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张学良为何要处决他?胡适曾说:此人不死东北不失

张学良为何要处决他?胡适曾说:此人不死东北不失

杨宇霆,本名玉亭(1885—1929),字凌阁(又被称为邻葛),辽宁法库人,是奉军的关键核心人物。

常荫槐(1876-1929),字瀚勃,吉林梨树人。曾任黑龙江的一省之长。是杨宇霆的得力干将。

近代史上,中国最耻辱的时刻是"九一八"事变,有民谣说:高粱叶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弹药库,后占北大营,中国部队十多万,毕恭毕敬让出沈阳城。在不到半年里,东北三省都失陷在日本的铁蹄下,张作霖处心积虑给儿子张学良打下的江山没两年就被他丢得干净。

在九一八事变那天,日本关东军最先爆破了南满铁路,随后向沈阳城的每个交通要塞发起攻击,而那时候东北军的主力部队大多数是追随张学良去关内攻打石友三。当获知日本部队已经开始进攻领地时,张学良还在北平市听评书,他一声令下:不准对抗。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收到命令,马上将命令传达给军队,并讲出难得的不知羞耻的话:"不准对抗,不许动,把手里的家伙放到仓库里,挺着死。"

事变的爆发本就突然,又收了武器,任东北士兵再多再好也只能任人宰割。后来有一些日本军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也特别感到奇怪,为何东北军不抵抗?而这个被任命为参谋长的荣臻,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还被任命为伪河北省政府主席,站在了全国人民对立面,他罪行可以说是坐实了。在日本军队占领沈阳后,马上大举北进,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东北三省迅速失守,三千万父老,千里江山一瞬间沦落铁蹄之下。这样悲剧的结局使张学良的人生道路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不抵抗将军的帽子也可以说是摘不下来了。那时候的中国人不光破口大骂张学良守土有责但不抵抗外,还有一句话提到一个已离世的人物。

在1934年的随笔中,胡适写到:"杨宇霆若没死,东北必不会随随便便丢掉。"杨宇霆有多重要?让整个中国都为他伤心?为何张学良又要杀了他?

作为一个东北土生土长的人,杨宇霆从小聪明,于辛亥革命前一年从日本东京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与当时著名的小扇子谋士徐树铮无所不谈,徐树铮自视甚高,但对这个同学却十分欣赏。返回故乡后,杨宇霆曾任东三省军训练室副官,辛亥革命后被徐树铮推荐为张作霖的幕僚。1916年,袁世凯篡位失败,东北大地上的政治变动则是张作霖想驱赶袁世凯派来的段芝贵。经过杨宇霆出谋划策,联合冯德麟赶走了段芝贵,张作霖才如愿以偿成为了奉天省的督军。在这之后张作霖更为仰仗杨宇霆,破格提拔他为奉天督军公署的参谋处长、参谋长。

杨宇霆还为奉系干了一件重要的事情。1917年,直、皖两系在北京勾心斗角,杨宇霆趁机联合徐树铮,到秦皇岛市直接抢走冯国璋贷款买回来的很多武器装备,这就是民国历史上广为人知的"秦皇岛截械"事件。冯国璋从国外借款买回来这批武器装备非常精良,正打算装备给将要建立的四个甲种师,结果被马匪手下人拦截,因此火冒三丈。而张作霖则是实力大涨,直接一下武装了七个旅,奉系一跃成为了北洋军阀俱乐部队里的第三大力量。所有的这些几乎都是杨宇霆的功劳。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因奉军缺乏训练,将领指挥措施不力,最后导致伤亡惨重,撤到关外。眼看奉军已到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张作霖此时起用了杨宇霆,建立了东三省陆军整理处,杨宇霆出任整理处的实际总负责人,在杨宇霆的悉心整顿下,奉军解散了很多原绿林出身的军官,提拔了很多新式优秀人才,采取国外方式训练士兵,短短的两年的时间,战斗力不断提升。新派系很多将领已经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如韩林春、姜登选、李景林、郭松龄等,再加上张宗昌等,曾被称作奉军五虎将。但是不是名不虚传,去战场一打即知。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系一举攻克山海关和石门关,加上冯玉祥反戈,吴佩孚惨败逃往武汉,张作霖率军进关,攻取中国江山半壁。在这次战争中,从东北三省到上海以及江苏省都成了奉系的后花园,与此同时同样是张作霖对杨宇霆宠幸的巅峰阶段。

往往人生的顶点便是消沉的开始,杨宇霆升任江苏省督军后却一就任就被赶出了江苏省的地盘。在这之后,郭松龄的叛变行为也让整个奉军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除战场外,杨宇霆的管理和外交工作能力同样出色。到东北后,杨宇霆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出任东三省兵工厂的厂长。刚到东北时,兵工厂还仅仅是个小型加工厂,远不如巩县、太原市的兵工厂,但在杨宇霆的全力整治下,就已经超过了巩县。

