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购物狂”宋太宗,一笔“败家投资”,让大宋赚足全世界的钱

“购物狂”宋太宗,一笔“败家投资”,让大宋赚足全世界的钱

“烛影斧声”千古疑案的主人公——宋太宗,在世人的印象里,是不择手段、灭情登台的狠角色,他是如何带领贫瘠的大宋走向富宋之路的呢?

宋太宗指挥积贫积弱的宋朝人,携瓷器“杀出重围”,一举将宋朝变成一个史无前例的“暴发户”。

大宋的“瓷器贸易之路”吸引众多外国商人,他们争先恐后涌入“富贵迷人眼”的大宋,收购奇珍异宝。

宋太宗是个“败家子”?

宋朝第二位君王——宋太宗,是个志大才疏、寡廉鲜耻之人,他在位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他又接连发动两次攻辽战争,却都以失败告终。

此时的宋朝,刚熄灭战火,百姓本该休养生息、耕田种地,以求安居乐业,可宋太宗不是个安分的主儿,他折腾完士兵,又盯上了哥哥赵匡胤留下来的国库。

宋太宗没等国库缓上两年,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国库的大门,花重金购买私人物品。百姓摊上个这样的“败家子”皇帝,真是苦不堪言。

宋太宗压缩官员俸禄,加重百姓赋税,只为满足自己疯狂的“购物欲”。

史书曾记载:“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

意思是说,宋太宗派遣宫中的内侍八人,携带金银细软,前往海南的多个国家,疯狂购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等奢侈品。

宋太宗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颇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意味。

宋太宗的做法令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文武百官认为,宋太宗恐怕是得了“失心疯”,国家经济如此紧迫,他还挥金如土,置百姓于水火而不顾,这江山迟早会败在他的手里。

宋朝宰相吕蒙正怜悯百姓,担心宋太宗再这样下去,一定会走上秦国灭亡的老路子,便冒死上禀宋太宗:“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

宋太宗却并未将此忠言放在心上,继续肆无忌惮地挥霍国库。

百姓还在在贫穷的深渊苦苦挣扎,宋太宗却充耳不闻,把钱财全部拿去购买只能观赏、毫不实用的奢侈品,百姓怎能不怨?

自古以来,奢靡的君主不在少数,为何只有宋太宗购买奢侈品,便将宋朝弄得满城风雨?宋朝为何如此穷苦?

宋代经济“捉襟见肘”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战争劳民伤财,无论战赢战输,苦的都是百姓,浪费的也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战争是钱财的“火葬场”。

宋太宗从哥哥赵匡胤手里夺得北宋江山,当时大宋已是千疮百孔,内忧外患频出,对外与辽国交战多年,对内又长期压制李顺等人的起义。

宋太宗本人军事能力不强,却喜好打仗、居功自傲。这个不懂军事的君王将北汉攻下后,便开始沾沾自喜,急不可耐地将矛头对准幽州。

宋太宗不善用兵,却拼尽举国之力,想要攻破幽州的燕云十六州,结果他却被契丹人射中大腿,最后只能丢弃盔甲,骑上驴车仓皇而逃,属实狼狈不堪。

这几仗打下来,宋军死伤无数,要知道,战场上的士兵都是寻常百姓家的主要劳动力。

北宋在战场上损失大量物资,国家主要劳动力为打仗也几乎消耗殆尽,地里的庄稼无人耕种,百姓流离失所。

北宋实行“不抑兼并”和“田制不立”的政策,纵容地主阶级抢夺平民百姓的土地,这种现象很普遍,影响也十分恶劣。

朝廷能够控制纳税的土地日益减少,约占耕种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三。

地主与百姓、官僚与平民的阶级矛盾一再被激化,地主与官僚勾结,制定臃肿繁琐的政策,打击百姓种地的积极性,北宋的国库日渐空虚,庞大的军费开支,都是从百姓身上“抠”出来的。

宋太宗,在北宋一穷二白的艰难时期,还疯狂挥霍钱财,购买象牙,玛瑙等奢侈品,是自暴自弃吗?还是孤注一掷?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宋太宗似乎不顾全天下百姓的生死,一心只贪图享受。朝野上下对宋太宗大量购买奢侈品怨声载道,直呼“大宋将亡矣”,但宋太宗对他们的议论拒之不理,丝毫没有停下购买奢侈品的意思。

事实上,宋太宗购买象牙、珠宝等奢侈品,并不是好面子,也不全是贪图享受,他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放长线,钓大鱼”!

