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雍正:你要能参倒给我办事的人,你是我爹!|循迹晓讲

雍正:你要能参倒给我办事的人,你是我爹!|循迹晓讲

循迹·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撰稿:谢承汇

策划:谢承汇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500字 阅读约10分钟

这个说法不全对,历史上改祖制的皇帝多了,清朝就有一位,这就是嘉庆的爷爷,四爷雍正。而且雍正改的祖制,比嘉庆遇到的更加棘手。今天咱们简单介绍一下雍正朝的“祖制”改革。

雍正在位时期,进行了一次改革叫“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说白了是让当官的,有功名的人也纳税,甚至多纳税。之前我说过好几次,自从科举制度出现之后,中国古代有了功名的人,也就是考中举人的那些人是有特权的。可以不纳税,不服徭役。本来有了功名的人都是有钱有势的,他们再不给国家纳税,国家能有钱么?

到了清朝,这个问题更加严重。有清一代,满洲统治者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对待汉人,明面上是优待的,成了一种政治正确。至少得说读书人是上等人,所以对待有功名的汉人,往往在这种小小不言的方面更加放纵。

这就让清朝的基层读书人心里有优越感。不过当时还有几种当官途径,比如说旗人,包括汉军旗蒙军旗,他们可以去国子监学习,这帮人叫监生。甚至还有公开买卖功名官职的。

◇ 晚清国子监照片

传统科举的汉人特别看不起后两类人,觉得他们没真本事。这批科举入仕汉人是这种制度最坚定的捍卫者。之前也说了,这东西特别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因为清朝商品经济更发达,民间有钱人多了。他们通过各种办法搞个功名,以此逃税。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关乎大清生死的问题了。雍正推行改革,一来要解决财政,二来也要压制那些传统科举入仕的官员势力。

雍正让手下一个叫田文镜的官员,在河南首先推行这个改革政策。

田文镜是汉军旗人,雍正的四大宠臣之一,他不是传统科举出身,而是国子监的监生,属于被传统读书人看不起的那种人。本身雍正这个改革,就触动了传统读书人的利益,现在让田文镜这种背景的官员推行政策,肯定更被针对。

◇ 官绅不当差是千年传下来的规矩

◇ 影视剧中的田文镜形象

◇ 生员举着孔子排位抗议

于是,雍正二年,河南爆发了著名的河南罢考案。河南某地乡试,原本要参加的2000多名考生,只来了27个,其他人都不考了。他们公开的理由是田文镜不尊重读书人,实际上明眼人都知道,这是针对雍正改革的。

田文镜这人手段非常狠,上报雍正:皇上您想严惩还是严惩还是严惩?雍正回复:那肯定是严惩啊!田文镜就公开处决了带头罢考的考生,还剥夺了其他两千多人余生考试的权力。雍正对此大加赞扬。

田文镜这么搞,势必遭到全天下读书人的嫉恨。于是有几名官员联手弹劾田文镜,当然不能说他处理读书人不对,那等于骂皇上,弹劾理由是说田文镜贪污。

这些人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有自己算盘的。雍正你一上台就大力反贪,现在我把贪污的事儿放你面前了,看你怎么处理田文镜。谁知道,田文镜知道此时之后,直接上奏折反击,说这几个人是诬告。田文镜作为雍正宠臣,自然倍受偏袒。那几个联名弹劾田文镜的官员反而被罢了官。

◇ 李绂(1675—1750年),字巨来,号穆堂,江西抚州市临川区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诗文家。

这时候,朝中有个官员看不下去了,这就是新调任的直隶总督李绂。李绂这人也不简单,理学鸿儒,当时天下读书人的榜样。朝廷让他当直隶总督,执掌天下第一省的军政大权,跟这个背景也是有关系的。

李绂在上任的路上,听说了河南的一系列事件,作为一个传统科举入仕的官员,对此特别不满。于是特意请旨,绕道河南看看情况。到了河南,田文镜被李绂抓到把柄。田文镜手下的官员有问题。尤其有个叫张球的,本来是个地痞无赖,居然被田文镜破格提拔为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从四品。于是把张球的事儿记录在案,参了田文镜一本,希望雍正处罚田文镜。

