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翻一翻东吴大帝孙权的老底,末帝孙皓的“酒性”,应该是传承于他

翻一翻东吴大帝孙权的老底,末帝孙皓的“酒性”,应该是传承于他

公元264年8月,东吴大帝孙权的孙子、时年二十三岁的孙皓,在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等人的拥戴下,登上帝位,史称“吴末帝”。

当时,蜀汉刚刚被魏国灭亡,吴国统治下的交趾地区时常发生叛乱,国内外形势相当严峻。故而,东吴上下忧心忡忡。

孙权死后,吴国的君主可谓一代不如一代,文臣武将也大不如孙权时那样“异人辐揍,猛士如林”。

孙权和他的臣子(剧照)

这种情况下,吴人都期盼着出现一个雄才伟略、年富力强的君主,以尽快重振偏居一隅的小王朝。

承继帝位之初,孙皓能专心国事,勤奋理政;开通言路,从谏如流。奖罚分明,重用贤臣、良将;关注民生,抚慰、赈济贫民,赢得了朝野的广泛赞誉。

可是不久,孙皓的本姓暴露无遗。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及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

既然司马光说他“好酒色”,咱就聊一聊孙皓的“酒性”、“酒德”,然后追溯一下可能的根源。

孙皓喜欢喝酒,且喜欢组局喝,从不独自一个人喝“闷酒”。每当想喝酒时,他就召聚部分朝臣,陪着自己一起喝。

而且,他规定,赴宴的每个人喝酒的数量,不得少于七升。否则,就是抗旨不遵、大逆不道,必将予以重处。

孙皓之所以这么要求,不仅是想喝得痛快、热闹些,还有别的原因。他想听一听朝臣们的心里话,看一看他们对自己的真实态度。

孙皓(剧照)

因为,喝了酒的人,尤其是醉酒的人,往往无所顾忌,言语直率,行为放荡。故而,孙皓时常通过组织酒局,暗中考察他的朝臣们。

酒宴开始后,孙皓安排十个黄门郎,严格监督每一位赴宴的人。不管能喝的、还是不能喝的,都必须至少喝够七升,否则不准离开。

同时,这些黄门郎还要及时记录下每位赴宴者,在饮酒过程中的言行,作为皇帝惩治、褒奖朝臣的重要证据。

对于这种酒宴,除个别善于阿谀奉承、拍马溜须者求之不得外,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参加的,但又不能拒绝。有些人一接到孙皓的赴宴通知,心惊胆战,不知所措。

临行前,他们往往跟家人郑重告别。因为,有些人参加了孙皓的酒宴后,没能再回到家中;有些人当时侥幸免灾,事后不久,即被查处——入狱、流放,或被斩杀。

一次,常侍王蕃(三国时的天文学家、数学家)被迫喝多了后,俯身在桌案上小憩。孙皓见了,怀疑这个刚刚还在疾言厉色地批评他沉湎酒色、荒废朝政的王蕃装醉。

王蕃(画像)

于是,孙皓就让人把王蕃弄到外面去风凉一下。过了一段时间,又让人把王蕃叫进来。

被风一吹,已经醒了几分酒的王蕃,听到孙皓让他进去,就赶紧整理好衣冠,再次入席。王蕃是个性情高傲,且十分注意仪容外表的人。

这时,孙皓见王蕃神志清醒,穿戴齐整,行止得体,就更认为王蕃刚才是在装醉糊弄他,不由得内心不快。

随之,孙皓又联想起王蕃平时的、不把他放在眼里的种种“罪恶”表现,心头的怒火更加难以扼制。

于是,已然八、九成醉的孙皓,命令武士将王蕃推出去杀了。

对于个别朝臣,孙皓会看在这样或那样的情面上,准许他们不喝酒,以茶水代替。

但是,当孙皓的意愿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不再顾及曾经的“诺言”,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办。

不会喝酒的侍中韦昭德高望重,是东吴有名的学者,国史《吴书》的编撰者。鉴于此,孙皓就法外开恩,准许他赴宴时“以茶代酒”。

韦昭(画像)

可是,当孙皓要求韦昭,把他的父亲孙和(孙权的首任太子)编入《吴书》“本纪”中时,韦昭则认为孙和没有当过皇帝,不能列入“本纪”,只能收入“列传”。

孙皓见韦昭竟然态度坚决地回绝了自己,非常不高兴,就打算整治他。

一次酒宴上,当韦昭按照以往的惯例,提出继续“以茶代酒”时,孙皓当即否决,要求他必须饮酒。

可是,韦昭确实难以奉命。孙皓见韦昭不喝,就大怒道:“不喝,就是不听诏命,就是抗旨不遵!”

