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身披袈裟的姚广孝:被成祖朱棣视为第一功臣,84岁归天,赐享太庙

身披袈裟的姚广孝:被成祖朱棣视为第一功臣,84岁归天,赐享太庙

袁珙自称是袁天罡的后代,相面从不出差错,被许多达官贵人奉为上宾。他在河南嵩山寺巧遇姚广孝,反复端详之后说:

“你是哪里来的怪异僧人?三角眼,形如病虎,浑身散发着杀气,你肯定是刘秉忠式的人物!”

听到这个评价,姚广孝非常开心,刘秉忠那可是他的偶像啊!想当初,刘秉忠由僧而仕,当了忽必烈的谋士,帮助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啊。

此时的姚广孝,是一名到处游历的僧人,他不但熟读佛经,对阴阳术数等也颇有研究,同时还广泛结交有识之士,这其中包括南京僧录司的左善世宗泐。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洪武十五年,姚广孝结识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

这一年,明太祖的皇后马皇后病逝,安葬在南京钟山南麓的孝陵。朱元璋的儿子们都回来奔丧,葬礼过后,燕王朱棣等几个藩王余哀未尽,为表示孝心,请求父皇选几个僧人随他们回府,在自己的藩府为马皇后诵经祈福。

僧录司的左善司宗泐把渴望建功立业的姚广孝推荐给了燕王朱棣。四十七岁的姚广孝跟着二十二岁的燕王去了北平,从此,两个人都登上了新的历史舞台。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没等到继位就死去了。太子位的空缺,让姚广孝和朱棣心中的希望都变得炽热起来。

朱标去世,朱元璋重新选择继承人。

按正常情况,应该立皇孙朱允炆,但是朱元璋并不喜欢他。

有一次,朱元璋出了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想不到朱允炆答道:“雨打羊毛一片膻”。可谓是大煞风景,朱元璋气的脸色都变了,这是燕王朱棣正巧在旁边,便上前对到:“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元璋一听大喜,赞到:“对得好,有气魄!”他原本就中意燕王,从此以后就更加器重了。

现在太子要重新立,朱元璋很犹豫。如果不顾礼法,强立朱棣,自己的其他儿子和各位大臣很难同意,政治一乱,很容易出问题,犹豫再三之后,他还是立了朱允炆为皇储。

听到消息,朱棣闷闷不乐,姚广孝告诉他,来日方长,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借讨伐蒙古残部,壮大军事力量。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身边有两个亲信辅政大臣,一个是兵部左侍郎齐泰,一个是侍读学士黄子澄。他俩都清楚,皇权最大的危险来自拥兵自重的藩王,当务之急应该是消藩。目标是对的,但是在实际执行时出了问题。

正常应该是先动强大的藩王,他们却选择了从弱藩开始行动,这种“打草惊蛇”的做法给了朱棣充分的准备时间。

对于是否起兵造反朱棣还是在犹豫,毕竟朱允炆是合法上位,自己起兵,就相当于篡位。

这时,姚广孝的阴阳术数派上了用场。他首先用自己占卜的技能,靠测字给了朱棣会做皇帝的意念,怕自己力量不够,又请来袁珙给朱棣相面。

袁珙的相人之术朱棣早就听说过。他穿着军士的衣服混在人群里,袁珙一眼就认出了他。

袁珙说:“殿下龙行虎步,日角插天,怕不是个太平天子吧?殿下已年近四十了,一过四十,胡须长过了肚脐,就能登上皇位。如果不应验,请挖去我的双眼!”

朱棣十分高兴,重赏了袁珙,还嘱咐他不许跟外人泄露这件事。

袁珙走后,姚广孝又请来了精通《易经》的友人金忠。这个人在北平以占卜为生,人们都称之为神人。金忠使手段让朱棣得了一个“铸印乘轩”贵不可言的吉卦,暗示燕王有天子之命。

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各种迹象都表明燕王有望成功,他信心大增,与姚广孝二人开始偷偷地练兵、造武器,准备起兵。

他们做的很机密,但是日子一长,建文帝朱允炆还是得到了朱棣准备起兵造反的消息。他本来可以昭告天下,公开讨伐,结果他们却选了一个大臣张信去逮捕朱棣,没想到这个人与朱棣是老相识,朱棣提前就知道了建文帝的密令。

不起兵也得被捕,权衡之后,朱棣起兵。没想到准备起兵的时候,突然来了暴风雨,朱棣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姚广孝又一语定乾坤,他说:飞龙在天,从以风雨。”朱棣大喜,可不,自己一说起事,就来了风雨,这是说自己是真龙天子啊!

