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谭嗣同被捕后,妻子哭喊:想为你生个孩子,他的回答尽显君子风采

谭嗣同被捕后,妻子哭喊:想为你生个孩子,他的回答尽显君子风采

1898年,谭嗣同因为变法被慈禧抓进监狱。在行刑的前几天,他的妻子李闰买通狱卒到牢中探望。

那时,谭嗣同已经被折磨得遍体鳞伤,李闰一见就红了眼眶。她心知不日之后,谭嗣同将命丧黄泉,他们夫妻二人也将阴阳相隔。

李闰强忍悲痛,满含热泪深深地望向谭嗣同,最终还是忍不住号啕大哭:“我们还没有孩子,我想为你生个孩子啊!

谭嗣同听后叹了口气,对李闰说了一句安慰的话。但李闰听完之后,却哭得更厉害了。他这句话流传出来后,无数人纷纷称赞他的回答尽显君子风采

谭嗣同那时到底说了什么?他身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幼时熏陶

说起谭嗣同,在他幼年时,还发生了一件放在现在来看仍然忍不住赞叹奇迹的事。谭嗣同在5岁那年,曾得了一场重病。

当时,谭嗣同的状况十分不好,甚至昏死了3天。就在家中众人着急上火,悲痛绝望的时候,他又奇迹般地复活。故而,他家中给他取字为“复生”。

大家本来以为谭嗣同要挺不过去,一命呜呼。谁料到,竟然还有生机,且恢复良好。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谭嗣同将来是做大事的人。

谭嗣同后来,确实是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甚至不惜赔上了性命。不过,与其说他是因为那场大病,倒不如说跟他幼时所受的熏陶有关。

谭嗣同,1865年出生于官宦门第之中。他的父亲名为谭继洵,当时是清朝的户部郎,后曾任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他的母亲徐五缘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聪慧持家,作风朴素。

谭嗣同降生后,由于父亲谭继洵整日在官场忙碌,和他相处的时间其实并不多。谭嗣同的母亲徐五缘,则在把家里治理得井井有条的同时,也给了谭嗣同充分地关心和疼爱。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徐五缘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谭嗣同的成长。相较于谭继洵对孩子一向宽容,缺少主见的育儿方法,徐五缘则很是看重子女的教育问题,对子女很是眼里,一直以不苟言笑的形象出现。

故而,谭嗣同还曾在《先妣徐夫人逸事状》中这样写道:“先夫人性惠而肃,训不肖等谆谆然,自一步一趋至置身接物,无不委曲详尽……故嗣同诵书,窃疑师说,以为父慈而母严也。

不过,徐五缘独立有主见的性格,也养成了谭嗣同后来不畏生死、坚强勇敢的性格。而这一点,其实在他小时候就有所体现。

在谭嗣同7岁的时候,徐五缘因为一些原因回老家呆了一年。对于一个喜欢粘在母亲身边的7岁孩子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

徐五缘明白,自己这一去,谭嗣同约莫是会伤心一段时间,但她又不得不回去。她性格倔强,平日里又严肃惯了,没有像寻常的母亲那样将孩子抱在怀中轻声安慰,反而看似冷酷地嘱咐道:“戒令毋思念!”

谭嗣同也跟母亲学会了倔强的性子,他那时“拜送车前,目泪盈眶,强抑不令出!”故而,两人分别地时候,虽然都思念对方,不舍得离开,但场面竟然乍看显得有些“冷酷”。

谭嗣同的倔强,在徐五缘走后再也维持不住,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又因为他过于思念母亲,在徐五缘离开的一年内,竟是接连生了几场大病。

但即使年幼的谭嗣同如此思念母亲,却仍没有在母亲面前承认。徐五缘回家后,很快便得知了谭嗣同连生大病的事。可当她问起时,谭嗣同却仍倔强地表示,生病并不是因为思念。

这让将一切看在眼中的徐五缘十分心疼,又很是感慨道:“此子倔强能自立,吾死无虑矣!

不只是徐五缘影响了谭嗣同,她还为谭嗣同聘请了一位名师。这个名师,在谭嗣同的成长道路上,也起了至关重要的重用。

那老师名为欧阳中鹄,是同治年间的举人、内阁中书。他学识渊博,有远见卓识,不仅做过很多政要的幕僚,还被无数人争先恐后地请来做老师。

谭嗣同家里,就是其中一个。都说名师出高徒,谭嗣同后来也在良好的教育下成长为一个青年才俊,他的思想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欧阳中鹄的影响。

欧阳中鹄眼界开阔,极为推崇变法。他在教授学生的时候,自然也将自己头脑中的先进思想一并教授。

由于谭嗣同聪明机敏,又好学善问,他自幼就在欧阳中鹄身上学到了志存高远、兼济天下,以及点进的变法思想。同时,他心中也埋下了救国救民,求新求变的种子。

不过,谭嗣同相对于其他文人来说,又显得格格不入。

力求变法

他反抗科举,讨厌八股文。比起这些,他自幼便喜欢研究自然科学、今文经学。甚至有一回,他还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

