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鹿鼎记》里的一大热血桥段,道光咸丰看了要害臊

《鹿鼎记》里的一大热血桥段,道光咸丰看了要害臊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

字数:3455

作为金庸老先生的封笔之作,《鹿鼎记》以诙谐的语言,“反武侠”的情节设定,写尽了武侠末世的反讽与凄凉。书中一幕幕“反英雄主义”的桥段,让无数读者一度认为,这部小说的问世,标志着金庸亲手打破他笔下的武侠世界,将世人重新拉回现实之中。

然而,《鹿鼎记》毕竟带着武侠小说的标签,骨子里仍旧是武侠江湖的满腔豪情。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的,还是那不变的热血桥段,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一幕,当属康熙造炮。

根据小说的描述,康熙为了励精图治,不惜下血本招募外国传教士南怀仁等研发新型火炮。这段故事经过1999年陈小春版《鹿鼎记》的演绎,就成了康熙以神武大炮威服沙俄使节兼沙俄女王相好高里津的名场面。在那个世纪之交的年代,不知让多少八零后热血青年连呼过瘾。

令人热血澎湃的剧情,成就了《鹿鼎记》这部经典之作,而在热血江湖之外,《鹿鼎记》中康熙造炮的故事里,还藏着大清由盛而衰的秘密。

01火器制造业的发展

清朝在开国初期,高度重视火器研发。顺治初年,满洲八旗纷纷在北京建立了制炮厂和火药厂,其中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各设炮厂三十五间,镶红旗、镶蓝旗各设炮厂三十三间,而正黄旗与正红旗,则各设有炮厂三十间。

与此同时,正黄旗、镶黄旗还设有火药厂十二间,其他六旗则设有火药厂二十间。这些火炮厂、火药厂均有八旗官兵看守,生产的火炮由官方统一保管调配。

如此高规格的管理,足见清政府对火器的重视。顺治十年,顺治皇帝更是专程派人去祭炮神,以示对火器的推崇。

到了康熙时期,清政府对火器的重视比起顺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康熙皇帝不但紧抓火器在军中的实战应用,还一直关注着火器的升级迭代与技术革新。

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爆发,由于三藩统帅在降清之际就已经拥有了西式武器,叛乱初期可谓占尽了便宜。康熙为了缩小敌我武器差距,急令南怀仁铸造火炮,还要求这批火炮必须轻便易携带,能够适应南方多山的地形。

这“康熙造炮”的一幕,落到《鹿鼎记》中,便成了让无数读者热血沸腾的精彩故事,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康熙为了平定吴三桂叛乱,可没少在火器上花心思。

据《国朝耆献类征初编》记载,当时的火炮技术并非是西方人的专利,清朝民间也有着相当数量的火器制作高手。比如深受康熙信任的火器发明家戴梓,就发明出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冲天炮”。

戴梓发明的“冲天炮”运用了较为现代化的弹道理论和瞄准操纵方法,具有射角大,能发射爆炸性炮弹的特点。

基于“冲天炮”的巨大威力,康熙将这件大杀器用在了征讨噶尔丹的战场上。一次,清军与准噶尔叛军正在进行殊死搏斗,突闻三声炮响,叛军的大营顿时没入一片火海中,一向以凶悍迅烈著称的准噶尔叛军,就这么在“冲天炮”的攻势下吃了大亏。

除了在实战中灵活运用火炮,康熙对火器的发展也分外重视。早在康熙三十年,康熙皇帝就开始从满洲、蒙古八旗中选拔擅长操纵火器的士兵组建火器营,还给每个士兵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

在康熙的大力推动下,清军在实战中对先进武器的运用,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据魏源《圣武记》记载,当康熙亲征准噶尔时,准噶尔叛军将上万只骆驼的腿缠住,使骆驼卧倒在地,而后又在骆驼背上放置箱垛湿毡,令其构筑成掩体,叛军则通过骆驼之间的空隙射击,试图以火力逼退清军。

