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他是千古第一奇人,被人称作妖僧,却成为明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官

他是千古第一奇人,被人称作妖僧,却成为明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官

大明朝堂上有这么一位人物,他虽然一副僧人打扮,却占据庙堂高位。他通读佛门经典,却更擅长出谋划策,深得皇帝信赖。

姚广孝像

他不是正统的儒家出身,却成为了大明唯一一位以文臣身份配享太庙的官员。

他叫姚广孝,他究竟做了什么,才能有如此功绩呢?这一切,还要从洪武年间说起。

封藩王却埋祸根

当年朱元璋“开局一个碗”,从皇觉寺崛起,一路扫荡群雄,覆灭了元朝,建立了大明江山。

只要当了皇帝的人,没有人不渴望自己的江山世代绵延,万古长青。为此,朱元璋颁布了多条法令,并将其纳入祖训,任何人不得更改,其中,就有分封宗藩。

朱元璋像

皇帝都有疑心病,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绝对不想被万人掌控,在他们眼里,只有自己的亲族才是最值得信任。

而且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却有很多,都是亲生的,待遇必须跟得上。因此朱元璋决定,将大明的广袤河山交给儿子们来镇守。

他表示:“天下之大,必须要建立屏障。一方面是为了保卫国家,另一方面是为了管辖黎民百姓。如今孩子们都长大了,就应该赐予他们爵位,将他们分封出去,这样大明的疆土才能成为一块铁板。”

为了落实这条政策,不至于让那些分封出去的藩王心生怨怼,因此朱元璋给予了藩王很大的权利。

他们拥有独立的兵权,不受中央管辖。不仅如此,对于当时镇守国家北方防线的藩王,还拥有指挥军队的权利。

权利就会滋生野心,尤其是血统相同的皇亲国戚,朱元璋本意是让自己的孩子看在亲人的面子上,好好辅佐未来的皇帝,避免出现一些外姓将领拥兵自重。

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去世还没有多久,自己亲立的皇太孙就丢掉了皇位,自己的儿子朱棣登上了大宝。

从某种意义上讲,朱元璋的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出身贫寒的他,忘了“自古无情帝王家”这句话,身为皇族,最不需要的就是亲情,只有权利和利益是永恒的。

在朱元璋在世时,还能依靠自己多年征战中树立的威信,来强让这些儿子低头,一旦他不在了,坐在皇位上的建文帝就如稚童持金行于世。

而因为太子朱标的意外去世,朱元璋清理了一大批功臣名将,朝堂上剩下的大猫小猫三两只,哪里是长年和外敌作战的朱棣的对手。

黄金没有人看守,自然就会易主了。建文帝对自己的处境很清楚,早在他还未登基时,他的叔叔朱棣就明确表示过自己的嫉妒和野心:“不意儿乃有今日!”

所以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可这削藩也要讲个轻重缓急。

建文帝优柔寡断,虽然有大臣建议他擒贼先擒王,不仅可以除去这个实力最强的心腹大患,还能够震慑诸王,方便下一步政策的实施,就能够坐稳皇帝的宝座。

但历史不能重来,建文帝还是选择了一个在当时看起来稳妥,但在现在看来最糟糕的选择:周王朱橚。

这个周王是朱元璋第五个儿子,并且还是燕王朱棣同父异母的亲弟弟。建文帝冲他下手,除了因为是周王的二儿子告状,最根本的想法就是断去燕王一臂,削弱他的势力。

建文帝画像

因此他派遣自己的亲信李景隆,以备边的名义带兵包围了开封,趁周王毫无准备的时候将他一举拿下。

先是把周王贬谪到“烟瘴之地”,后来可能觉得离得太远自己不放心,又把周王召回京师软禁了起来。

初次削藩就大获成功,建文帝一鼓作气,先后废了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四人,剑指燕王。

但建文帝没有想到,他的举动早就给朱棣敲响了警钟。早在他对周王下手时,朱棣就开始积蓄力量,准备反击。

当建文帝终于决定冲燕王下手时,燕王早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直接竖起“靖难”的大旗,关于皇位的争夺战,就此打响。