同时,姚广孝精心撰写了起兵檄文,把起兵目的说成是“清君侧”,即要除掉奸臣齐泰、黄子澄,而不说是针对建文帝朱允炆,同时,不再承认建文年号,而是沿用洪武年号,以显示燕王与朱元璋的特殊关系和感情,收买人心。

历时三年之久的靖难之役拉开了序幕。

姚广孝奉命坚守北平这个燕王的大本营,又为在外征战的燕王屡屡献上锦囊妙计。

建文四年四月底五月初,燕王带领大军到达齐眉山时,遭遇殊死抵抗,将军和士兵战死无数。当时天气湿热,阴雨连绵,军队多是北方人,不习惯这种天气,纷纷要求退兵,燕王不愿退兵,又怕士兵哗变。

恰在此时,姚广孝送来一封信:此次绝对不能后退,应该迅速进兵,置之死地而后生,大将朱能、郑亨也赞同姚广孝的意见,燕王抖擞精神,继续整军南下,终至攻克南京。

建文帝见大势已去,便在王宫纵火,趁乱逃走,不知所踪。

燕王朱棣登基称帝,史称明成祖。

登基后,明成祖一边血腥镇压反对者,一边慷慨地封赏功臣。

血腥镇压骇人听闻,其中有两件事最为出名。

一是对文学博士方孝孺诛灭十族。方孝孺是一代名儒,姚广孝对他很尊敬,早在燕王南下时,姚广孝就曾密奏不能杀方孝孺。朱棣本来是想让方孝孺草拟登基诏书,但方孝孺誓死不从,还当众大骂朱棣。朱棣恼羞成怒,下令灭其十族。

古来最厉害的刑罚是“诛九族”,是指父族四辈、母族三辈、妻族两辈以内的亲属。十族,没有先例,朱棣就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一并逮捕,充为十族,遭牵连诛杀的共有八百七十三人。

二是杀害御史大夫景清。御史大夫强烈仇恨朱棣,一天,他带刀进朝刺杀朱棣,结果刀被搜出,朱棣大怒,把景清剥皮杀死,同时景氏九族和乡里亲朋都株连被杀。

姚广孝感到,不能再听任成祖这样杀戮下去了,就密劝:建文帝的铁杆大臣已经诛杀殆尽,对其他大臣要安抚任用。夺天下容易治天下难,失去民心,就会引起社会动荡。

成祖醒悟,停止诛杀,开始安抚、任用旧臣,同时对当时曾协助军队夺取天下的普通百姓进行赏赐。

在对大臣的封赏时,虽然姚广孝没有在前线杀敌,但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祖朱棣毫不犹豫的把姚广孝列为第一功臣,其他战场将士也对姚广孝极为佩服,甘居其后。

姚广孝坚持不受,只接受了僧录司左善司这个僧官,他说,如果没有当初左善司宗泐的推荐,就没有自己的今天,接受这个僧官,权做纪念。自己住惯了禅寺,不愿住在官府里。

永乐元年,明成祖做出两大决策。一是改北平为北京,大规模建造宫殿,准备把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二是下令编修《永乐大典》。

但是,明成祖对《永乐大典》的初稿不满意,改用姚广孝为总领事重新编修。姚广孝动员了大批文人担当书写任务,参加者共有三千余人,史称“三千文士修大典”。用了六年冬天,全书编成,收存历代重要典籍多达七八千种,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姚广孝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文化事业,赢得了许多赞誉。

永乐十六年,八十四岁的姚广孝体弱多病不能再进宫见驾,成祖朱棣经常来寺中看他。某一天,成祖来到寺中,赐给他一个纯金的唾壶,姚广孝叩谢之后,请求说:臣恐不久于人世,别无牵挂,只求释放僧人溥洽。

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成组找不到建文帝,认为是溥洽帮助建文帝伪装为僧人逃走了,虽然没找到证据,还是找了个借口逮捕了溥洽,一关就是十多年。

面对年老多病生命垂危姚广孝,成祖朱棣答允,并立刻释放了溥洽。

没多久,无所求的姚广孝大化归天,成组极为哀痛,以僧礼安葬,赐享太庙,谥号“恭靖”。

参考资料:《中国权臣的下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4166.html
上一篇王耀武、杜聿明、等人获知即将被特赦,他们有着怎样的反应?
下一篇一代宗师董海川却挥刀自宫,到王府却做了太监,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您推荐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