以这个意义说,哪怕放在世界维度来看,当时的清军也是战斗力名列前茅的存在。

02火器制造业的停滞

傲人的战绩让不少后世之人一度感慨,倘若鸦片战争发生在康熙年间,只怕清军立时便会大吼一声“我要打十个”,然后分分钟把英军揍趴在地上。

令人奇怪的是,康熙时期的清军这么能打,为何鸦片战争时清军又这么弱?就算大清接下来一百多年原地踏步,但康熙留了这么丰厚的家底,鸦片战争的时候清军就算“吃老本”,也应该能够让英军蒙受沉重打击才对呀。

事实上,鸦片战争的实际情况,来得比“吃老本”还要雷人。就拿康熙高度重视的大炮来说,道光时期的清王朝,没有了康熙时代的锐意进取,一味抱残守缺,致使火炮火器业一天天衰败下去。

道光二十一年,鸦片战争激战正酣,清军亟需火炮弹药,朝廷这才临阵抱佛脚,紧急令人赶工制作。然而,清廷提供的炮样图纸,却还是一百多年前康熙时代的火炮,既没有任何改进,也谈不上什么技术升级,落后程度可想而知。

无独有偶,嘉庆四年,朝廷曾打算将明代的“神枢炮”,改造成新的“得胜炮”。谁料一番改造之后,大炮的射程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还比明代的更少了,真可谓是丢脸丢到前朝去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哪怕是这越改越回去的火炮,也已经算是当时大清最先进的火器了。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名臣牛鉴主持吴淞口防御时,曾满怀信心地对道光皇帝说,他发现了一种新式秘密武器,保准能让英军有来无回。

道光听后十分兴奋,忙让牛大人把秘密武器亮出来,结果牛大人刚透露了下这款新式武器的“威名”,就差点气歪了道光的鼻子。原来这所谓的新式武器,竟然是一百八十年前,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在这里战斗时,发明的抗倭火器虎蹲炮。换句话说,快两个世纪了,戚继光的虎蹲炮,居然还在碾压大清的火器。

由此看来,清军输掉鸦片战争,似乎也在意料之中了。那么,鸦片战争战败了,大清是否会幡然悔悟呢?

03火器落后的原因

说来牛大人的做派虽然足够雷人,可清军仿佛打定了主意,要把雷人进行到底。如此一来,就有了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雷得人“外焦里嫩”的魔幻大戏。

据史料记载,太平军曾在湖南岳州缴获了一批吴三桂的军火,经太平军检查发现,这批火器尚能使用,于是太平军当即将这些火器拿来武装军队,痛打清军,结果竟打得清军毫无还手之力。

想来康熙的手下败将吴三桂绝对不会料到,他当年的这笔遗产,居然还能为他报个仇。而等到英法联军即将迫近北京时,武器拉垮的大清王朝,又在朝堂上重现了“召唤秘密武器”的一幕。

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大学士瑞麟。他提出的“秘密武器”,则是当年康熙收复台湾后,缴获南明军队的火炮。

不得不说,瑞麟的建议虽是脑洞大开,但细细一想,又让人挑不出毛病来。毕竟这批火炮是当年大英雄郑成功血战东南,驱逐荷兰收复台湾时用过的炮,虽然足足过去了两个世纪,可这批火炮射程远、杀伤力大,远好于此时清朝的火炮。

如此魔幻的一幕,不禁让人深思,晚清年间,为何会频频出现“用前朝的炮保大清江山”的奇特剧情呢?

