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雍正明知高薪不能养廉,为何还要给官员发放养廉银?

雍正明知高薪不能养廉,为何还要给官员发放养廉银?

作者:赵立波

雍正即位后,面对大小官史贪赃枉法,吏治极端腐败,十分焦灼。1723年,也就是雍正元年,山西巡抚诺岷向朝廷提出了“养廉银”制度,这一“高薪养廉”的制度立即得到了雍正的同意和支持。“养廉银”制度出现了。

雍正朱批

一、清朝官员的官俸太低,由此不得不进行一次大普调。

北魏时期有“以酬廉吏”的尝试,宋代有“给赐过优”的待遇,明朝实行“量增官俸”的措施,到了代,又被称为“养廉银”。

清朝实施养廉银的出发点就是朝廷认为官员们之所以贪赃枉法,是因为他们的俸禄比较微薄。《大清会典》卷二一记载的“文职官之俸”条如下“一品岁支银一百八十两,二品一百五十两,三品一百三十两,四品一百五两,五品八十两,六品六十两,七品四十五两,八品四十两,正九品三十三两有奇,从九品、未入流三十一两有奇。”此为基本工资,称“正俸";而“京员(中央机关和京城地方官员)例支双俸”,即在基本工资之外加发同样数目的津贴,称“恩俸”:此外“每正俸银一两兼支米一斛,大学士、 六部尚书侍郎加倍支给”,称“俸米”;三者相加,就是清朝官员的官俸了。由上可知,即使是清朝的封疆大吏、一品总督, 年俸也不过一百八十两银子,而七品知县的官俸折合每月只有三两七钱银子。这样荒唐的“工资”大约只能养家糊口,但作为一个朝廷官员,如果只是能够养家糊口,勉强度日,在任何朝代都是说不过去的。

雍正画像

清代进士何刚德在其《春明梦露》说:“一般大臣坐的都是四人抬的轿子也有大臣坐车的。但这只以贫富论,不以官职分。如果大臣坐轿,必须要八个人才好,因为可以轮班倒。路途遥远,还必须在后面跟随一大板车,倒班的人坐在上面休息。这样下来,一年费用,至少非八百金不可。坐车的花费要比这省一倍,许多京官都喜欢坐车,因为省银子。”

何刚德任京官十九年,最后做到五品郎中,他后来说,自己刚到京城做官时,都雇车而坐,几年后才以二十四金买一骡,雇了一个仆人。后来因为公事较忙,又买了一骡子,一个月要之出十金,里是这样的生活,“在同官汉员中以算特色,盖当日京官之俭,实由于俸给之薄也。”五品官员年俸银百十两、米六十斛,这百二十两银子刚好付每月十两的骡马费,何刚德一家的生活,六十斛米又如何能够维持,势不能不于官俸之外另行设法。

清代官银

《春明梦录》也多少透露了一些这方面的信息,如云:“京官官俸极薄,所赖以挹注着,则以外省所解之照费、饭食银,堂、司均分,稍资津贴耳。”讲到他自己,则“有印结银,福建年约二百金左右(他在史部分管福建),有查结费,与同部之同乡轮年得之,约在印结半数,此外即饭食银也,每季只两三金耳,得掌印后,则有解部照会,月可数十金,然每司只一人得之,未得掌印,则不名一钱也。”之所以,“在同官汉员中已算特色”,就是因为他“得掌印”的缘故。那么可想而知,那些没有“特色”的官员是如何度日的。

清朝的各级官俸到底低到什么程度,可以与各朝的官员俸禄做一个对比。明朝官员的俸禄就已经很低了,但与清朝比仍然是比较高的。拿一品来讲,明朝正一品官的俸额为清朝正一品官的二点七倍,明朝最低的正九品官俸也为清朝正九品官俸的一点三倍。若同唐朝的官俸相比,清朝官俸之低难以让人想象。经推算,唐正一品的俸额为清朝的五倍,唐最低的正九品官的俸额也是清朝的将近四倍。