朱棣画像

“靖难”姚广孝立奇功

朱棣立的“靖难”这面大旗,还是从朱元璋的颁布的法令中找出来的。

朱元璋在立法时,担心朝政被权臣把控,影响老朱家的统治,因此他赋予了分封藩王一项很重要的权利:藩王有权向中央索取朝中的奸臣,带兵清君侧的权利。

这条法令被朱元璋记载在皇明祖训中,正好被朱棣拿出来当做叛乱的借口,为他的行为披了一层合法的外衣。

朱棣借口那些出主意削藩的人是在“扰乱圣听”,当前的朝堂上已经被奸人占据,自己为了维护朝纲的稳定,准备“清君侧,靖国难。”

至于成法里面“藩王必须有皇帝的召唤才能起兵,并且在除掉奸臣之后必须在五日内离京”这句话,朱棣就当做没看见。

为了皇帝的宝座,找个借口随便敷衍一下就好,毕竟史书都是由胜利者来撰写的。而在朱棣“靖难”中,出力最大的莫过于姚广孝。

姚广孝是常州人,家里都是医生,在1348年,十四岁的姚广孝没有继承祖业,选择剃度出家,法号道衍。

后来他还跟一个道士席应真学习了阴阳术数。1375年,姚广孝根据朱元璋的诏令来到了京城,1380年,在前辈的推荐下,进入了日天界寺任职。

1382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召集众位僧侣,和他的儿子们一起,为马皇后诵经祈福。

当时的姚广孝还是在他人的介绍下,认识了燕王、两人一见如故,姚广孝被朱棣的气度所折服,所以表示愿意跟随燕王。

就这样,姚广孝来到了北平,成为了朱棣的头号谋士,经常会前往朱棣的府邸,参与“商议大事”。

1398年,建文帝登基,实行了削藩的政策。这时候姚广孝直接找到朱棣,劝他起兵造反。朱棣确心有顾虑,他担心自己的行为会遭到百姓的反对,不得民心恐难成大事。

姚广孝的一句话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我只知道殿下是先皇的亲儿子,这是天道,不用去管民心怎么想”。

为了促使朱棣下决心,姚广孝为他拉来了各路人才,多方劝说下,朱棣终于开始密谋造反。

一方面。他开始拉拢军队中的军官,收买军心。并且大肆招募勇猛之士,另一方面,姚广孝帮助燕王在他家后院练兵,还挖了一个极深的地窖,在里面打造军械。

为了不让消息外漏,姚广孝养了一大群家禽,用它们的叫声来掩盖自己的谋划。

1399年,朱棣的密谋终归是露出了马脚。潜藏在燕王府的锦衣卫百户向朝廷告发了朱棣有造反倾向,建文帝得知这一消息,立刻下令逮捕燕王府的属官。

可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朝中朱棣的内线已经提前向朱棣告知了朝廷的举动,得知这一消息,朱棣决定先发制人,兵锋直指京城。

而姚广孝则陪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留守在京城。同年十月,朱棣率军攻占了大宁,但是此时北平城守备空虚,李景隆抓住了机会,将北平团团围住。

多亏姚广孝的指挥,将北平城守得固若金汤,才没让朱棣的老家被抄。晚上,姚广孝又趁着月黑风高,让士兵溜出城去,配合着朱棣派来的援军,前后夹击,李景隆的军队瞬间大乱。

一夜厮杀,李景隆大军败退,北平城之危被解。姚广孝不甘平凡,想要当“从龙之臣。”

为了朱棣,他确实做到了“死而后已”,他拼了命保住朱棣一家老小,保证了朱棣的战略能够顺利实施,这件功劳其实已经让他戴上了一枚“免死金牌”。

但朱棣后续的作战并不顺利,1400年,朱棣大军包围济南整整三个月,却迟迟没有攻下。这是姚广孝来信,劝他不要做意气之争,还是让将士们撤退,好好休养一下。

朱棣无奈,只能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后来,朱棣的军队再次在东昌战败,领兵大将当场身死,朱棣只能再次撤军。

经历了这么多次失利,朱棣有些失去信心,决定让自己的军队好好休养一下。

但这时候姚广孝又站了出来,他知道朱棣一旦丧失心气,后续就再难起势,于是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

“不要耗费多余的兵力去攻占城池,应该集合优势兵力,直接进攻京师。京师的防守兵力很少,一定能顺利攻克。”

朱棣思考了一下,觉得姚广孝说得有道理,于是率领大军,在朝廷的防线上撕开了一道口子,挥师南下。

事实证明姚广孝的计谋是正确的,朱棣的大军在南下过程中并没有受到过多的抵抗,一切都非常顺利,渡江后直接进入了京城。彼时的皇宫燃起了一把大火,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

在姚广孝的帮助下,朱棣终于坐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位置。立下不世之功的姚广孝,会受到怎样的封赏呢?