果然,时隔不久,宋太宗挥霍钱财的事情便有了转机,那些看似浪费的花销,却让北宋富可敌国。

原来,宋太宗将宋朝“富得流油”的假消息放出去,营造宋朝繁华的假象,吸引海外诸国商人前来宋国经商,一旦海外商贾到宋国“摆摊”,那必将带动北宋的经济发展,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在经商方面,不得不说,宋太宗是有一定头脑的,眼看气氛也已烘托到位,国外商贾早已“山雨欲来风满楼”。

宋太宗下令,合理收取海关赋税,无利不起早的海外商人携钱带货,争先恐后地涌进大宋。

海外四方的商人在北宋“摆摊”,只因他们听说大宋的君王正在大量扫荡奢侈品,北宋必定是个富饶的国家,他们的货物在这里一定可以卖出个好价钱。

北宋百姓和官员看着来来往往奇怪的面孔,这些外国人拿着大把的钞票,不远万里地来到北宋销售货物,营造最大的市场。

百姓与官员哪还顾得上本国阶级间的矛盾,纷纷投入商海,赚取外国人的钱。

宋太宗这一笔看似“败家”的投资,实则是带领经济困顿的北宋“突出重围”,正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想要有所收获,必需先有所付出。

宋太宗的鱼饵撒的妙,各国商贾愿者上钩,那么宋太宗如何收网呢?

答案是:为“摆摊”创造一切条件

只是招呼商贾前来大宋卖货,不是北宋唯一的生财之道。宋太宗作为管理者,他的领悟力很强,在经商方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前瞻性。

宋太宗为能够吸引海外商贾,制定了几条完善的政策。

首先是选官收税。市舶司是外贸的门卫,肩负税收、专营等重要事务,市舶司使更是海关把守的关键。

宋太宗在挑选市舶司使的时候,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广州海口的市舶司使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

一共要选出四位市舶司使,一名听任差遣,三名留作候选,而且每位市舶司使都有三名官员联保。

市舶司使在枢密院接受考核,每轮考核的时长是三年,比当时的选官制度更为苛刻和严格。在考核期间,市舶司使不得贪污受贿,一旦查出,他们将永不能入朝为官,此生仕途尽断。

宋太宗为何如此重视这繁琐的选人过程呢?那是因为市舶司使这个职位,“油水”实在太厚,实在出不得半点差错。

广州市舶司的成功案例,让宋太宗看到了希望,趁热打铁,陆续设立七个市舶司,将广州模式持续推广,“敞大门,赚大钱”。

其次是制度管理。市舶司使创办初期是由广州地方官员代任,随着制度体系的完善,市舶司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有大宋亲派的市舶司使,有自己独立的一套管理行政制度。

最后,大宋造船业也迅猛地发展起来。宋朝人为了能够更快更高效的“走出去,迎进来”,让人员和商品能够更便捷的流通,他们可谓煞费苦心,建造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海船。

海船结构非常坚固,重量可以达到几百吨,一艘船可以承载几百人,船内能够储存一年的粮食,甚至可以在船上养猪酿酒。

出海对于宋朝人来说已不是难事,海外贸易的丰厚利润,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踏上海外聚财收货的道路。

宋太宗为了管理市场,殚精竭力地为外国商贾营造“摆摊”的大环境。

大宋遍地是黄金

如今人们提起宋朝,大多喜欢称其为“富宋”,那是因为在宋太宗的极力推广下,大宋将商业推向了历史高潮,各行各业都过的风生水起,百姓赚的盆满钵满。

寺庙里的和尚也动了凡心,坐上前往海外经商的大船。据《夷坚志》等史书记载,宋代杭州僧人净源,成了这一时期的知名海商。

无独有偶,温州道士王居常和处州“张道人”,也在宋代的海商中混得风生水起,成为贸易圈子里的名人。

大名鼎鼎的风流才子——苏东坡,为了尝遍各地美食,在被派遣到海南时,过不了“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苦日子,也搭上了赶海的大船,他将东南亚的苏木带到四川高价售卖,何愁没有酒肉钱?

