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北宋宰执大臣夏竦后裔】清雍正《湖广通志》主纂孝感夏力恕家族

【北宋宰执大臣夏竦后裔】清雍正《湖广通志》主纂孝感夏力恕家族

(光緒)孝感縣志24卷 孝感縣志卷二 清光緒八年刊本

日講起居注翰林院編修夏力恕墓 在城東里仁 會許家橋

吏部郎中夏扶黄墓 在洪樂鄉好義會余家山

(光緒)孝感縣志24卷 孝感縣志卷十 清光緒八年刊本【进士】

康熙辛丑科鄧鍾岳榜

夏力恕 有傳 夏力中 有傳

乾隆壬戌科金 甡榜

夏扶章 字衢田

夏扶黃 字聲初吏 部郎中

(光緒)孝感縣志24卷 孝感縣志卷十 清光緒八年刊本【举人】(节选)

丁酉科秦惟煥榜

夏力中 見進土

康熙庚子科夏力恕榜

夏力恕 解元見進土

丙午科郭孫俊榜

夏扶雝 廣東嘉應州州同

壬子科張 鼇榜

夏扶章 見進士

夏扶英 湖南永興知縣

乙卯科李兆鈺榜

夏扶雲 江蘇太倉州州同

夏力俊

辛酉科張夢楊榜

夏扶黃 見進士

(光緒)孝感縣志24卷 孝感縣志卷十 清光緒八年刊本【贡士】(节选)

夏力恕 丁酉副榜見進士

夏策益 歲貢

夏力俊 丙子副榜

(光緒)孝感縣志24卷 孝感縣志卷十五 清光緒八年刊本

夏策謙字恭占,己卯舉人。週齡失怙,長嗜學,清苦刻厲,老而不懈。初,謙祖元瑞、父光湘,以好善傾家。明季之亂,贖賊掠子女,縫衣裹□,各致其鄉賑,活飢民無算。謙久困童子試,教諸從兄弟成名。謙最後鄉雋,秉鐸蘄水,升寶慶教授。扶掖倫常,激揚清濁,事過則忘,不欲損人以自□。引接諸生,始而落落,既久人愈思之。自奉最約,土□開扉,處之晏如。性耿直,不附權勢。熊文端相國其姻□□□□□師從無私謁,相國因是稱之。壽九十一。□□□□中力恕並别傳力□□□□□。

夏立中字暎州。少勤學,每夜課,雞鳴方就寢。以五經冠童子軍,楚中窮經學者,爭來負笈。後主湖南集賢書院二年,從游甚衆。康熙辛丑成進士,授庶常,卒於京。生平孝友睦婣,與人交,不立城府。柩還鄉,道路迎哭者無算。子扶雝,丙午舉人。府志。

夏力恕,字觀川。父策謙,見方正傳。力恕三歲能以意推字偏旁,得其音義。稍長,於書無所不讀。弱冠讀宋五子書,窮日夜不倦,遂有所得。康熙庚子,中鄉試第一。明年,與兄立中成進士,并選庶吉士,時號二夏。以掌院薦,授編修。癸卯,充京闈同考官。甲辰,充山西正考官,纂修明史,忽心動曰:母念我也。即日告歸。督撫聘修湖廣通志。母卒,侍父於蘄水學署,請終養,許之。力恕屏迹林下三十年,未嘗一日廢學。其論學務在窮理,隨事體驗,以求自得。故其為教也,平易和樂,不立異同,衆人易從,而賢知者終身由之,無復流弊。主講江漢書院,負笈至者歲數百人,循循皆由禮法。或問為學之指,第教之立志,而歸於因文以見道。是時場屋之文浮麗,力恕謂制藝正則人心正,而學術有所從出。自為課藝輯題解,引伸推廣,而究極其本。於是學者翕然知返,楚中文風大振,力恕功也。乾隆丙辰舉鴻博,丁卯舉經學,皆固辭。居母喪,哀毁骨立。父年高,事之益謹,膳非親嘗不進。晩年布袍竹杖,往來閭里,望之若神仙。年六十五,無疾卒。兄立中,子扶黃,并别傳。

(光緒)孝感縣志24卷 孝感縣志卷十四 清光緒八年刊本

夏扶黃字聲初,編修力恕子。中乾隆辛酉舉人,壬戌進士,官山東長山知縣。勸民息訟,教士讀書,有循吏風。俸滿,陞刑部貴州清吏司郎中。年五十,以病致仕歸。敦本睦族,周貧濟乏,捐西湖書院膏火千金。年八十卒。從弟扶英 。

(光緒)孝感縣志24卷 孝感縣志卷二十二 清光緒八年刊本

白雲砦 存四之一 夏力恕 邑人

危石峯千仞,沿崖路幾灣。金湯無勝算,保障有名山。避地圖南早,開關逐北閒。賊烽天際滿,長憶彈九間。

夏仲子釣臺 夏力恕 邑人

子陵天下士,物色是羊裘。此地何爲者,先生釣未休。姓名臺上綠,風雨澗邊幽。我亦垂竿客,蒼茫不敢投。

(光緒)孝感縣志24卷 孝感縣志卷二十三 清光緒八年刊本

《湖廣通志》一百二十卷,夏力恕撰。力恕字勸川,康熙辛丑進士,官翰林院編修。易說二卷、《菜根堂箚記》十二卷、《菜根堂文稿》《菜根精舍詩》十二卷,並夏力恕撰。

(光緒)孝感縣志24卷 孝感縣志卷二十四 清光緒八年刊本

夏力恕,康熙辛丑與兄力中同舉進士,同改庶吉士。同時儲氏、何氏、馮氏皆兄弟並捷。夔颺有五色光芒三月聚,四家常棣一時開之句。

夏力恕家族字派:

31夏 32光 33策 34力 35扶

36端 37本 38崇 39先 40正

41同 42文 43述 44大 45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64547.html
上一篇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全文976字尽显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下一篇江西近代之所以落后周边省份,主要错失了京广铁路?

为您推荐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在“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之后,宋朝便就此失去了京师汴梁。实际上,从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期间,京师汴梁曾先后两次重归南宋。那么,南宋是如何两次收复汴梁,又是如何丢失的呢?金军北上撤出中原后,汴梁落入伪楚政权手中“靖康之变”中,金军虽然攻破了宋朝都城
当“祖宗之法”遭遇“得君行道”:北宋的政事和史事

当“祖宗之法”遭遇“得君行道”:北宋的政事和史事

袁春希/访并文北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北宋历史中的政争与权力的交叉,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还有来自理想世界与道德观念的交锋。北宋在政治与军事上的积贫积弱,作为一种背景,也凸显了这种交锋的激烈。然而这种交锋势必借助于最高权力的选择。这使得当时的士大夫有了“得君行道”与“以天下为己任”的幻想,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