辅佐朝政再立新功

1402年,朱棣称帝,年号永乐。当时皇帝的朱棣,当然不会忘了他的心腹功臣。在朱棣即位以后,立刻就授予姚广孝僧录司左善世的职位。而姚广孝的升迁之路,才刚刚开始。

1404年,姚广孝被任命为太子少师。并且是在这个时候,朱棣恢复了他本来的姓:姚,并赐予他名字广孝,这就是他名字的由来。

朱棣十分尊敬这个为自己出谋划策的谋士,每次在与他交流时,从来不直接称呼姚广孝的名字,反而十分尊敬地叫他少师。

后来,朱棣想让姚广孝还俗,被姚广孝婉言谢绝。朱棣不仅没有生气,还赏给他了宅子和美女,但是姚广孝又拒绝了皇帝的好意。

已经完成理想的他并不贪恋人世的繁华,依旧每日青灯古佛为伴,上朝的时候才会穿上朝服,一下朝就重新换上朴素的僧衣。

在他去苏湖赈灾期间,他回了趟老家,把朱棣赏赐的黄金全都分给了家族里的人。

对于共患难的姚广孝,朱棣是毫无保留地信任,几次他御驾亲征,都是让姚广孝辅助太子监国,1407年,他又被要求教导皇长孙朱瞻基。可以说朱棣一家三代,都深受姚广孝的影响。

在任期间,姚广孝依旧为朱棣尽心尽力地进言献策:他规划了北京城的布局,全权负责迁都的有关事项。

他还担任了《永乐大典》的总编撰,完成了这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煌煌巨作。

可以说姚广孝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朱棣,他无儿无女,对待皇室成员就像对待自己的子侄,倾心教导,从不藏私,这也是他能配享太庙最重要的原因。

可能在朱棣一家人眼中,早就视这个忠心耿耿的姚广孝,是一家人了。1418年,姚广孝病逝。朱棣十分伤心,不仅停止上朝两日,以表哀悼之意,姚广孝的身后事也是极尽哀荣。

朱棣追赠了姚广孝一大串官衔,赐予了谥号恭靖,来表彰他的品格功勋。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

朱高炽即位后,再次追封了姚广孝。对于这位与他关系非常亲密的长辈,朱告知亲自写了篇祭文。也就是在这一次,朱高炽将姚广孝搬进了太庙中。

明朝洪武至洪熙年间,除了16位出生入死的武将,再没有任何一位文臣能够凭借功劳配享太庙。

而纵观大明十六朝,再也没有像姚广孝这样能够配享太庙的文臣出现。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结语:姚广孝的一生是传奇的。但他能够获得最后的荣誉,根本就在于他长远的眼光,精准的判断,果决的执行力,三者缺一不可。

自古以来,叛乱者大多数都没有好下场,而姚广孝却在不可能中创造了可能。

他抓住天时地利,将全部筹码押在了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身上,并能够帮助朱棣成就伟业。不得不说,确实称得上是千古第一奇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91392.html
上一篇宋朝邵雍采用“捐馆”去世,这个“捐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下一篇中国3大“倒霉酒”,因名字奇葩让人退避三舍,但是懂酒人的最爱

为您推荐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虽然最终是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灭,但崛起于辽东的满清对于大明的威胁和牵制同样极为致命。那么,仅凭父祖遗甲十三副、将士数十人起兵的努尔哈赤,到底为什么能够崛起,进而一统女真各部,而当时的明朝到底在做什么,竟然坐视努尔哈赤于卧榻之旁崛起?01.明朝经略辽东的策略变化明末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并非偶然事件,从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西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早在古代就有各种部落和政权存在。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西藏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明朝时期,西藏属于中国领土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