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东汉末年,给曹操种地是一种什么体验?|循迹晓讲

东汉末年,给曹操种地是一种什么体验?|循迹晓讲

循迹·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撰稿: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约10分钟

看过《三国演义》或者玩过《三国志》系列游戏的朋友可能对一个词不会太陌生——屯田。

在演义中,曹操凭借屯田战胜北方群雄,诸葛亮和姜维利用屯田解决粮食问题。在游戏中,“屯田”虽然看似普通,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内政特技,其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大量节约己方势力下的粮草,据点中的兵力再多,据点里的粮草消耗依然是为0。

◇ 三国相关的游戏截图

受这些文化的影响,在普通人的印象里,貌似只要用屯田这个办法既能解决粮草不足的问题,也能解决粮食问题,可谓耕战一体两不误。那么,真实历史上这个制度具体咋回事,真能解决粮食问题吗?

◇ 什么是屯田?

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类。军队自耕自种解决粮草问题叫军屯,这种制度西汉就有。《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姜维屯田跟这个差不多。

◇ 《三国演义》连环画封面中姜维屯田的情景

民屯有点不一样。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很多田地无人耕种。曹操谋士枣祗受黄巾军的启发(黄巾军本身就是流民,耕战一体)。打败青州黄巾后,缴获大量农具。枣祗建议,招募流民,让他们种地。只不过流民只种田,不打仗,这种屯田叫民屯。

曹操先把许昌附近的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将招募到的大批流民编制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耕牛和农具,开垦耕种,专设屯田官监督,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使用官牛者,官六成民四成;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

如此一来,官民各取所需。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解决了军队粮草问题。曹操于是下令推广屯田制,在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

自此,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 屯田产生的问题

曹操对屯田带来的好处没事“偷着乐”,但对曹操统治下的老百姓来说确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悲剧。

首先,屯田客不仅要按规定上缴高比例的收成,而且还要服傜役,官府可以随意征发屯田客兴修各种工程。比如,夏侯惇于建安初年“断太寿水(睢水支流)作陂”种稻;郑浑引汴、睢二水作郑陂;贾逵造新陂、小弋阳陂;刘馥在淮南兴治芍陂、茹陂等。

东汉末年战乱如此频繁,却能在短期兴修这么大的水利工程,靠的就是屯田客的义务劳动,当然这些史书不会记载。

◇ 《三国志》游戏中农民大丰收,在真实历史中,屯民要把收成里一大半粮食上缴,留下的粮食仅仅能保证不饿死

其次,曹操对屯田客的人身自由有严格的限制。一旦成了屯田民,就不能自主迁徙,很多人一开始为了活命做了屯田客,但不久之后就后悔了,逃亡事件时有发生,而官府严厉镇压,曹操建立了一套以人质胁迫为核心要义的“士家制度”——屯田兵被称作“士”,其子孙被称作“士息”、其妻称作“士妻”,其家就称作“士家”。

只要做了“士”,就世世代代不能再做自由民,子子孙孙都是曹魏政权的兵奴和农奴,而且,“士的妻子儿女,会被朝廷当做人质,集体控制在他处从事劳作生产。曹操制定了严厉的《士亡法》。若有屯田民逃亡,朝廷会杀死他们的妻子儿女,严重者可以灭族。

魏晋之交的赵至,就是曹魏政权下的一个“士息”,也就是屯田兵的儿子。赵至不甘心做奴隶,想要逃跑,又怕家人遭到朝廷的报复,于是在15岁的时候开始装疯,经常假装走出三五里,还拿火烧自己的身体,一年后,觉得基层监管者真的已经相信自己疯了,他才正式出逃,最后在遥远的辽西,用假身份洗掉了出身,成为可以出仕的自由民。

当赵至成为“郡计吏”,得以前往洛阳,见到父亲时,他的母亲已经去世。父亲希望儿子有个好的前程,对赵至隐瞒了消息,还告诫他不要再回家。及至司马炎灭曹魏,太康年间,赵至再度以“良吏”的身份前往洛阳,才知晓母亲已逝。获知消息后万念俱灰:“号愤恸哭,呕血而卒,时年三十七。”像赵至这样的人伦悲剧,在屯田制度下是数不胜数。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携民渡江的情景,大家见识过曹操治下的百姓生活究竟是一幅什么鬼样子,两权相害取其轻,宁可抛家舍业,也要跟着皇叔一起跑路

这样的事儿不是孤立的,可以想象在曹魏屯田的人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地狱,所以才有曹操南征,刘备携民渡江。到了公元219年,南阳地区官吏和百姓不堪徭役之苦,于是宛城守将侯音聚集屯田客数千人,联合刘备的荆州守将关羽反叛曹魏。于是关羽北伐,水淹七军,曹魏内部甚至有人说要迁都避其锋芒。后来靠着曹仁等人拼死抵抗才扭转局势,侯音也被斩首。

再往后,随着北方的安定,民屯的弊端越来越显著,民众越来越不满,所以曹魏对此实际上就已经是荒废状态,只是为了“尊重太祖旧命”挂个空名,到了曹魏末年,这项制度对统治者来说已经无利可图,于是司马炎于魏咸熙元年宣布:“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实际上就是下令废止屯田制。