也是因此,谭嗣同虽然博学广识,但5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没有中榜。但他又有一颗极度渴望报国的心,而科举又是那时选拔人才的方式,所以他多次参加科举未能成功后,就对这种死板、格式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越加深恶痛绝。

那时,谭嗣同不止一次地想要变革科举制度。他认为,科举根本无法选择国家需要的人才,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不过,他也只是经常在心里想一下变法,毕竟他势单力薄只能默默酝酿。

让谭嗣同变法的志向更加坚定且迫使他践行变法的,是当时愈发严峻的形势。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这种现状,让无数有识之士愤怒不已。而立之年的谭嗣同,也在这些人之列。

通过此事,谭嗣同越发觉得当时变法救国的急迫性。为此,他开始在家乡大力提倡新学,呼吁变法。

谭嗣同在家乡组织算学社,又在南台书院设立了新课程,开了湖南变法维新的先河。

不久后,谭嗣同联合上千人共同请愿,制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清政府迫于形势,只得勉强做了些许反应,不过收效甚微。

这边谭嗣同在为了变法焦急,那边想要他光耀门楣的父亲也在为了他久不中榜心急如焚。

当时私底下流行捐官,谭嗣同便也被父亲买了一个官来做。不过,也是因此,他对腐败黑暗的官场更加失去信心,变法的心反愈加强烈。

1896年,谭嗣同结交了梁启超、翁合同等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而他在谭家花了银子之后,得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等待委任。因为是买官进的仕途,当时谭嗣同被很多人明里暗里地嘲笑。而且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也让谭嗣同越发疲惫。

谭嗣同还曾担任过新疆巡抚刘锦棠的幕僚,曾经去过甘肃、新疆、河南、山西等多个省份。

期间,他观察当地风土人情,结交了不少有志之士。同样地,他也充分看到了在国家动乱下,各处饱受战乱之苦的民众的惨状。他曾感慨道:“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

也是在同一年,谭嗣同写出了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仁学》。之后,他一直对变法怀揣着极高的热情。

1898年,谭嗣同创办南学会。同一年,他办了《湘报》,大力抨击旧政,成为了人们熟知的维新运动激进派。

也是那一年,谭嗣同参加了后来夺走他性命的戊戌变法。对于这场变法,他报了必死的决心。在离开之前,他还专门模仿父亲的笔记写了一封断绝关系的声明。

通过这些年的经历,谭嗣同恨科举,也恨软弱不堪的清王朝。他想要“保中国不保大清”,通过打入敌人内部,来实现自己救国的目的。

在谭嗣同从事维新运动的时候,还动用任何能动用的手段,广交文人志士,并在潜移默化中将一些反清的,诸如《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之类的书籍记偷偷分发给学生们阅读。

故而,谭嗣同在变法中尤为积极,也将自己的性命看得很轻。那年9月,光绪帝曾密会谭嗣同,表示自己坚定变法的决心。

这让谭嗣同更有信心。他专门悄悄找到袁世凯,希望他能够配合自己发动政变,将顽固派一网打尽。

当时,袁世凯一口答应,不过转脸就将消息层层上报,让慈禧得到了消息。慈禧早就看变法不顺眼,也将谭嗣同等人视为眼中钉。于是,就在谭嗣同等人密谋的时候,慈禧一方也在计划将他们全部抓起来杀害。

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逮捕维新派人士。那时,梁启超等人劝谭嗣同一起逃往日本,甚至连日本方面也表示会给予“保护”,不过他拒绝了。

那时,谭嗣同顶着众人震惊不解的目光说:“各国变法无一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尚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死前求子

事实上,自从光绪帝被囚禁之后,谭嗣同就一直不顾自身安危,想要捞出光绪帝,但计划一一落空。

被捕的那天,谭嗣同一边坐在位于北京半截胡同14号的家中悠闲喝茶,一边从容地让仆人打开大门。

这种行为,和自投罗网也没什么区别了。果然,谭嗣同被捕了。因为他之前的活跃行为,他在狱中受到了种种酷刑,不过他并未屈服。

虽然谭嗣同自知死期将至,却并不慌乱。在狱中的墙壁上,他作出了那首令无数人耳熟能详的诗: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对于自己的死亡,谭嗣同并不害怕,不过却在看到探监的一个人时还是会有一些愧疚。那个人,是他的妻子李闰。

那时,李闰看着浑身伤痕的谭嗣同,忍不住颤抖着伸手轻抚他狼狈的面容,痛哭道:“我们还没有孩子,我想为你生个孩子啊!”

谭嗣同叹了口气,沉声道:“如果我们的孩子一降临人世,就要面对这样一个腐朽黑暗的世界,那还不如从未出生过,否则,这世上岂不是又多了一个奴隶吗!

