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筚路蓝缕楚庄王

筚路蓝缕楚庄王

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将楚庄王列为第一人,无疑是对慧眼识英雄的楚庄王的一大褒赞。历史是明白的,账可这么算: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即位之后遵从父王的政治遗嘱,将国都迁到了郢(今荆州区纪南城),历经了成王、穆王等国君,王位于公元前613年传到穆王之子、不满20岁的熊侣(又作吕、旅)手上。他就是楚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君王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之初,是个贪恋酒色,不理朝政,通宵达旦只知饮酒作乐之人。很长时间过去了,他都我行我素来,还不许群臣进言功谏,并规定谁在一旁说三道四,杀无赦。王妃樊姬屡次苦口婆心地劝阻,故意从此不施粉黛,不着艳装,终日蓬头垢面的,楚庄王察觉后,似乎也并不在意。一天,大夫伍举觐见庄王 .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说了个谜语,有点意思,不知大王想不想听?”楚庄王道,那你说看。伍举的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不知缘何故,令人费猜详。”楚庄王听了,沉吟片刻,接着像是漫不经心地说:“这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伍举作了个揖,一言不发便躬身退出。

过了几月,大夫苏从见楚庄王依然故我,忍受不住,又来见庄王。他一进宫门,号啕大哭。楚庄王探问其故,苏从伤心地说:“大王,我想劝告您,您肯定会杀我:但若是我不吱声,您像这样整天宴饮游猎.楚国灭亡了我也是个死。不如求您今天就把我杀了.我还可得到忠臣的美名,也不至于眼见亡国之痛!”楚庄王站起身来,激动地说:“大丈夫立身处世,定当干一番事业出来。”于是马上便传令解散乐队,遣散舞女,决心要亲理朝政,励精图治。

原来,就在楚庄王即位之时,楚国的权柄尽被若敖氏家族所掌控。若敖氏也是楚国芈姓家族的儿孙,因其祖先为早期的国君熊仪,故后世人便采用他的谥号“若敖"为族称,而其内部又分斗氏和成氏两个支系。在楚庄王刚刚上台时,国家的权力尽被长期担任军政要职的斗、成二氏家族子弟所把持.楚庄王此前有意放浪形骸,实际上是示弱于人,暗地里却在密查若敖氏家族的底细,同时在朝臣中分辨忠、奸,以便聚集起忠于王室的力量。

庄王九年(公元前609年)楚庄王亲自带兵发动了与若敖氏家族的决战,叛军中的主将、前令尹斗越椒英勇善战,带领手下的亲兵向王军发起猛攻。在这危急时刻,楚庄王亲自擂鼓助威,他手下的爱将养由基一箭射杀斗越椒.若敖氏叛军失去领袖,瞬间树倒猢狲散,狼狈逃窜。楚庄王率军乘胜追击,一举夺回权柄。从此,若敖氏家族的地位在国内迅速下降,楚庄王牢牢控制住了楚国政坛。

国内矛盾平息后.楚庄王集中全国的精兵猛将,北上争霸。手腕强硬的楚庄王任用孙叔敖为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向中原霸主晋国发起挑战。

此前,晋国独霸中原最为富庶的中心地域,国力强盛,兵多将广。公元前632年4月,楚庄王的祖父楚成王曾统率楚、郑、陈等多国联军,与晋文公率领的军队在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县)-带展开一场大会战。因楚国令尹子玉骄傲轻敌,落入晋军的圈套,令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

公元前606年.晋成公初即位,便率军攻打与楚交好的郑国,并迫使郑与晋订立了盟约。这时,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攻打陆浑之戎(散居于黄河之南陆浑带的戎人部族),获胜后正陈兵周疆,问鼎中原。一旦得知晋、郑盟约,楚庄王非常气恼,只因当时无机可乘,故只有暂时退兵。

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趁楚国国势日益炽盛之威,以令尹孙叔敖将中军,子重将左军,子反将右军,整军出发,北伐中原。这是楚国这些年来所发动的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攻势最猛的一次进军。面对如此大好时机,楚军当下就将郑国团团围住,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激战,终于占领郑国。郑襄公袒胸露臂向楚军请罪以求和,楚庄王同意楚、郑结盟。