喜好读历史的清朝皇帝们不会不知道自己官员们的薪水之低,也对贪污现象有了“本质”的认识,这种“本质”认识让他们做出推行“养廉银”制度的决定。

二、养廉之资从何而来?羊毛出自百姓的身上。

那么养廉之资从何而来呢?皇帝们绝对不会自己掏腰包,更不可能取自于民间,增加人民的负担。倘若取之于民间,正于朝廷推行养廉银制度本意相​悖。

相关文书

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的养廉银资是从“耗羡”​中来的。当时,凡是州、县官,主要靠征收钱粮是时进行盘剥。钱粮就是田赋,最初征收实物,后来改成“折色”,即征收银子。无论征收实物或银子,都有一种“耗羡”陋规,所谓“耗羡”即指在征收银粮时,以弥补损耗为由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倘若是银子,就是指将碎银熔成银锭子时所受的损耗。

一般情况下,征收的银两中,每两加征四至五钱作为火耗,粮一石加征二升到一斗几升,整个州、县总量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实际上这笔耗羡并不归公,完全入了州、县官的私囊,成为公开的、照例的好处。由此可知,这所谓的“耗羡”​实际上是地方官借耗损之名,而征收的一种在各种杂派中最苛重的一项的附加税罢了。

推行养廉银的同时,雍正也推行了“耗羡归公”​制度。他谕令各省把原来被大小官员贪污的耗羡银两全部提解归公,上交藩库,并从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养廉之资。这部分银子并不是随意发放的,而是按照官员的官职高低、政务之繁简、地方之冲僻以及耗羡之多少来决定。这种做法可谓是“厚俸以养廉”而不是以往的“俭以养廉”了。官员们领取了养廉银,不许再有乱收胡收之举,否则就要受到严惩。

清代高级官员薪俸表

施行“厚俸以养廉”​制的结果,化私费为公款,将原来的对百姓的侵夺银两变成了制度化的合法收入,各种陋规大受压制,民众负担大为减轻。雍正这种做法被史学家们大为赞赏。清朝推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至少对雍乾二朝发生了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史治稍得澄清:​二是理足国帑:三是百姓减轻了负担。在那一段时间,社会矛盾比较缓和,局势也较为安定。但乾隆后期,这种情况便不存在了,官员们愈发“放肆”起来,贪污现象更加严重。

三、“养廉银”到底能不能净化清代官场?答案是否定的。

实施“养廉银”制度后,在外官员其数额往往超过正俸几十倍,而京官是没有这个“额外”收入的。提出“养廉银”山东巡抚诺岷的养廉银一年高达三万一千七百两,为原俸的二百零四点五倍。河南巡抚田文镜亦达二万八千九百两,为原俸的一百八十六点五倍。正俸遂微不足道了。

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就是同为总督,有的高者可达二万二千两,而有的却只有一万三千两,同为七品知县,养廉银也有四百两至二千两之别。

雍正书法

这种差距让许多官员心里觉得不舒服,所以,他们仍旧在钱粮上打主意。他们可以借口银子成色不好,也可以借口粮食质量不好,而任意敲诈勒索,而且田赋可以用钱交纳,经手官员就任意把钱价压低。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市价二千文合一两银子,他们可以定为两千五百文合一两;田赋上缴有一定数量。 通常缴到八成就算完成了任务,如果有水灾、旱灾明明收成是七成,却以五成来报,农民实际田赋不少缴。多收的银粮都到州、县官和他们爪牙的腰包里了。