结果,韦昭被投入大狱。不久,孙皓又借故将其杀害了。

查阅史料,孙皓的这种酒场上的行事风格,这种“酒德”,似乎是从他爷爷那里继承来的。孙皓的爷爷孙权,也是个喜欢与朝臣们聚在一起,饮酒取乐的主。

孙权(剧照)

公元221年,孙权与张昭等臣子,在武昌的钓台上饮酒消遣。

过程中,正喝到兴头上的孙权,看到有的朝臣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时,就让人把水喷洒在他们的脸上。

这些朝臣一清醒过来,孙权就让他们继续陪自己喝,还醉醺醺地说:“大家一定要开怀畅饮,不彻底醉倒在钓台上,决不能停下手中的酒杯。”

老臣张昭听了,就板着面孔,悄悄地离开了酒宴。孙权发现后,立即派人把张昭叫了回来,并对他说:“大家聚在一起,不过是借酒取乐,您何必生气呢?”

张昭当即回道:“以前,商纣王作糟丘和酒池,通宵饮酒,也以为是件快乐的事情,没想过有什么不好的地方,结果呢?”

孙权听闻张昭如此说,一言不发,并立即停止了酒宴。

事后,败了孙权酒兴的张昭,性命虽然无忧,但也不再受重用。至死,这位大老元臣也没能过把丞相瘾。

张昭(剧照)

还有一次,孙权在酒宴进行到高潮时,亲自起身劝酒。骑都尉虞翻见了,当即装醉倒在地上。孙权绕过虞翻离去后,他又坐了起来。

孙权见了,勃然大怒。随之,他抽出随身佩戴的宝剑,要刺杀虞翻。在座的臣子见了,都惊恐不已,大惊失色。

这时,大司农刘基赶紧上前抱住孙权,苦苦劝告说:“虞翻是因为难以继续饮酒,才不得不那样的。您若是为此事杀了虞翻,将毁掉自己的声誉,招致世人的诽谤,值得吗?”

其他赴宴的朝臣见状,也纷纷为虞翻求情。如此一来,孙权只好不情愿地放下了手中的宝剑。

后来,捡了一条命的虞翻,被孙权寻了个事由,流放到了交州。

大家看一看,这爷俩的“酒性”是不是如出一辙?只不过,爷爷孙权没有孙子孙皓那么狠毒罢了!

主要参考文献:《资治通鉴》、《三国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63318.html
上一篇小匠人写字|典故《望夫石的故事》
下一篇四川军阀混战20多年的秘诀是五不打,但在抗战中却打出了:无川不成军之说

为您推荐

孙权想跟关羽结亲家,却被骂了一顿?真相是什么?

孙权想跟关羽结亲家,却被骂了一顿?真相是什么?

▲彩漆木雕关羽立像  清(1644年—1911年)高53厘米,底长66厘米山西博物院藏《三国志·关羽列传》里有这么一段记载,孙权派遣使者前往荆州求亲,想为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为妻。结果,好事变成坏事,关羽把孙权的使者骂了一通,拒绝了这门婚事。消息传回江东,孙权大怒。按理说,婚嫁之事讲究两厢情愿,孙权没讨到儿媳
三国志11郭嘉战赤壁:曹魏大获全胜,孙权领土腰斩,刘备因祸得福

三国志11郭嘉战赤壁:曹魏大获全胜,孙权领土腰斩,刘备因祸得福

相信绝大多数的三国游戏迷和历史粉们都听过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字面意思已经相当明显,就是曹操麾下的第一前线军师郭嘉要比刘备麾下的首席智囊诸葛亮要强。要不是因为郭嘉死得早,卧龙可不敢出山,怕斗不过对方砸了自己的招牌。要是让郭嘉活到赤壁之战,曹操与孙刘之间的对战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本期的脑洞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