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司马篡魏与曹丕篡汉,同是篡位,为何两家的历史风评相差甚远?

司马篡魏与曹丕篡汉,同是篡位,为何两家的历史风评相差甚远?

司马篡魏与曹丕篡汉,在形式上都是披着“禅让制”的外衣实现过渡的,但前者被后人唾骂,而后者则被人认可,这是为什么呢?

最根本的一条在于,曹魏篡汉是朝代的迭代更新,而司马篡魏则是乱臣贼子的权力掠夺。其次,司马家族与曹氏家族相比,前者的历史负面性太大,而后者的存在则是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口碑自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司马篡魏及其影响力

魏国虽有45年的国祚,但实际上只有28年的有效发言权。自打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后,曹魏政权就名存实亡,发言权“暗”中交接到了司马氏手中。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不推翻曹魏政权另立王朝呢?这种情况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着类似之处。

公元219年十二月,孙权给曹操写了封信,信的大意就是劝曹操顺应天命,即位称帝。但是曹操看了这封信后却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烤啊!

曹操不肯称帝,推测有两层含义:

其一,时机还不成熟,曹操的目标是一统天下,而不是三分天下,此时称帝就是引战之举,第一个不同意的就是刘皇叔刘备;

其二,称帝有心理负担,他从小到老都是当汉朝的官,受汉朝的恩禄,跟汉朝翻脸,那等于恩将仇报,篡汉违背了他的道德底线,也等于是在自毁名誉,引天下人唾骂。

所以,他没那么干!

司马懿实际也有此顾虑,不过他的顾虑可能重点在第一条,那就是怕引发曹魏混乱,所以政变成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曹氏宗族。他把曹爽兄弟连同桓范以及一些平时喜欢寻衅滋事的曹氏追随者都夷了三族。

再者司马懿还有来自朝中大臣的压力。曹爽辅政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的确把一批对曹爽不满的人送到了司马懿的队伍中,但这批人只想将曹爽拉下马,并不代表他们支持司马懿改朝换代,比如太尉蒋济、大臣许允和尹大目等。

反对司马氏比较激烈的还组织了叛乱,比如发生了“淮南三叛”。第一叛来自王凌,他是东汉司徒王允的侄子,公元251年时,司马懿七十二岁,当时王凌担任太尉,已经七十八岁高龄,但他仍在暗中试图武装夺权,另立新君,以此来抗衡司马懿,并且新君人选都找好了,这个人就是曹操的儿子,衮州刺史令狐愚治下的楚王曹彪,时年也五十多岁了。曹植给他写过一首诗《赠白马王彪》,曹彪曾被封为白马王。

王凌造反以失败告终,最后他被逼自尽,终年八十岁,曹彪啥也没干也被赐死。而且司马懿借着这件事又屠杀了一批人,凡是与王凌、令狐愚有关系的人,统统灭三族,司马懿又一次打击曹魏支持者。但他的人生也在此次事件后走向了终结,《晋书》里说,司马懿梦见王凌向他索命,受到惊吓而一命呜呼。

司马懿在高平凌之变后,与曹操一样,也加了九锡。说起加九锡就像一个魔咒,似乎总与叛逆连在一起。王莽、曹操、孙权、司马懿、司马昭、宋齐梁陈的开国皇帝、杨坚、李渊,这些人都加了九锡,也都无一例外地造反了。

笔者认为,曹操和司马懿都有称帝之心,但曹操的称帝条件远比司马懿要成熟,但他没有称帝,这就是格局问题。而司马懿没有称帝,主要在于时间问题,他要把曹魏内部不同的声音先掐灭,但可惜的是,他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其家族事业移交到了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手中。

司马师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证明自己有能力“执掌”司马懿的事业,先要稳定政局,才能图谋篡魏。怎么证明,当然是通过战争。东吴和曹魏从251年到255年的四年时间里,爆发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即东兴之战和新城之战。两战前者负后者大胜,总算保住了司马家的面子,渡过了政局不称的状态。

