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与父亲决裂的后半生,留下看管图书的胡思杜,死后仍被列为继承人

与父亲决裂的后半生,留下看管图书的胡思杜,死后仍被列为继承人

常言说,虎父无犬子。古往今来有名望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有一个好的出身,以助于他们自小就积累更多的资源。比如,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著名外交家、张爱玲的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鲁迅的祖父也曾是翰林出身,这些人大多数都能延续父辈的资源谋得一个不错的职位,但是有一个人却罕有得例外,那就是胡适的二儿子——胡思杜。

图 | 胡适全家合影,后排右一为胡思杜

胡思杜,一生没有取得一个好的学位,没有一篇可以为人称道的文章,唯一做过的轰动大事就是写了一篇痛批父亲的文章《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继而闹得举国皆知。但是这篇文章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荣耀,反而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三十六岁就上吊自杀,死后连个像样的墓碑都没有,可以算得上最惨的‘二代’了。

胡思杜是胡适和江冬秀最小的孩子,上面一兄一姐,姐姐早亡后胡适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忽视,所以对小儿子关爱有加,特地请来自己的得意门生罗尔纲,来担任胡思杜的启蒙老师。

胡思杜小时候十分聪慧,据罗尔纲回忆,他两天便可读完《水浒》,学习东西也很快,相对于自己的父亲而言,胡思杜更偏爱鲁迅的文章,从小就立志报效国家,只是相较于读书研习,少时的胡思杜更好交友玩乐。

那时的胡适正带着大儿子胡祖望在美国工作,而胡思杜就跟着母亲江冬秀生活,这也导致他和胡适并不亲密,不过胡适却对胡思杜十分上心,他常在给妻子的信里写要多提点小儿子,管教好他的学业,多买些书。

在国外看到一些年轻人走路不好看,还会写信嘱咐妻子不要让儿子养成这种坏习惯,相对于之前的两个孩子,胡适对胡思杜要尽心许多,但很可惜的是胡思杜却并没有如胡适所盼望的那样在学业上取得一份成就。

1939年他随母亲避难到上海,胡适委托朋友专门教导他,但一年后这位朋友写信告诉胡适,“小三在此读书,无甚进境,且恐沾染上海青年恶习,请兄赶快注意。”胡适收到信后便在1941年将胡思杜安排到了美国让他读书,希望他能接受到更开放、良好的教育,从而学有所成。

可是胡思杜在美国并没有如胡适期望的那般用功读书,他先后辗转两所大学,却都没能顺利毕业,胡适的友人,原清华大学的校长傅斯年曾谈过胡思杜:“因失学之故,养成不读书的习惯,对于求学一事无任何兴趣,连续两个大学,均未毕业,并于适之先生回国后染上吃喝之习惯,遂于1948年夏随父亲的朋友回到北平。”

图 | 胡适与学生傅斯年

胡思杜回国后,托赖父亲的名望,胡适的很多朋友都积极替他介绍工作,但胡适却以“思杜学业不成,不是研究学问的人才”为由婉言谢绝,只同意胡思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意在让他能多读点书,胡思杜也没有反抗,顺从父亲的意思去了北大图书馆工作,日夜埋在书本之中。

然而时局动荡,回国后没多久,平津形势陷入危急,国民党开展了“抢救行动”,出动飞机接走在北平的专家学者。胡适作为国际知名学者,排在被“抢救”的第一批。而当时的胡思杜并不愿意随父母亲离开北平,胡适尊重儿子的选择,也就没有强求,就这样胡思杜独自留在了北平。

关于胡思杜为什么不随父母离开北平,其中原因众说纷纭。据胡思杜当时的自述,他表示自己并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共产党的事情,共产党不会对他怎么样,所以坚持要留下来。但是或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为了摆脱胡适。

胡思杜其实对胡适早就有不满的情绪,因为在他公费出国留学时曾经冒领过国家财物,被当时的驻美大使馆参事陈之迈发现,并写信告知了胡适。胡适知道后非常生气,立刻给教育部常务次长杭立武写信,告知对方,不可以再给胡思杜发放旅费,如果已经发放,请即刻追回。

这件事让当时在国外留学的胡思杜陷入生活窘迫,本就学业不顺的他,对父亲的所作所为更是耿耿于怀。

而在胡思杜回国后,胡适以‘知子莫若父’为由,替他拒绝了大学的聘请,虽然最后还是安排胡思杜去了北大图书馆工作,但是一个体面的大学老师和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相比,很难不怀疑胡思杜对胡适的安排心有怨气,但又只能默默接受,于是在有了可以摆脱父亲投向新生活的当口,胡思杜毅然选择了新的生活。

但他没想到的是,新的生活并不如他预想得那般美好顺利。

图 | 1948年,胡适全家在东厂胡同一号家宅前院,后排右为次子胡思杜,最后一次与父亲合影

胡适走后没多久,北平解放改称为北京,解放后胡思杜到华北革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学习,1950年9月国内掀起了一场“胡适思想批判运动”,许多留在大陆的知名知识分子纷纷发表文章批判胡适,以此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而作为胡适的儿子,胡思杜也急切地想要融入当下的新社会,于是他表现得十分积极,他不仅将父母给他留下的一箱财物上缴给了组织表明立场,同时还表态要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更是在报上发表了《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一文。