◇ 雍正是铁了心了

雍正对田文镜那是相当信任,但他也有些担心,怕田文镜在地方上干点儿什么出格的事儿,影响自己改革。于是雍正出了一个损招,他把李绂的奏折寄给了田文镜,让他看看,然后自己解释。

田文镜一看,嘿,你李绂也参我,那我得反击。于是连续给雍正写了两封奏折,第一封是解释自己行为的,表示要严格管理手下官员,不过这个张球,早就改邪归正了,而且管理地方得当,当地百姓还送了个万民伞。第二封就比较厉害了,田文镜在奏折里说,李绂跟之前参我的几个官员,都是康熙48年进士。他们联合针对我,这是搞朋党

雍正对朋党这事儿那是深恶痛绝,刚即位就写了篇文章《御制朋党论》,里面说了:凡是搞朋党的,一律严惩。田文镜这招就太狠了,直接戳中雍正的痛点。雍正也真对得起他,把之前联名参奏的几个官员革职严办。刚上任的直隶总督李绂也被降职,到工部当侍郎。正一品变从二品,连降三级。

这个案子就是雍正初年有名的田李互参案。

不过这件事儿还没完。李绂毕竟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他倒了霉,还是被读书人看不起的国子监监生整的。就有些替李绂打抱不平的。当时有个御史叫谢济世,(为德立身,行志济世,善承祖绪,良裕孙谋)。站出来为李绂说话。给雍正上了个折子,参奏田文镜。没想到,这一参出大事儿了。

◇谢济世(1689年-1755年),清朝文学家,字石霖,号梅庄,广西全州县龙水镇桥渡村人

雍正拿到奏折之后,勃然大怒,直接把奏折扔地上了。倒不是因为谢济世也参雍正的宠臣,主要因为谢济世死性儿,李绂怎么参的,他也怎么参。这明摆着告诉雍正,我跟李绂是朋党啊。

雍正心说了:我前脚刚说完不许朋党,你们跟我这公开搞,太不把我当回事儿了。就把谢济世革职,发配到青海军前效力去了。

在这多说一句,谢济世属于典型的中国古代读书人,攻击其他人的时候都用那几招。什么贪赃枉法,用人不当,结党营私这类的。他们也不管真假,反正一股脑这么招呼。谢济世这么一搞,李绂可倒了霉了。他本来就是降职,按照清朝的传统,直隶总督降职,最多一两年,还得升回来。这下好了,李绂官职一降再降,最后在雍正7年打入大牢,还两次要杀他。直到雍正去世,李绂也没从监狱出来过。

反观田文镜那边,原来是汉军正蓝旗,直接抬旗,汉军正黄旗,上三旗。后来又加封太子太保,最后官至河南、山东、直隶,三省总督。

故事讲完了,我说说故事背后的事儿。之前我在雍和宫线下活动的时候,讲过田文镜的一些故事,这个案子没说过。当时就有人问我,为什么雍正这么宠信田文镜?

我觉得,除了田文镜能干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雍正改革,需要这种人。雍正朝四大宠臣,张廷玉,鄂尔泰,李卫,田文镜。除了张廷玉,其他那三个都不是传统科举考试出身,像李卫,他那官是买的。预告一下,之后我会专门聊聊李卫的事儿,特别有意思,先说明,他可不是叫花子出身,人家正经富二代。

◇ 李卫(1688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字又玠,号恰亭,江南铜山(今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人

◇ 鄂尔泰(1677—1745年),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清朝中期名臣,国子祭酒鄂拜之子,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

雍正之所以宠信这几位,主要原因在于,雍正朝的改革都是违背传统读书人利益的,在清朝属于坏了祖制的事儿。这个官绅一体当差的改革,那更是破了大几百年以来的规矩。这种事儿,传统读书人肯定干不了,不拖后腿就不错了。像是谢济世,雍正问他是不是受到李绂的指使。这明显是给个台阶下。

