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李现森丨也说“木门庙”(散文)

李现森丨也说“木门庙”(散文)

也说“木门庙”

文/李现森

沿洛栾快速通道驶出嵩县县城,一路向西,在窑北坡社区崖口村一处叫蛤蟆崖的顶上,有一座被神话了的“庙”。

说是庙,其实也就是几间新盖的砖瓦房子,有几座泥坯像而已。不过,过去这里曾有一座流光溢彩、雕梁画栋的庙宇,被民间称为“木门庙”,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拆庙建校才成了废墟。

或许每一个说法总会相伴一段美丽的传说吧,对于“庙”的由来,众说纷纭,木门庙也不例外。

一说,是“李密庙”,又称“没门庙”。

对这个说法,民间是比较认同的,众人皆称“庙宇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是瓦岗寨将领徐世绩等奉旨为义军首领李密修建的神庙。”据《唐书》记载:李密率瓦岗军在偃师与郑王王世充决战,李密兵败投唐,后遭李渊猜忌,李密欲反唐,王伯当苦劝不从,只得跟随李密叛唐。二人率旧部袭取桃林县后,向熊耳山东逃,欲投部将张善相。唐军遣盛彦师率数千骑追击。李密行至陆浑县(田湖古城村)南七十里处的三涂峡谷中,也就是我家乡窑北坡崖口村这里,遭遇伏兵拦腰截杀,李密中箭于崖口西侧“箭口河”,王伯当奋力护救,同死难于三涂“扎死沟”。

李密被平后,李渊担心瓦岗弟兄怨恨生变,为笼络军心,遂勅命于三涂山蛤蟆崖顶修建李密庙,并立碑纪念。

但为何不叫李密庙,而是没门庙呢?据说,在修建庙宇时,木工的祖师鲁班爷显圣了,他把工匠们用剩下的边角料拢在一起,做了一个图案精美的木门,安上正合适。后来有盗贼见门的图案形象逼真,就将门偷走了。再后来,别人再做的门怎么也安不上去,就干脆不要门了。时间一长,这座庙也被称为没门庙,在民间流传至今。

二说,是水门庙。据说是后人们纪念大禹治水有功修建的。因古时的三涂山崖口,又称“水门”,与龙门、陆浑合称伊河三阙。《左传》《史记》《水经注》等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对此多有记载。那水门山上的庙,自然应为“水门庙”。

可为啥又是“木门庙”呢?

因为“水”字上的一撇,如果写得稍直,便极易认作“木”字。这可能是古人在记碑或记书时,这般记错或认错,从此以讹传讹,“水门庙”就稀里糊涂地变成了“木门庙”。再加上后来的宋神宗点名封“木门庙”为“义应侯庙”,后人就是想把“木门”恢复成水门,也觉着没意思了。

对于这个说法,当地一位魏姓老人的家里,有两方清代碑和一方北宋熙宁年间残碑拓片上都有记载。清代碑文上,记载了木门庙在梁太祖年间是祈雨的庙,到了北宋熙宁年间,宋神宗封“庙”为“义应侯庙”,后又改为熙宁侯。如今,山上还有北宋熙宁年间的圣旨碑,多处隐显“敕命”“特封”字样。

从上述来看,鲁班显圣的故事可能是后人杜撰的美丽传说。说是“李密庙”吧,也值得商榷。李密背叛主子被唐将所斩杀,试想在那个封建统治阶级社会里,谁敢明目张胆为叛将树碑立传呢?加之,李密出尔反尔又怎能称得上“义”?不论是梁太祖,还是宋神宗又怎会给一个前朝的叛将封为“义应侯”,更何况还是深忌武将的北宋呢?

综上分析,木门庙应该是始建于后梁或宋代仁宗皇帝时“祈雨”的水门庙,到了宋熙宁年间,由神宗皇帝封为“义应侯庙”,被误传为“木门庙”。这仅是个人推测,不足为凭。

至于庙里供奉的是哪路神仙?古人没说,今人也说不清。

不过,在现代学者顾颉刚、钱穆、闻一多等人眼里,木门庙立神,大禹夫妇亦当为其神矣!理由很简单,嵩县“三涂山”即大禹时期之“涂山”。围绕涂山,则又有诸多大禹在涂山娶妻、大会诸侯的典籍记载。

现有的数间庙宇,是前些年县里打造“5A全局旅游县”时,在原址上新建的。在当地老年人们的记忆里,老庙过去有房屋二十余间。庙宇雕梁画栋,亭台楼阁,苍松翠柏,古朴而不失典雅。日军侵入嵩县后还在庙里设立据点,到1945年8月14日,日军在投降的前一天,还盘踞在木门庙。1947年嵩县解放后,拆庙建学校,遂成废墟。从此“木门庙”不复存在,只有地名而不见其庙堂,关于它的史记就暂告一个段落。

青山未老,伊水流淌,庙里重新响起诵经声。虽说还没形成游人如织的朝圣地,但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方圆十里八村的不少群众络绎不绝前来祭拜。只不过多少帝王将相来了又去,如今只留下数通古碑,无声地讲述着昔日的荣光。

【作者简介】李现森(男),河南嵩县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曾在部队服役26年,现为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从火热军营投身地方经济大潮,笔耕不止,编辑出版新闻作品集《雪落有声》《人大服务人民的洛阳实践》、长篇报告文学《前进,向前进》、散文集《我的乡村,我的根》等,其中有14篇新闻作品获河南人大新闻奖,第28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得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40226.html
上一篇2007年,一台湾商人参观沈阳大帅府,对售票员说:我就不买票了吧
下一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篡位,16年后为何他的儿子也起兵谋反?

为您推荐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在“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之后,宋朝便就此失去了京师汴梁。实际上,从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期间,京师汴梁曾先后两次重归南宋。那么,南宋是如何两次收复汴梁,又是如何丢失的呢?金军北上撤出中原后,汴梁落入伪楚政权手中“靖康之变”中,金军虽然攻破了宋朝都城
当“祖宗之法”遭遇“得君行道”:北宋的政事和史事

当“祖宗之法”遭遇“得君行道”:北宋的政事和史事

袁春希/访并文北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北宋历史中的政争与权力的交叉,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还有来自理想世界与道德观念的交锋。北宋在政治与军事上的积贫积弱,作为一种背景,也凸显了这种交锋的激烈。然而这种交锋势必借助于最高权力的选择。这使得当时的士大夫有了“得君行道”与“以天下为己任”的幻想,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