文章中写道“他是反动阶级的忠臣,人民的敌人,帝国主义的走狗。”并明确表示要与胡适脱离父子关系,“在他没有回到人民的怀抱来以前,他总是人民的敌人,也是我自己的敌人。在决心背叛自己阶级的今日,我感受到了在父亲问题上有划分敌我关系的必要。”

胡思杜激进的言辞,真诚的进步思想,被各大报纸竞相转载,远在台湾的胡适也看到了这篇文章,但是反应却比较平淡,甚至将这篇文章剪贴在了日记上,并且作了批注:“儿子思杜留在北平,昨天忽然变成了‘新闻人物’。”

据胡适的日记后来披露,在胡思杜的批判文发表前十日,胡思杜还曾寄信给母亲,除了向母亲问安以外,还表达了对父亲的关爱,并让转告父亲,父亲留下的书悉数存在北大,安好无恙。家书中饱含对父母的朴素惦念之情,万万没想到在十日后他会将父亲斥为人民公敌。

其真心究竟是因为对父亲积怨已久,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都无法考据,但是胡适却始终坚信胡思杜并不是发自内心写了这样一篇文章。

文章见报后胡思杜以为这样可以摆脱父亲的阴影,正式投入新社会当中去,可是没想到对胡适的批判风潮持续了十个月,范围广、力度大,将胡适冠以汉奸走狗等众多骂名,而作为胡适的儿子,哪怕胡思杜公开与父亲划清界限,也无济于事。

不久胡思杜就被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在马列部任历史讲师。在那里他刻苦努力,想为父亲赎罪,但是人们还是将他视为异类,不愿意接近他,害怕受到牵连,以至于直到三十岁,胡思杜依然没有成婚。

1957年,另一种运动拉开了帷幕,胡思杜那时还在积极参与可以入党的活动,他主动地给单位领导提了有关教学改革的建议,但是却被学校领导扣上了“帽子”,并把他与父亲胡适一起批判。

自此,胡思杜便从积极分子沦为了汉奸走狗的余孽。没完没了的批判活动如洪水猛兽般向他袭来,他无法理解自己为何要蒙受这种不白之冤,他认为自己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公开和父亲划清了界限,为什么人们还要将他和父亲捆绑在一起。

他满腔的委屈无人诉说,没人愿意与他这个被批判的知识分子交好,孤身在大陆的那几年他唯一的朋友,只有他的远房堂兄胡思孟,但因为被批判也害怕连累对方,也减少了往来。长久的孤寂与抑郁不得志,让胡思杜陷入了绝望。

终于,在1957年9月21日夜晚,胡思杜选择了上吊自缢。

图 | 江冬秀与三个孩子,中间是幼年胡思杜

他留下一封遗书给胡思孟:“现在我没有亲人了,也只有你了,你来了我一定不在了,找我的一个同事,他会告诉你我的一些情况。你是我最亲的人了,我死了你不要难过,你吃苦耐劳,我留下的600多元钱,公债券200多远,你的孩子若能上学的话,供给他们上大学。一个手表也留给你,做个纪念,希望你们努力工作,你的孩子们好好学习,为社会主义立点功。”

胡思孟在收到信后匆匆赶去胡思杜所在单位,但为时已晚。他一进门就看见大院上贴满了批判胡思杜与胡适的大字报,字字诛心。后来,胡思孟把胡思杜埋在了郊外,立了个小墓碑,但是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具体地址已经无从考据。

胡适儿子胡思杜去世的消息并没有得到报纸媒体的大肆报道,只是有些小道消息传到了台湾,因为无法联系求证,所以胡适对胡思杜自缢的消息始终将信将疑,甚至在遗嘱中依然将胡思杜列为财产继承人,让他与兄长胡祖望平分财产,由此可见胡适心里并不相信胡思杜已经离世。

直到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其兄胡祖望才得到了关于胡思杜去世的确切消息。

图 | 其兄胡祖望已在美国定居

胡思杜短暂的一生由自己草草画下句号,他也曾经将自己的绝望之情告诉给同事,但可惜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他的死意并未得到重视,直到走到绝望之巅毅然赴死后,才得到了那么零星半点的关注,这是胡思杜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而胡适一生纵然在事业上享有盛誉,但最终都没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父亲,与儿子之间的误会最终也只能消散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之中,由死亡画一个句号,不得不说也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1980年11月,经有关部门重新审查,胡思杜的冤案终于获得平反昭雪。然而,此时距离胡思杜含冤自尽已经23年了。

文 | 苏格拉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66579.html
上一篇河豚鱼计划:犹太人与日本人合谋瓜分中国?|循迹晓讲
下一篇中国历史上历代亡国之君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下)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