胜利之后的司马师,立马嚣张了起来,在朝堂之上公然讨伐对自己不满的人,比如腰斩了与曹芳交往过密的中书令李丰,将李丰生前的交好的相关人员一并抓起来杀了,比如皇后父亲张缉、夏侯玄、许允等人。

更为阴险的是,他废黜了已经难以控制的曹芳,因为他发现二十三的曹芳,已经有能力组织一些活动了,比如暗杀他的活动。随后曹丕的孙子十四岁的曹鬃被推上台,成为了司马家族的第二任傀儡。

那么司马师此时怎么还不自立为帝呢?因为很快淮南二叛和三叛就来了。司马师随意废立皇帝,把曹魏宗亲全部软禁在邺城,并且交军权紧紧据在手中。他的这种行为终于引发了忠于曹魏大臣的不满。

公元255年,毋丘俭、文钦发动了讨伐司马师的“淮南二叛”。在这次叛乱中,虽然毋丘俭失败了,但司马师也在此战中因受到惊吓而死,终年四十八岁。

司马师死后,自然是司马昭接班。新登基的曹鬃曾试图乘乱收回军权,但他的诏书早已沦为一张废纸。所以,司马昭上台后已经不需要证明什么了,因为军政大权已经紧握在手了。那么,司马昭为什么还不称帝呢?因为淮南三叛又来了。

司马昭执政以后,已经做好了称帝的准备。他让贾充去询问各地封疆大吏们的真实想法,是支持呢还是反对?

当贾充问到诸葛诞时,诸葛诞明确表示了反对,当时他是东南方向的最高军政长官。诸葛诞是诸葛丰的后人,与诸葛亮、诸葛瑾同族。贾充马上将不和谐的声音报告给司马昭,于是司马昭以朝廷重新任命为由下令将其召回京。

诸葛诞当然知道这是一场骗局,在接到诏书后,他把儿子诸葛瑾送到了吴国,请求吴国支援,然后自己马上就反了,这就是发生在公元257年的“淮南三叛”。

和前两次的淮南叛乱几乎一样,叛军雷声大雨点小,但最终很快就被平定了。淮南三叛平叛后,司马昭的威望也得到了提高,封为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并且有了在其属国晋国设置官职的权力。

同时,经过三次淮南叛乱的平定,一批忠于司马家族的年轻将领脱颖而出,他们与曹魏皇帝没有感情基础,他们的发迹都是来自司马家的关照。所以,他们只对司马家感恩戴德,自然也从心底希望司马家能取曹魏而代之。这批绝对忠诚于司马家族的人受到了司马昭的重用,被派驻到各地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为日后晋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司马昭称帝的时机虽然很接近成熟,但仍然不成熟,更何况他还背了一个弑君的罪名,曹鬃被他手下给杀了,天下人的讨伐声也是要考虑的,毕竟曹鬃给后世留了一个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于是,司马昭只好又立了第三任司马家的傀儡帝王曹奂,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称帝的皮球再次踢给了司马氏的下一代子孙,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手中。

司马炎是司马家族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心理上没有什么道德负担,司马昭死后的同年十二月就接受禅让,称帝了。279年,晋武帝灭了吴国,自此,中国历史在经历了从220年到280年六十年的天下分崩离析的状态下,再次天下归一,司马氏在经历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之后,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国--西晋。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开始,而是中国历史另一个噩梦的开始。司马炎再次复活了已经死去的分封制,西汉的首次分封制复活引发了七国之乱,这次也不例外,再次点燃了又一次王朝的纷乱--八王之乱。到明朝朱元璋第三次复活分封也还是一样,引发了朱棣起兵,不同的是,朱棣成功上位了。

不可饶恕的是,司马炎为了维护家族统治,将江山交到了一个智力低下的儿子司马衷手中,将最高权力置于虚位,更加速了八王之乱的爆发。八王之乱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中原王朝在经历了短暂的统一后,再次陷入分裂。八王之乱持续了十六年,内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与此同时,散居内地的游牧部落乘机入侵北方,如鲜卑、匈奴、羯、氐、羌相继崛起,引发了五胡乱华及十六国的时代。

五胡十六国的动荡,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南北分裂时期,战乱频仍,这个阶段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最痛苦的时期。从东晋十六国到隋朝的再次大一统,分裂割据纷乱的局面持续了270多年,可见,司马家族对中国历史影响的负面性有多大!