由于乾隆本人对“养廉银"制度推行的不认真,他又是个喜欢铺张浪费的人、开销不断增大,国家财政不敷,只好转向加摊派、兴捐献上。在摊派、捐献中,各级官员层层加码,各有截留,贪污之风又再刮起,腐败现象再度从上而下遍及各级官员。乾隆虽也多次惩办贪污,但都是阵发式的措施,过后又起,难以阻止腐败的燎原之势。“养廉银" 制度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它只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与特定的历史人物(雍正)那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过后,它便凋敝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45942.html
上一篇宋朝军力积贫积弱,但兵法精深与火器发达超乎你想像
下一篇葛尔丹为蓝齐儿准备神秘礼物,蓝齐儿的表现让葛尔丹愤怒

为您推荐

换个视角重看《雍正王朝》(1)

换个视角重看《雍正王朝》(1)

这些天,有网友给我提出了建议:      鉴于我迄今为止已经写了很多和《雍正王朝》有关的文章,而且深挖了不少剧中的内容和细节,何不按照电视剧既有的剧情,再结合这些细节,重新把这部电视剧再进行一个全方.
《雍正王朝》VS《狂飙》:雍正和高启强的相似之处(纯属玩笑贴)

《雍正王朝》VS《狂飙》:雍正和高启强的相似之处(纯属玩笑贴)

这些天,电视剧《狂飙》正在热播,几乎是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目光。这是继《人民的名义》以来,又一部可以引起所有人广泛共鸣的电视剧。就连向来不怎么看电视剧的笔者,也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不断在追剧。众所周知,笔者创作了很多和电视剧《雍正王朝》有关的文章,对《雍正王朝》的电视剧情早已烂熟于心。今天,偶然的机会,发
雍正的奏折为何最有趣?暖到心窝,骂道骨头,评语至今堪称字字珠玑

雍正的奏折为何最有趣?暖到心窝,骂道骨头,评语至今堪称字字珠玑

文|赵梦得康熙登基后,非常重视其父顺治留下的密奏制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此后他规范了在密奏时的一些程序和规范:“凡奏折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这就是是重要的话说四遍了。影视画面现存康熙朝的密奏三千余件,由百余人所写,虽然较顺治时期大有增加,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能力强悍,却缺乏大格局,即便没有天京事变,东王、北王、翼王、燕王也会各自独立,被清军各个击破,过程很精彩,失败也更惨烈。一、杨秀清没有“大格局”,缺乏进取心,采取内线作战模式不可否认,东王杨秀清能力强悍,也有魄力,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壮大,杨秀清功不可没。没有杨秀清的奋斗,就不会有太平天国的辉煌
他是雍正即位最大的威胁,被软禁十数年,但始终未发动兵变逼宫

他是雍正即位最大的威胁,被软禁十数年,但始终未发动兵变逼宫

雍正关于雍正篡改圣旨登基的故事,已经在很多小说和影视剧中上演,而其实这种传言早在雍正年间便已传播于民间社会。就当时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几个阿哥来看,人们很少认为康熙皇帝会传位于所谓的“贤王”八阿哥,反而都认为康熙会传位于十四阿哥胤禵,因此才出现了雍正篡改圣旨,将传位十四阿哥中的“十”字改为“于”,进而成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虽然最终是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灭,但崛起于辽东的满清对于大明的威胁和牵制同样极为致命。那么,仅凭父祖遗甲十三副、将士数十人起兵的努尔哈赤,到底为什么能够崛起,进而一统女真各部,而当时的明朝到底在做什么,竟然坐视努尔哈赤于卧榻之旁崛起?01.明朝经略辽东的策略变化明末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并非偶然事件,从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雍正王朝》:康熙为什么不让十三阿哥参与追比欠款

《雍正王朝》:康熙为什么不让十三阿哥参与追比欠款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一个重头戏,便是胤禛奉康熙之命,追比国库欠款。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八阿哥管理下的国库,已经造成了一千多万两银子的亏空,而且拖欠人员形形色色,既有王公贵族、也有文武大臣,想在短时间内完成追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胤禛原计划希望十三阿哥能够和他一起参与办理此项重任,却被康熙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西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早在古代就有各种部落和政权存在。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西藏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明朝时期,西藏属于中国领土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