◇ 后世的屯田

到了南北朝时期,即使某方势力搞屯田也是先搞军屯。例如北魏的范绍,“发河北数州田兵二万五千人,通缘淮戍兵合五万余人,广开屯田。绍勤于劝课,频岁大获。”,这其实就是军屯。宣武帝命范绍为西道六州营田大使,实即“屯田大使”,因此屯田也称营田,这个制度一直被隋唐沿用。

但到后来,“营田务”当中的军屯慢慢变成了民屯。这是因唐朝中晚期,各个军阀拥兵自重,各家自己的士兵必须得常备不懈,不然就得被灭掉,与此同时,连年战乱造就了大片荒地,这些荒地的开垦只能是招募流民屯田。

◇ 中国北方大量农村的村名中含有“营”“屯”“务”,这些村名往往带有历史的烙印,比如上图中的马务村,该村形成年代大概可追溯到公元1045年以前,由于当地沣河丰沛的水量调节,村庄一带一直水草丰茂,非常适合古代时期战备所需,用以养马屯田。在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朝廷成立陕西营田所,开始抽集壮丁在区域内开辟荒地,养马屯田,同时生产粮食供给前方战事。

《资治通鉴》记载,“唐末,中原宿兵,所在皆置营田以耕旷土。其后又募高赀户使输课佃之“。这就完成了从军屯到民屯的转变。

唐末五代的时候,中央朝廷和节度使都十分看重“营田务”,因为这是他们的最主要经济来源,当时战乱频仍,各个小政权拼命压榨,营田务所属的农民负担极重,不得自由。而营田务官民的粮食分配比例越来越失调,甚至达到八二开

这还不算,官府巧立名目給这些被捆绑的农民收税,比如朱温搞得“牛租”,他当政那会儿,将缴获的上万头耕牛给百姓使用,然后向百姓收牛租,一收几十年,牛都死了还照收不误。更过分的事,后梁完蛋了,后代的后唐,后晋,后汉,把牛租持续收下去,直到后周郭威才给废了。

再往后,民屯的伤害性太大,就不太提倡,倒是军屯,后世的朱元璋又重拾起来,搞卫所军户,本质上就是军屯,具体来说,一部分官兵负责耕种,另一部分官兵负责战备。这些人还是军户,不能随便转别的职业,朱元璋对这个制度非常满意,认为自己“养兵百万而不废民间一粟。”

◇ 朱元璋做这种制度设计,其根源无非是想把朝廷应付的责任转嫁给基层士兵,秉承着“既要,又要,还要”的底层逻辑,大明的卫所士兵生活每况愈下,基本的生活无法保障,战斗力如何,可想而知

但这套制度没过多久就运行不下去了,随着吏治腐败加剧,大量的屯田开始被兼并,军户们的生活急转直下,开始沦为各地将领和豪强们的佃户,而真正的军户产出粮食数量急转直下。

宣德朝的名臣王骥给朝廷的奏折中阐述了贵州省屯田的实际情况:“贵州二十卫所,屯田、池塘共957600余亩,所收子粒本足给官军。而屯田之法久废,徒具虚名。良田为官豪所占,子粒所收,百不及一。贫穷军士无寸地可耕,妻子冻馁,人不聊生。”这个时候,明朝的军屯制度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 结论

综上,屯田跟很多所谓的“下大棋”一样,表面上看都是好事,但富足的都是官家,至于老百姓,尤其是农民,那都是拿自己的一辈子,甚至人命去填的。所谓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说的都是实话。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4037.html
上一篇民间故事:煤山恨
下一篇二战期间“东京玫瑰”户粟郁子,用半生与清白做斗争!

为您推荐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欲晋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算是位极人臣的待遇)。颍川派代表人物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段话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意思是让曹操爱惜羽毛,不能称王
曹操杀华佗:古代最严重的一次医患纠纷

曹操杀华佗:古代最严重的一次医患纠纷

人心隔肚皮,古代没X光,肚皮里的零件坏没坏,只能“望闻问切”,估摸着蒙,医疗事故更多。有的成了故事,更多的连故事都没留下来。因此,神医总是能得到人们的推崇。但神医照样会遭到医患关系,就比如华佗,甚至因为和曹丞相的互动中出现了问题,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01你敢说曹老板是弱势吗?古代的医患关系揭示了,庸
配享曹操庙庭的武将中,谁的战功最低?如果许褚上,谁下来?

配享曹操庙庭的武将中,谁的战功最低?如果许褚上,谁下来?

配享曹操庙庭,一共有二十六人,先后分六批进入,第一批分别是夏侯惇、曹仁和程昱;第二批最多,分别有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二十人;第三批一人,荀攸;第四批一人,司马懿;第五批一人,郭嘉。在这二十六人中,文臣有九位,分别是程昱、桓阶、陈群、钟繇、华歆和王朗。文臣里面,为曹魏立下重大功勋的荀彧和崔琰两人没有配
三国志11郭嘉战赤壁:曹魏大获全胜,孙权领土腰斩,刘备因祸得福

三国志11郭嘉战赤壁:曹魏大获全胜,孙权领土腰斩,刘备因祸得福

相信绝大多数的三国游戏迷和历史粉们都听过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字面意思已经相当明显,就是曹操麾下的第一前线军师郭嘉要比刘备麾下的首席智囊诸葛亮要强。要不是因为郭嘉死得早,卧龙可不敢出山,怕斗不过对方砸了自己的招牌。要是让郭嘉活到赤壁之战,曹操与孙刘之间的对战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本期的脑洞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