曹氏篡汉及其影响力

东汉末年,天下也是大乱,但这种结局不是曹操引发的,曹操作为统一北方的军阀,恰恰是他结束了局部的纷乱。

曹操自陈留起兵后,于191年在东郡大败于毒、白绕、眭固、于扶罗等人;于192年连破衮州郡县,193年大败袁术、黑山军、南匈奴,194年再征徐州,195年再战吕布,破定陶(今山东定陶)、廪丘(今山东郓城西北)等,平定兖州,最终为他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他击败最大的敌人袁绍;公元207年,他按照郭嘉的策略,北征三郡乌桓,收获降军二十多万;同年九月,辽东的公孙康杀死袁绍二子袁尚、袁熙,并投靠了曹操。至此,曹操统一了北方。

由此可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全是他一手打出来的威风。之后他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目标,还与刘备、孙权进行了赤壁之战,虽然战败了,但足见他的志向是远大的。

曹操死后,曹丕成为了他的继承人,之后通过“禅让制”自立为帝。汉末分崩离析,军阀割据势力众多,帝王的命令早已沦为废纸,东汉的灭亡早已敲响了历史的丧钟。曹操为曹丕称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曹氏称帝是建立在曹氏江山的基础之上,与汉室王朝关系不大。所以,可以称之为迭代更新。

因此,可以这样说,曹氏家族篡位是通过对外战争实现的,而司马氏的篡位则是通过对内阴谋夺权和残酷镇压实现的。这两种途径孰优孰劣,后人自有评价。

再说,三曹的历史风评远远高于司马氏家族,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有所见树,在文学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所有这些都是司马家族无法相比的。

综上所述,不论从家族的实力来看,还是从家族风评来看,更或者从对后世的历史影响力来说,曹氏篡汉的风评都远高于司马篡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23566.html
上一篇《雪中悍刀行》中,北凉30万铁骑实力非凡,能打下王仙芝坐镇的武帝城吗?
下一篇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

为您推荐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欲晋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算是位极人臣的待遇)。颍川派代表人物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段话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意思是让曹操爱惜羽毛,不能称王
曹操杀华佗:古代最严重的一次医患纠纷

曹操杀华佗:古代最严重的一次医患纠纷

人心隔肚皮,古代没X光,肚皮里的零件坏没坏,只能“望闻问切”,估摸着蒙,医疗事故更多。有的成了故事,更多的连故事都没留下来。因此,神医总是能得到人们的推崇。但神医照样会遭到医患关系,就比如华佗,甚至因为和曹丞相的互动中出现了问题,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01你敢说曹老板是弱势吗?古代的医患关系揭示了,庸
配享曹操庙庭的武将中,谁的战功最低?如果许褚上,谁下来?

配享曹操庙庭的武将中,谁的战功最低?如果许褚上,谁下来?

配享曹操庙庭,一共有二十六人,先后分六批进入,第一批分别是夏侯惇、曹仁和程昱;第二批最多,分别有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二十人;第三批一人,荀攸;第四批一人,司马懿;第五批一人,郭嘉。在这二十六人中,文臣有九位,分别是程昱、桓阶、陈群、钟繇、华歆和王朗。文臣里面,为曹魏立下重大功勋的荀彧和崔琰两人没有配
三国志11郭嘉战赤壁:曹魏大获全胜,孙权领土腰斩,刘备因祸得福

三国志11郭嘉战赤壁:曹魏大获全胜,孙权领土腰斩,刘备因祸得福

相信绝大多数的三国游戏迷和历史粉们都听过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字面意思已经相当明显,就是曹操麾下的第一前线军师郭嘉要比刘备麾下的首席智囊诸葛亮要强。要不是因为郭嘉死得早,卧龙可不敢出山,怕斗不过对方砸了自己的招牌。要是让郭嘉活到赤壁之战,曹操与孙刘之间的对战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本期的脑洞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