大宋商机随处可见,外国的货物到了大宋便成了畅销品,不愁销路。大宋最典型的买卖,便是瓷器贸易,后世也称之为“大宋的瓷器之路”。

大宋的瓷器大量的出口,销往东南亚、日本和印度等地。在当时的阿拉伯帝国,王公贵族将收藏大宋瓷器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以拥有大宋瓷器为荣。

学者对大宋时期出口的瓷器数量进行保守估计,只是宋代广州路一地,每年瓷器总产量就高达一亿件以上,其中绝大多数用于出口。

有外国学者认为“中世纪的东非史就是用中国瓷器写出来的”。可以看出,仅瓷器这一种商品,就能给北宋带来不少金银珠宝。

海外商人是大宋这一时期的“招牌”,不但将大宋的国库填满,更是撑起宋太宗的脸面。“富宋”的观念在海外商人心中根深蒂固,越来越多的海外商贾涌入大宋的国土。

精明的宋太宗,“败笔投资”逆风翻盘

宋太宗没有马背上打天下的军事才能,治国能力也有所欠缺,想要定国安邦,他也只能另辟蹊径。

宋太宗一反常态,在北宋最穷苦的时候挥金如土,不惜背负天下的骂声,也要营造宋朝“富饶”的假象,只为开通海上商道,将天下的商人引到大宋,将“假富饶”变为“真繁华”

宋朝只是打开海关口,收取各国商税,就足以让百姓赚得盆满钵满。可见,宋太宗当年不惜花重金采购象牙、玛瑙和珍珠等奢侈品,并不是荒唐之举,而是吸引外资的一种高明手段。

迎来送往,出国“摆摊”的中国海商,在各国也是广受欢迎的。

宋朝的巨船驶到海外,经常在目的地引起不小的轰动,不仅全城百姓探头观瞻,更有当地的国王以及高官用专门的礼仪迎接。

中国自古便有“士农工商”的地位差距,排在最末尾的商人到了海外,却被各国敬为“上宾”,可谓给足了北宋的脸面,这背后是对宋朝巨大市场的认可,更是对大宋强大的航海能力的叹服

宋朝的强大撑起了“国际贸易话语权”,大宋向世界敞开国门,与各国往来交流,滚滚财富如甘雨般滋润宋朝这片土地。

据不完全统计,宋朝的年收入已达到“一亿两千六百二十五万贯”,其中仅白银就达到八十万两以上,都是来自商业税。

北宋与周边游牧民族发生摩擦时,强大的经济支撑也让宋朝挺直腰杆,经得起游牧民族的多次勒索。宋太宗也甘愿以赔款,为百姓换取休养生息的机会,种植业、生产业和制造加工业因此得以发展。

宋太宗促成的这场火热的贸易,将宋朝的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拉了出来,他在狭小贫瘠的宋朝,种下了经济复苏的种子

结语

宋太宗不如自己兄长赵匡胤那般雄韬武略,却因一笔“败家投资”将宋朝推向繁荣盛世,购买奢侈品看似败家,实则引“商”入宋,农业发展奄奄一息,经商尚且有一线生机。

宋朝大开国门,不仅让百姓能过上高品质的生活,而且能出海见识别国的文化,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

固步自封不可取,对外开放才是王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55840.html
上一篇陈明仁长沙起义的艰难历程
下一篇二十多岁的慈禧为何能击败位高权重的八位辅政大臣?

为您推荐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在“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之后,宋朝便就此失去了京师汴梁。实际上,从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期间,京师汴梁曾先后两次重归南宋。那么,南宋是如何两次收复汴梁,又是如何丢失的呢?金军北上撤出中原后,汴梁落入伪楚政权手中“靖康之变”中,金军虽然攻破了宋朝都城
当“祖宗之法”遭遇“得君行道”:北宋的政事和史事

当“祖宗之法”遭遇“得君行道”:北宋的政事和史事

袁春希/访并文北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北宋历史中的政争与权力的交叉,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还有来自理想世界与道德观念的交锋。北宋在政治与军事上的积贫积弱,作为一种背景,也凸显了这种交锋的激烈。然而这种交锋势必借助于最高权力的选择。这使得当时的士大夫有了“得君行道”与“以天下为己任”的幻想,也
宋朝过大年 奇奇怪怪可可爱爱

宋朝过大年 奇奇怪怪可可爱爱

宋朝压岁钱称为“随年钱”(选自《过一场风雅的宋朝生活》)         木版年画《神荼郁垒》         手擀面在南宋时期传入日本,沿用了“馎饦”这种古称    如果把历史的指针往回拨一千年,我们将抵达宋朝,接触到另一场别开生面的春节。在那里,人们过年未必返乡;年夜饭的主食既不是饺子,更不是汤圆;大年初一凌晨,人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