闻言,李闰想要反驳,却又无可反驳,更是忍不住号啕大哭。而她想要孩子,其实也是一种执念和愧疚。

谭嗣同和李闰的婚姻其实是包办婚姻。如果说,谭嗣同厌恶的科举制度是对广大有才学的文人的一种“迫害”,那包办婚姻则是对更多人的一种枷锁。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并不相爱的男女被迫捆绑在一起,葬送了两个人的幸福。

从古至今,这样的事不在少数。不过,对于谭嗣同而言,却并没有成立。1883年,谭嗣同听从父母的命令迎娶了一个和自己门当户对,年龄相同的大家闺秀。

那女孩名叫李闰,是咸丰六年进士、清末湖南名士李寿蓉的女儿。她和谭嗣同的母亲一样,出身书香门第,聪慧勤快。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擅长诗词书画、情趣高雅,又十分贤淑。

这样的李闰,和谭嗣同有共同话题。也是她因为自身的这些勤快聪慧,在她刚嫁进来不久,就赢得了谭家人的喜爱和尊重。

当时,谭嗣同的父亲遇到李闰的父亲时,曾高兴地说:“咱们两个老头子真是走运,因为你有个好女儿,我有个好儿媳。”说罢,两人对视一眼,都是忍不住开怀大笑。

而谭嗣同身为李闰的丈夫,更是在相处中对她十分了解。有一次,他还专门写诗“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称赞她。可见,他对李闰也是十分喜爱,两人婚后的生活也是和谐。

不过,李闰虽然是一个人人都忍不住称赞的好媳妇,自身也精通书画,但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当时时代下的局限性。

这是关于孩子,当时,两人婚后6年,曾有过一个孩子。不过没有一年,这个孩子就不幸夭折了。这让一家人都很受打击,其中李闰所受的打击更甚。不过,她在悲痛的时候,也是十分愧疚。

毕竟,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没有孩子是她解不开的一个心结。为此,她还曾劝丈夫纳妾,但谭嗣同并未同意。

不过,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谭嗣同没办法让自己一直陪在妻子身边,而李闰也十分理解。但她没有想到,两人会这么早就天人永隔。

就在李闰看过谭嗣同的4天后,谭嗣同被带到了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砍头。在行刑之前,他目光炯炯,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说得痛快,但其实他死得十分痛苦。《谭嗣同就义目击记》中指出,前清杀官员的刀和杀百姓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钝,与其说是砍头,倒不如说是锯头,痛苦程度要是砍头的几十上百倍。

对于谭嗣同的死,书中曾这样描写:“而对这痛入骨髓的惨状,第五个受刑的谭先生,一直是若无其事的样子,砍了三十多刀才断气。

当时上海英租界有报纸这样写:“他们个个都具有舍身成仁的意志。我们常常对中国表示灰心和绝望,但是任何一个国家能产生像这样一些烈士,是没有理由对它绝望的。”

小结

有人说,谭嗣同是一个十分冲动的人,死得非常不值。相较于那样白白等着送死,到不如先暂避锋芒,等待时机成熟了继续进行革命。

这种说法不好评判,因为在谭嗣同以极其惨烈的形式牺牲后,确实有不少人受他影响不顾自身安危,坚定救国。

也有人说,谭嗣同过于激进,直接找袁世凯,不但没有成功达成目标,反而白白把自己逼上绝路。

不过也有人认为,谭嗣同向来聪明,在那样的情况下定然能料想到另一个结果,不过为了救国他依旧选择赌一把,哪怕赌注是自己的性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74652.html
上一篇爱民而安,好士而荣
下一篇大宋:当断不断的宋钦宗与靖康之耻

为您推荐

慈禧最喜欢吃的十道菜

慈禧最喜欢吃的十道菜

主要食材和烹饪方法:清炖肥鸭的主要食材是老鸭,经过拔毛去脏器后进行腌制,然后放入磁罐中蒸煮长达七十二小时。在蒸煮过程中需要持续观察,直到鸭肉变得
晚清老照片:慈禧太后出游前呼后拥,丐帮帮主衣衫破烂

晚清老照片:慈禧太后出游前呼后拥,丐帮帮主衣衫破烂

晚清的大事小事、大人物小人物早已化作烟尘,只有那些流传至今的老照片,能让我们直观感受彼时的社会图景。清军士兵,站姿端正。这位清军士兵站姿端正笔挺,显然受过严格的训练。他的装束带有新旧交织的特点,是晚清朝廷学习西方、编练新军的结果。端方(左)和陈启泰。这张照片拍摄于1908年,当时端方任两江总督,陈启泰任
连载丨非遗传承•联圣钟云舫民间故事(30):钟秀才鼓吹变法

连载丨非遗传承•联圣钟云舫民间故事(30):钟秀才鼓吹变法

非遗传承•联圣钟云舫民间故事(30)钟秀才鼓吹变法收集整理 庞国翔清光绪十六年,钟云舫所撰《足邑教案论》在四川引起强烈反响。他揭露了帝国主义荼毒我百姓的滔天罪行,提出“西人之衅,万不可开;西人之来,万不可止;西人之教,万不可灭”。他支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知识。他还将儿子送到外国留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