究其原因,首先是清朝军工水平的降低。从《大清会典事例》的记载来看,康熙时期,每年都有关于新铸火器的记录,到了雍正时期,大多数的记录就变成了关于火器维护情况的记述了。

乾隆时期,清王朝库存的火器到了批量更换的关键时刻,但那时康熙年间的工匠已老迈,雍正、乾隆时代又没有大举铸炮的记录,无法培养新的工匠,这就导致清王朝的军工水平在不知不觉中严重滑坡,从而使嘉庆想铸火器而不得,只能魔改前朝的大炮了。

其次,乾隆年间一场场“焚书”,禁毁了大量火器制造技术的专著,进一步阻碍了清王朝的军工发展。

比如宋代学者所著的《武经总要》,明代人所编的《武备志》,都被清廷列为禁书,不但没能收录在《四库全书》中,还被下令焚毁。

而明朝其他军事专家所编纂的著作,也因乾隆时期实现严酷的文化专制政策,导致几乎无人抄录流传,就连《四库全书》中关于兵器的记载也寥寥无几。

不仅如此,清王朝还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早在乾隆末年,朝中上下就腐败横行,贪污成风,大量火炮火器的制造经费都被贪官污吏中饱私囊,致使火炮火器因经费不足,质量低劣,毫无实战价值可言,仅能满足演习打响的表演性功能。

嘉庆朝之后,官吏贪腐的问题日益严峻,火器粗制滥造的情况也愈演愈烈,这直接导致多年后的鸦片战争时期,清王朝的火炮制造业不仅没有发展,反而比前朝还要落后。

从这个角度来看,近代清军不能打,绝不仅仅是缺了先进武器的事儿,而是连自己昔日的工艺,都无法继续保持,而这,也恰恰如一面镜子,映出了清王朝的兴衰。

参考资料:马玉威《枪炮与弓矢:清中期火器发展的停滞和骑射思想的回归》、徐佳《吴三桂的火器》、范传南《“弓马骑射”笼罩下的清代火器——清代火器发展及使用状况述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37079.html
上一篇齐泰:建文忠臣,有抱谋国之忠,无制胜之策,身死而族灭!
下一篇桂平人文: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浔州府文庙的千年记忆

为您推荐

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吃的11道菜

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吃的11道菜

#头条创作挑战赛#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饮食文化也变得多元化。但是,有些传统的美食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比如,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的11道菜,
《天下长河》看懂康熙看铜像最后那一眼,便看懂帝王一生的妒与恨

《天下长河》看懂康熙看铜像最后那一眼,便看懂帝王一生的妒与恨

文|竹英天下长河大结局了,康熙终于成为了千古一帝,他在位期间三藩平,黄河清,台湾收。当然这部剧最大的核心还是黄河,千百年来黄河的大难在康熙这里终于得到了最大的改进,这也是康熙这一生最大的功绩。也是他这一生的夙愿,但是这辉煌的背后是多少白骨换来的盛世。改革从来都是见血的动荡,而治理黄河的背后更是牵涉了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能力强悍,却缺乏大格局,即便没有天京事变,东王、北王、翼王、燕王也会各自独立,被清军各个击破,过程很精彩,失败也更惨烈。一、杨秀清没有“大格局”,缺乏进取心,采取内线作战模式不可否认,东王杨秀清能力强悍,也有魄力,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壮大,杨秀清功不可没。没有杨秀清的奋斗,就不会有太平天国的辉煌
天下长河:最后的最后,面对靳辅和陈潢的雕像,康熙究竟在想什么?

天下长河:最后的最后,面对靳辅和陈潢的雕像,康熙究竟在想什么?

《天下长河》最后一集结尾,头发花白、稀疏到几乎快扎不起辫子的康熙,来到百姓供奉的河伯庙,看到靳辅和陈潢的雕像。半晌,他缓缓回头,眼神望向镜头。缓慢拉长的镜头,配上急促呼号的音乐,像是一种拷问,很难不让人去思考,那眼神究竟是什么意思?要读懂这个眼神,先要从头理顺,康熙是个什么样的人。 【百姓】很多人不
《雍正王朝》:康熙为什么不让十三阿哥参与追比欠款

《雍正王朝》:康熙为什么不让十三阿哥参与追比欠款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一个重头戏,便是胤禛奉康熙之命,追比国库欠款。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八阿哥管理下的国库,已经造成了一千多万两银子的亏空,而且拖欠人员形形色色,既有王公贵族、也有文武大臣,想在短时间内完成追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胤禛原计划希望十三阿哥能够和他一起参与办理此项重任,却被康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