之变”。

如同后世后代,很多洗白司马家族的故事一样,影视剧中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曹家三代领导人如何防着司马懿、欺负司马懿,而忠厚老实的司马懿则一忍再忍,直到最后忍无可忍。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曹爽对于司马懿起初还是礼让有加的……

曹爽与手下的何晏等人,曾颁布过一个“正始改制”,也算得上一种很有想法的人事改革。只不过,曹爽这个“正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逐渐替换掉曹魏早期的那些老门阀,因此才得罪了很多的人。

即便曹爽后来削弱了司马懿,但也不像影视剧中所展现的那样,对其排挤、横加侮辱。其实,曹爽在仪式上对司马懿还是非常尊重的。影视剧之所以要那样演,其实就是为了能让观众们更好地接受司马懿之后对曹爽等人的诛杀,似乎司马懿完全就是忍无可忍、被动防卫。

关于“高平陵事变”的过程,肯定要从魏明帝曹叡病逝算起。公元239年(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病逝,死前曾颁下遗诏,由年仅8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并嘱托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

当时,身为曹氏宗亲的曹爽掌权后,便开始重用自己的心腹,也确实在不断地排挤司马懿,表面上将其晋升为太傅,可实际上却是为了夺走了他的兵权。最终,曹爽的这一举动,使得在政治场上混迹多年的司马懿无法忍受了,因此才以退为进,暗中等待时机。

公元247年(正始八年),司马懿为了避免和曹爽在朝堂之上发生正面冲突,便借故生病辞官回家了。转年,曹爽还是不大放心,于是便找了个借口派人前往司马懿家中,伺机观察其身体状况与动向,来人见司马懿果真躺在床上,一副病入膏肓的样子,得知情况后,曹爽对司马懿的防备就更为松懈了。

与此同时,司马懿也和当时官为中护军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以及太尉蒋济等人,在暗中准备发动政变。

公元249年(嘉平元年)正月初六,少帝曹芳出城去往高平陵,拜谒父亲魏明帝曹叡的陵寝,由大将军曹爽和弟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一起陪同前往。

其实,在此之前,和曹爽同在一个阵营的大司农桓范就曾劝过他,作为如今的魏国重臣,他们兄弟三人都手握军职,还是要尽量避免同时行动,特别是一起出城,以防被谁钻了空子。只可惜,自以为是的曹爽压根就没有将桓范的话当回事,依旧和两个兄弟同出同入。

得知曹爽陪同少帝出了城,已经在家装病两年的太傅司马懿,立刻带兵前往郭太后处。与此同时,宫城的正门司马门也已经被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所控制,由此“高平陵事变”正式开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45185.html
上一篇清朝一樵夫,在路边捡到一个男孩,多年后,男孩成一代高僧
下一篇中华民国早期(1912~1928)最高统治者都有谁(下)

为您推荐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欲晋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算是位极人臣的待遇)。颍川派代表人物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段话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意思是让曹操爱惜羽毛,不能称王
曹操杀华佗:古代最严重的一次医患纠纷

曹操杀华佗:古代最严重的一次医患纠纷

人心隔肚皮,古代没X光,肚皮里的零件坏没坏,只能“望闻问切”,估摸着蒙,医疗事故更多。有的成了故事,更多的连故事都没留下来。因此,神医总是能得到人们的推崇。但神医照样会遭到医患关系,就比如华佗,甚至因为和曹丞相的互动中出现了问题,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01你敢说曹老板是弱势吗?古代的医患关系揭示了,庸
配享曹操庙庭的武将中,谁的战功最低?如果许褚上,谁下来?

配享曹操庙庭的武将中,谁的战功最低?如果许褚上,谁下来?

配享曹操庙庭,一共有二十六人,先后分六批进入,第一批分别是夏侯惇、曹仁和程昱;第二批最多,分别有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二十人;第三批一人,荀攸;第四批一人,司马懿;第五批一人,郭嘉。在这二十六人中,文臣有九位,分别是程昱、桓阶、陈群、钟繇、华歆和王朗。文臣里面,为曹魏立下重大功勋的荀彧和崔琰两人没有配
三国志11郭嘉战赤壁:曹魏大获全胜,孙权领土腰斩,刘备因祸得福

三国志11郭嘉战赤壁:曹魏大获全胜,孙权领土腰斩,刘备因祸得福

相信绝大多数的三国游戏迷和历史粉们都听过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字面意思已经相当明显,就是曹操麾下的第一前线军师郭嘉要比刘备麾下的首席智囊诸葛亮要强。要不是因为郭嘉死得早,卧龙可不敢出山,怕斗不过对方砸了自己的招牌。要是让郭嘉活到赤壁之战,曹操与孙刘之间的对战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本期的脑洞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