之后,东三省陆军兵工厂一度成为了国内生产量较大、类别最齐备的兵工厂,不仅是中国的技术人员,国外的技术工程师也有很多。一九二八年的时候,已经有两万人,8000台设备。该兵工厂之后成为了中国国内年生产量最大的兵工厂,年总产量已经超过六万支,大口径火炮150门。

"九一八"之后仅落在日本军队手上的枪约有五十万支,可以想象这座兵工厂的产能如何的强劲,这个加工厂由小到大几乎都是杨宇霆一手经办的。

更难得的是,杨宇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对日本的内幕、政治、军事有较多的了解,因而在对日外交上是一把好手。清朝晚期以来,东北的局势与地位较为特殊,夹在日本与俄国两国之间。

两国都对东北虎视眈眈,怎样在两国之间保持力量的均衡,维持国家的完整与独立,是考验东北政界的问题。针对这一难题,张作霖的做法是,讨好日本,不断地赊帐,承诺给日本经济利益,获得日本经济和政治支持,回过头再翻脸不认人。每一次日本使领馆或外交使节逼得张作霖急眼的时候,几乎都是推说要去找杨宇霆,而杨宇霆则会再一次分别对待,慢慢地来,长久以往,日本方面也没从张作霖和杨宇霆的手上捞过什么便宜。

著名的民国时期大专家学者蒋廷黻到东北调查研究,就认识了杨宇霆,他对日本的政策描述也被记录下来:杨宇霆认为,东北的政策是防止和日本展开矛盾冲突,他的目的是要比日本发展得更迅速,日本再向前走一步,他们就向前迈两步。关内移民东北的人口数量每一年大概有一百万,时间对中国是极为有利的的。

"我们中国人一天天地多起来,日本不会抵制我们在东北进行文化教育、建立中国学校。日本也不会抵制我们发展农牧业,日本会乐于我们发展农牧业。中国和日本利益在很多方面是紧密联系的,关内的同胞们没有能力给予我们军事援助,也不用敦促我们公开与日本发生冲突。"

这些带有真实材料的过往,足够证明杨宇霆在对日外交中可以说是保持清醒而有智慧的。因此,面对那样一个贤臣、一个重臣,张学良为何又要杀了他自毁长城呢?

在经历皇姑屯事件后,杨宇霆立即摆明态度,坚决拥护张学良为东北三省最高的长官。对于杨宇霆摆明立场,但张学良并不领情,他对杨宇霆的不满,以及恨意,在郭松龄叛乱被杀后就已经植根。张学良在陆军讲武堂学习的时候,老师是郭松龄,他还是张学良的心腹大将,两人感情深厚。在第二次直奉军阀战争后,奉系大获全胜,战后张作霖论功行赏,赐杨宇霆江苏省督军的官职,却未给予郭松龄提升,郭松龄甚是气愤,认为是杨宇霆从中作梗,因此公然举旗指名要杀杨宇霆。之后郭松龄兵败,直到惨死,杨宇霆成为了张学良眼里的最大责任人,那就此埋下憎恨的种子。但张学良最终刚继位,又多倚重杨宇霆帮助,因此对杨宇霆还是很毕恭毕敬的,张学良曾想与杨宇霆换帖结拜,杨宇霆却以辈分不合为由,拒绝了张学良的好心。

张学良对杨宇霆深恶痛绝就此而起,后来杨宇霆生母去世,张学良以东北三省警备总司令之尊亲自出马却遭杨宇霆疏远,张学良便已经有了巨大的猜疑心。直到杨宇霆当初奔向大帅府拎起还在床上的张学良处理公务,张学良就这样将他恨之入骨,下决心要尽早除掉杨宇霆。

除此之外,也有两个主要原因也直接的造成了杨宇霆丧钟的敲响。在张学良成为了东三省实际领导人后,第一个问题是,在日本的庇佑下,东北是不是持续保持半独立的情况,还是与南京国民党合二为一,改旗易帜,统一中国?

日本方面闹得很欢腾,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就是不愿中国统一。弑父仇敌,血海深仇,张学良是绝不会和日本进行合作的。与张学良对比,杨宇霆则要务实得多,可以与南京国民党统一,但中央政府务必给我们巨大的利益和自身主权,针对日本而言也是这般,假如要想东北不倒向南京,就不得不拿出大量的利益,最终把两方都吃光再当改旗易帜的名将岳飞。急事要缓行,争取最大好处,这就是杨宇霆的总方针。但张学良毫无疑问是心急了,他难以忍受日本方面对他的威胁利诱,所以登台后没多久便正式宣布改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我国东北三省易帜,就这样完成了形式上的南北方统一,而杨宇霆却没有给面子,在中央政府代表与东北代表合影照片时夹着皮包离开了,谁的面子也不给。据一部分历史学家研究还发现,日本方面对杨宇霆极其忌讳,要求竭尽所能:不让杨宇霆掌握东北政权。而日本方面则认为:年轻的张学良相对于排日思想意识较强的张作相、杨宇霆等而言,更加容易掌控。他们身后的日本毒计已被揭示,在张和杨的相互关系中,日本肯定是推波助澜,换句话说是利用了离间毒计。