晋国闻讯,火速派正卿(即中军元帅)荀林父率三军赶来救助郑国。楚、晋两军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相遇,楚庄王志在必得:他探悉晋军的将领先轸、赵括和赵同等与主帅苟林父颇有嫌隙,故意先派使者向晋军求和,以麻痹对手;当约定了会盟日期后,又让手下的军将驾单车向晋军挑战,以试探晋军的虚实。晋军主帅荀林父被这些假象所迷惑,一下子又控制不了部下的众多将领,结果两军在摩擦中发生武装冲突,楚令尹孙叔敖担心楚庄王在混战中会有闪失,及时命令全军紧急出动。一时间,楚军布成三个方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晋军猛压过来,背靠黄河连营结寨的晋军主力根本来不及有所反应,全军未能接战,便被楚军冲得个稀里哗啦,竟在瞬息之间一触即溃。溃散的晋军,争舟渡河,喧嚣之声,彻夜不绝...楚军大获全胜,缴获的晋军辎重堆积如山。

楚庄王在衡雍(今河南省原阳县西)祭祀黄河的河神,并修筑宗庙以祭祀楚国的先君楚成王--楚国终于以一战而洗雪前代“城濮之战”的耻辱!

在向先君庙告捷时,楚军大将潘党向楚庄王提议说:请大王下令,命将士们收集起晋军阵亡人员的遗体,修筑起一座“京观”,以“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所谓京观,就是在古代战争中,获胜的方为炫耀武功,特地聚复敌军尸骸,就地境理后封土成冢而筑成的一座高阜,以示威震之意。楚庄王不同意潘党的建议,他说:“夫文,止戈为武。”随后,他给周围的将领们讲述了前代贤王“绥万邦,屡丰年”的种种勋业,最后告诚大家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说毕,便率军凯旋。

楚庄王的这席话说得很长,在惜墨如金的《左传)中.称得上是长篇大论。概括地说,就是充分地表达了他的战争观。其意为:从文字的构造上讲,武字是用"止”和“戈”两个字拼合起来的。我们举行北伐作战,说到底就是要禁除残暴、消灭战争,进而保有疆域、巩固功业。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要让天下大众安定和谐,各个诸侯国平等相处.让丰富的物质财富都能为民所用。即或是要让子孙不要忘记祖先的丰功伟业,也应该重德行而摒弃暴力,要注意讲求顺从百姓的愿望。因此,单纯地凭借武功、张扬杀戮以威胁诸侯,既残暴而又愚蠢,那样做就会使得战争永无停止;当然,杀掉战争的首恶分子以惩戒罪恶之人,确实无可非议,但晋国的士兵又都是为了执行国君的命令而效忠疆场的,又怎么能以建造京观而炫耀武功?楚军将领听罢,一个个表示心悦诚服。

《左传》保存下来的楚庄王这段话,两千多年来对陶冶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发挥了无比巨大的威力。作为中国古时候的一代霸主,这话由一向被中原人士视作“蛮夷’的楚国君王说出来,充分反映出了炎黄子孙对战争的正确认识,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中国古代英杰对黎民百姓的关切与爱护,以及对英雄伟业的向往。

楚、晋两军的邲之战,是晋国霸业第一次衰败的起点:往日自以为不可一世的晋人遭到当头一棒,对诸侯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而楚作为南方偏居一隅的小国,便已成为神州大地不容小规的一个强国。当楚庄王在位时期,楚国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辅佐朝政。有他辅弼楚庄王施教导民,教化风习,开启民智,使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那一时期,楚国宽刑缓政,发展经济,国力增强,政绩赫然。

公元前591年秋,楚庄王与世长辞,一代英杰的丰功伟绩,长存于天壤之间。特别是那个古代战争观,对后世社会进程影响极大,楚地涌现出一大批军事家;时至今日同样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解决现代战争这就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9687.html
上一篇一个令人悲伤的二战奇迹,真实事件——《波斯语课》
下一篇若水:好人石如珷

为您推荐

养由基:能开千斤弓,鄢陵之战,射杀晋国大将吕锜

养由基:能开千斤弓,鄢陵之战,射杀晋国大将吕锜

养由基,楚国将领,双手能接四方箭,两臂能开千斤弓。鄢陵之战,养由基一箭射死晋国大将吕锜,掩护楚共王撤退,名震中原。养由基,嬴姓,养国人,从小就善于射箭。史书记载,养由基双臂可以拉开千斤弓,百步之外轻易射中柳叶,箭无虚发,名气很大。楚庄王时,令尹(丞相)斗越椒叛乱,率兵杀向王宫。楚庄王招募勇士:“谁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