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历史上功高震主,却又善终的三大将领,只有他很嚣张

古代历史上功高震主,却又善终的三大将领,只有他很嚣张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功高震主的将领一般都得不到好下场。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共苦”可以,“同甘”很难。当然,世事无绝对,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三位功高震主,最后还得以善终的名将。其中一位对皇帝的态度还很嚣张。下面小编就来依次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位:秦国名将王翦。

提起战国末期秦国的名将,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代杀神白起。正是他在长平之战中坑杀了赵国40万降卒,才导致赵国一蹶不振,秦国乘机坐大。而在战国末期的秦国,除了有白起这位杀神外,还有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就是王翦。王翦自幼喜欢军事,后来投入秦王嬴政的帐下,替他扫平天下。

王翦插图

在秦国统一天下的霸业中,王翦除了没有参与前期的灭韩之战外,其余的五国基本都是由王翦或他的儿子王贲带兵所灭。在灭楚之战时,秦始皇因为轻信李信的话而忽视了王翦的建议,导致王翦告老还乡。等秦始皇不得不请王翦出山时,王翦开出了很高的价格:除了要统帅60万大军外,还向秦始皇五次索要美田宅园。像他这么嚣张的将领,在历史上都少有。而就是如此嚣张的王翦,最后却得以善终。

这是为何呢?主要是因为他知进退,明得失。他向秦始皇索要美田宅园,看上去贪得无厌,但实际上却打消了秦始皇的疑虑。毕竟他当时手握60万大军,万一造反都无法控制。而他要美田宅园,就表明了自己无心政治和江山社稷,秦始皇岂会舍不得这一点小恩小惠?而且灭掉楚国后,他不顾秦始皇劝阻,急流勇退,这也是他得以善终的重要原因。

郭子仪插图

第二位:唐朝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可以说是老天派来挽救唐朝的。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分崩离析,玄宗在蜀地固守,肃宗在灵武登基。在这个混乱的关口,郭子仪带着人马击退安史叛军,克复两京,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对于郭子仪的功绩,中唐以后的历代皇帝都无法否认。但功勋卓著的郭子仪也曾引起过皇帝的怀疑,毕竟他功高震主,曾手握天下兵权。

那郭子仪又是如何打消皇帝疑虑的呢?首先,与皇帝身边的宦官打好关系,不与他们闹矛盾。这群人经常给皇帝吹耳边风,如果被他们记恨上,那很难不被皇帝怀疑。其次,对皇帝任劳任怨,坚决执行皇帝的政策。在郭子仪成为权臣后,皇帝曾数次夺走他的兵权打压他。但郭子仪不骄不躁,听之任之,甚至主动请辞。最后,门户大开,心胸坦荡。为了防止皇帝对他起疑心,郭子仪将王府大门洞开,任何人都可以出入。如此光明磊落,皇帝又从哪找借口处置他呢?所以郭子仪最后也安享晚年。

徐达插图

第三位:明朝大将军徐达。

说起喜欢杀功臣的皇帝,朱元璋绝对算一个。但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的徐达,却深得朱元璋信任,得以善终。而朱元璋不杀徐达,还将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的原因,朱元璋也曾公开说过:“徐达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对于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朱元璋又怎么好意思杀他呢?所以徐达是明朝为数不多善终的开国功臣之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9044.html
上一篇原创三国最强的兵器是什么?不是关羽的大刀,也不是吕布的方天画戟
下一篇原创假如亚历山大没迷路,率兵来到了中国,秦始皇能打过他吗?

为您推荐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军事家和名将有何区别?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军事家和名将

军事家和名将有何区别?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军事家和名将

军事家是指具备军事战略、军事战术或者军事理论的人,一般是军队的最高统帅或者高级将领,有影响后世的战略战术或者军事理论存在。名将是指同时代有名气的军事将领,可能是一线将领,也可能是某次战役的统兵大将,军事家可以是名将,但名将不一定是军事家,军事家在军事方面的造诣及深度均要高于名将。军事家与名将的主要区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