对那些事情,杨宇霆一概不知,而在决定杀死杨、常之时,张学良的思想斗争非常激烈。张学良最终和妻子于凤至决定了用银圆卜卦,以便作出选择。张学良对凤至说:"古代人说,卜以决疑。今天我们拿一块硬币往空中连掷三次,落在地面上时,假如三次掷币,袁大头都是朝上,我们就把他俩杀了,不然便不杀了。"说罢,张学良连跑三次,着地时,全是袁大头在上面。于凤至说:"这是不能信的,由于银元袁头那一面轻,落下来当然就朝上。"张学良说:"你觉得那样不能信,我就重抛,假如有字的那面三次朝上,我们就可以作出最终的决定了。"所以,张学良再一次抛出三次,结果全是有字的那一面朝上,便说:"我们可以下决心了!"

1929年1月10日夜间,杨宇霆、常荫槐照常到大帅府老虎厅开会。刚就座,警察署署长高纪毅和副官谭海领着六名警卫而来,突然间破门而入,六支枪同时对准杨、常。高纪毅随后正式宣布:"奉长官指令,因抵制易帜,阻碍国家统一,要将你们二人马上处决,立即执行。"杨、常愕然,接着瞠目结舌,还没来得及说话,杨常便分别被两个护卫按倒,一个护卫从头顶部上方射击,杨、常立即身亡。

老帅最信赖的东北大臣、参谋长、黑龙江一省之长,忽然毫无征兆被张学良私刑直接杀掉。这一事件直接的成为了重磅消息,在全国各地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和惊愕。而日本方面则是惊喜万分,最终是少了一个难以应付的敌人。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张学良后来基本上控制了东北政局,再也不会有人敢当众跟他比大小,不论是杨宇霆所代表的新派系还是张作相所代表的老派系。享有盛誉的文胆陈布雷在听到杨宇霆离世后说:"以智计闻名于世,故旧人尤忌","才识见识,皆非平庸之辈,原为国家干城之材,但终为军阀制度之殉"。那样的话就算是给杨宇霆盖棺定论了。有的报刊点评也很独特,"此后东北少了一位对日外交关系方面精明能干的高手"。张学良计杀杨宇霆,是多少有一些自毁长城的味道,危险已经日渐逼近!

有意思的是,一片哗然的杨宇霆被害事件,多方居然对于此事装聋作哑,好像啥事也没发生过,这很耐人寻味。对于日本,日本朝野认为张作霖的政策大多数是出自杨宇霆之手,因此杨宇霆和张作霖一样,全是无情无义的人,除掉杨宇霆,有益于将来在东北图谋日本的利益。可以说张学良之所以杀杨宇霆,有一多半倒是中了日本方面借刀杀人的计谋,日本方面自然不会有任何表示。在苏联方面,杨、常二人处处与其对着干,不仅积极地在黑龙江流域部署兵力,还迫不及待地策划创建东北铁路线督察局,怂恿少帅张学良再次抢回中东地区的路权,二人都被自己的长官处死,真的是给苏联人出了一口气。对于国民党而言,杨宇霆抵制东北易帜,实是阻拦东北在蒋介石控制下统一的关键因素。杨宇霆那时候反对蒋介石最为坚决,认为蒋是个反复无常的人,毫无信誉可言,东北几十万部队托庇于这种人其后果不堪设想,蒋介石得知后相当恼火,所以也不保他。

对那时候东北军而言,杀了杨宇霆确实是一大损失。那时候东北军早已优秀人才消耗殆尽,如孙烈臣、郭松龄、姜登选、韩麟春、吴俊升等人相继离世,李景林、张宗昌等也早已四散而逃,如同三国时期刘备时代的关云长、赵云、赵子龙等将星闪烁,而到刘阿斗时,只剩诸葛亮苦熬险境。张学良执掌东北时,除了较为沉稳能守业的张作相外,有智谋能担当重要事情的人,实际上就只剩杨宇霆了。张学良杀杨宇霆,其后果也已凸显。三年后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之时,张学良不抵抗而退出东北,以致偌大的东北军队竟无一人对此决定表示坚决反对,假如杨宇霆仍在,一定会竭尽所能,最少不会让日本关东军那样易如反掌地攻占东三省,那样东北形势就很可能发生变化,东北军的结局也就不会那么惨烈。从杨宇霆离世的这一年,到"九一八"事变还有三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2093.html
上一篇七七事变85周年,这些照片,这些历史我们不能忘却!
下一篇乌克兰在二战中的贡献和牺牲到底有多大?不比俄罗斯差多少

为您推荐

带你走进东北花样豆角世界

带你走进东北花样豆角世界

东北的土地上的蔬菜都特别好吃,特别是黑龙江,不踏上这片土地,不来这亲自品尝,是无法感觉到的,夏天来东北黑龙江一定要吃当地的豆角,豆角品种非常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