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左都督徐增寿:魏国公徐达之子,犯了什么大错,能让建文帝亲手斩杀

左都督徐增寿:魏国公徐达之子,犯了什么大错,能让建文帝亲手斩杀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由金川门攻入南京。建文帝见形势危急,急命左右押解徐增寿到殿上审问,责备他为何背叛君上,随后建文帝就亲手将其斩杀。徐增寿是大将徐达之子,到底做了什么,能让建文帝不顾徐达的情面而执意将其杀死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出身名门

徐增寿出身名门,为明朝开国名将魏国公徐达之第三子,所以他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是明朝顶级的勋贵子弟。徐增寿与三位兄弟的名字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赐,可见皇帝对徐家的重视。徐增寿继承了徐达的优良基因,长大后勇猛善射,且谨慎温和,所以被朝廷选中而成为勋卫,随侍皇帝左右。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病逝,长子徐辉祖袭爵成为魏国公。朱元璋对徐达的病逝是大为悲痛,于是重点培养徐达的几个儿子,让他们在军中接受历练。徐辉祖便从五军都督府的正二品都督佥事一路跃升为正一品的左都督。徐增寿成为左都督时尚不到三十岁,可见朱元璋对徐家的信任。

二,暗助燕王

建文帝疑燕王反,尝以问增寿。增寿顿首曰:“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明史·徐增寿传)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对手握重兵的叔叔燕王朱棣感到害怕,便找来徐增寿询问对策。徐增寿的姐姐徐氏嫁给了朱棣,自然与姐夫朱棣关系亲密,便对建文帝说:“燕王与兴宗皇帝是同气连枝的亲兄弟,况且已经富贵至极,怎么会谋反呢。”建文帝听了,这才稍微安下心来,决定先不对燕王动手。

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失当,导致朱棣起兵反抗。徐辉祖与徐增寿兄弟,作为朱棣的妻弟,自然受到了建文帝的猜忌。但徐氏兄弟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立场,徐辉祖效忠建文帝,反对姐夫朱棣谋反;徐增寿选择支持姐夫朱棣,暗中向他传递建文帝的消息。

当时徐增寿担任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拥有浙江都司、辽东都司、山东都司等三个都司的统兵权。虽然因建文帝猜忌及靖难之役而无法实际统帅三个都司的军队,但徐增寿担任左都督多年,对所辖都司将领及军队的情况十分熟悉,便源源不断的把这些情报提供给朱棣。

当时朱棣占据北平,夺取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和北平都指挥使司府衙后自然对北平各地的情况了如指掌。辽东都司和山东都司都与北平都司相邻,便与朱棣向两地扩张。有了徐增寿这个内应,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自然是得心应手,屡败明军。

三,事泄被杀

建文四年五月(1402年6月),朱棣长驱南下,一路进至长江北岸。建文帝是大为惊慌,一面召心腹齐泰、黄子澄商议对策,一面派李景隆向朱棣求和。徐增寿对此是大为高兴,于是在皇宫殿外来回徘徊,暗中探听消息。

大理丞邹瑾、御史魏冕见徐增寿形迹可疑,料定他是朱棣内应,便大声呼喊同僚前来,一起捉拿叛逆。然后徐增寿就被十八名文官揪到皇帝面前痛殴,建文帝这才得知徐增寿是朱棣内应,便命人把他囚禁。然后邹瑾、魏冕向建文帝请求诛杀徐增寿,但建文帝顾念其为功臣子弟而没有答应。

先是,左都督徐增寿谋应燕,御史魏公冕等请诛之,不听。至是,燕兵进屯金川门,帝乃命左右捽增寿至,责以大义,斩之。(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六月十三日(7月13日)燕军到达南京城外,负责守卫金川门的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于是打开城门投降,迎燕军入城。建文帝见大势已去,这才让人把徐增寿押来,责备他违背君臣大义,卖主求荣。徐增寿无言以对,便被建文帝亲手斩杀。

王入,抚尸哭。即位,追封武阳侯,谥忠湣。寻进封定国公,禄二千五百石。以其子景昌嗣。(明史·徐增寿传)

随后朱棣带兵入宫,发现徐增寿的遗体,便抱着其痛哭起来,将其厚葬。然后朱棣即位称帝,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号“忠湣”。后来朱棣又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让其子徐景昌嗣爵。自此徐家成为明朝开国功臣中唯一有两个公爵的家族,可以说是极为显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52660.html
上一篇假若希特勒不打英法,先对付苏联,那他有没可能得到英法美的支持呢?
下一篇具有青帮、洪帮双重身份的大佬向启华(扬州江都仙女镇)

为您推荐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