谢济世怎么说的“我是受了指使,但不是李绂的,是孔子孟子的。”那意思就是,皇上你干的事儿不符合孔孟之道,肯定好不了。给雍正气的,没当时打死在面前就已经算仁君了。

所以雍正一定要用那些非传统科举出身的人。读书人瞧不起他们,反过来说,他们也看不上读书人。对于什么孔孟之道的祖制更是不屑一顾。就拿田文镜来说,出身不怎么样,理论上得不到重用。但雍正知人善任的能力太强了,他知道田文镜能力强而且很正直,你们所有人参奏田文镜的事儿都是子虚乌有,告不下来。对田文镜也算是破格提拔,培养了个得力助手,推动改革。

在田李互参案这事儿上,雍正也是利用读书人和监生之间的矛盾,大做文章,打击天下所有传统读书人,让他们不要再给改革阻力。

相比雍正来说,嘉庆皇帝干的可就不那么聪明了。是,朝中无能人,那也是因为嘉庆没有他爷爷那么知人善任啊。孤家寡人跟所有大臣硬刚,加上执行过程中找不到适当的切入点,那改革能成功就有鬼了。

(END)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2358.html
上一篇蒙古国的与呼伦贝尔草原的边界是如何形成的?
下一篇太平天国失败后,“幼天王”洪天贵福下场如何?清政府:凌迟处死!

为您推荐

换个视角重看《雍正王朝》(1)

换个视角重看《雍正王朝》(1)

这些天,有网友给我提出了建议:      鉴于我迄今为止已经写了很多和《雍正王朝》有关的文章,而且深挖了不少剧中的内容和细节,何不按照电视剧既有的剧情,再结合这些细节,重新把这部电视剧再进行一个全方.
《雍正王朝》VS《狂飙》:雍正和高启强的相似之处(纯属玩笑贴)

《雍正王朝》VS《狂飙》:雍正和高启强的相似之处(纯属玩笑贴)

这些天,电视剧《狂飙》正在热播,几乎是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目光。这是继《人民的名义》以来,又一部可以引起所有人广泛共鸣的电视剧。就连向来不怎么看电视剧的笔者,也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不断在追剧。众所周知,笔者创作了很多和电视剧《雍正王朝》有关的文章,对《雍正王朝》的电视剧情早已烂熟于心。今天,偶然的机会,发
雍正的奏折为何最有趣?暖到心窝,骂道骨头,评语至今堪称字字珠玑

雍正的奏折为何最有趣?暖到心窝,骂道骨头,评语至今堪称字字珠玑

文|赵梦得康熙登基后,非常重视其父顺治留下的密奏制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此后他规范了在密奏时的一些程序和规范:“凡奏折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这就是是重要的话说四遍了。影视画面现存康熙朝的密奏三千余件,由百余人所写,虽然较顺治时期大有增加,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能力强悍,却缺乏大格局,即便没有天京事变,东王、北王、翼王、燕王也会各自独立,被清军各个击破,过程很精彩,失败也更惨烈。一、杨秀清没有“大格局”,缺乏进取心,采取内线作战模式不可否认,东王杨秀清能力强悍,也有魄力,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壮大,杨秀清功不可没。没有杨秀清的奋斗,就不会有太平天国的辉煌
他是雍正即位最大的威胁,被软禁十数年,但始终未发动兵变逼宫

他是雍正即位最大的威胁,被软禁十数年,但始终未发动兵变逼宫

雍正关于雍正篡改圣旨登基的故事,已经在很多小说和影视剧中上演,而其实这种传言早在雍正年间便已传播于民间社会。就当时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几个阿哥来看,人们很少认为康熙皇帝会传位于所谓的“贤王”八阿哥,反而都认为康熙会传位于十四阿哥胤禵,因此才出现了雍正篡改圣旨,将传位十四阿哥中的“十”字改为“于”,进而成
《雍正王朝》:康熙为什么不让十三阿哥参与追比欠款

《雍正王朝》:康熙为什么不让十三阿哥参与追比欠款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一个重头戏,便是胤禛奉康熙之命,追比国库欠款。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八阿哥管理下的国库,已经造成了一千多万两银子的亏空,而且拖欠人员形形色色,既有王公贵族、也有文武大臣,想在短时间内完成追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胤禛原计划希望十三阿哥能够和他一起参与办理此项重任,却被康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