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1927年陈赓“拐”走同村小伙伴,时隔28年后,两人竟同成开国大将

1927年陈赓“拐”走同村小伙伴,时隔28年后,两人竟同成开国大将

前言

在1614位开国将帅中,有两个人关系特殊,他们不仅是同乡,还是郎舅关系

谭政在陈家的日子

这事得追溯到1903年,陈赓出生在湖南湘乡柳树铺村,三年后的1906年,谭政出生在湖南湘乡楠香村,两个村距离不过10里地。

陈家和谭家算是十里八村比较出名的高门大户,陈赓的爷爷陈益怀自幼习武,参加湘军后很快出人头地,被朝廷封为武显将军。

后因痛恨清朝廷腐败无能,陈益怀毅然辞官回乡。回到湖南后,陈益怀盖了一间大宅,还买了240亩良田,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大户。

谭政的爷爷则是晚清秀才,对封建礼教有种刻进骨子里的遵从。正因为如此,谭政的父亲谭润区做了教书先生,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谭政能好好学习,考取功名。

因为世代交好,陈赓从小就认识了谭政。1912年,七星桥谭氏宗族创办私塾,陈赓和谭政成了同学。

考虑到陈家距离私塾较远,谭润区主动提出让陈赓到自家借住,陈赓的父亲陈道良欣然应允。

于是,两个相差3岁的小伙伴,每天同吃同住,一起上下学,几乎一天24小时待在一起。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毕业后,陈赓去了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可学习更好的谭政却被拎回了家。

原因很简单,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都在推行新教育制度,所以教学比较落后的私塾就被废除了。

可谭润区偏偏是个思想封建的“老古董”,他认为新教育都是“歪门邪道”,所以不许谭政去“东山”读书,而是到处打听哪里还有没被废除的私塾。

这一打听还真打听到点东西,柳树铺刚好有一家私塾还没有被废除,所以,谭润区就想把谭政送到这里读书。

这下,情况反过来了,谭政读书的地方离陈家更近,于是,谭润区就想着把谭政送到陈家借住。

对此,谭政有些不情愿。陈赓不在家,他就算去到陈家也没什么意思,他其实更想跟着陈赓去外面上学。

没想到的是,谭政去到陈家后,却阴差阳错地得到了份感情。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谭润区带着谭政去到陈家后,陈益怀马上出来迎接,跟着的还有他的孙女陈秋葵。

小姑娘乖乖地向谭润区问好,甜甜的声音听得谭润区心情舒畅:“秋葵这孩子真懂礼貌,一看就是有家教的好女孩。”

两家人互相寒暄着落了座,然后,谭润区把话题引到了“私塾”上。他抱怨了一通新教育,并提出想让谭政在此借住。

陈益怀对谭政印象不错,他当即拍板:“行,你把孩子送过来吧,庶康(陈赓原名)出门了,世铭(谭政原名)又来了,我又多了个孙子!”

就这样,10岁的谭政背着小包袱来了陈家生活

最开始,谭政非常拘谨,好在陈秋葵对他特别好,她主动告诉他:“世铭哥,在我家不用客气的,等大哥从东山学堂回来,就有人跟你玩了。”

时间长了,谭政爱上了陈家。相对于谭家来说,陈家没有那么多规矩礼数,长辈不对孩子有太多要求,甚至还能放下架子,跟孩子们打成一片。

在这样的环境中,谭政越来越开朗,而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的个子也越蹿越高。

看见发育的谭政只长个子不长肉,陈益怀坐不住了,他告诉谭政,男人不能这么瘦,更不能只顾读书,于是,他开始教谭政习武。

虽然练武很累,但谭政却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他对陈益怀的过去越来越好奇,经常追问他在湘军打仗的经历。

有一次,谭政问了一句:“陈爷爷,你当初为什么要从军队回来呢?”

陈益怀叹口气:“湘军打的都是农民起义军。我后悔啊,我不该为腐败的满清皇帝卖命,所以才辞官回乡。”

谭政懵懵懂懂,他还不懂国家政事,只是对陈益怀隐隐地生出了些崇拜。

后来,他便经常跟着陈益怀,陈益怀读报纸,他就在一旁附和,久而久之,谭政也有了自己的思想,生出了些与陈赓相似的抱负。

那时候,谭政最开心的是两件事:一是和陈秋葵出去玩,二是陈赓回来,因为陈赓每次回来,都会把外面的世界讲给谭政听。

谭政听得是一脸神往,可一想到固执死板的父亲,又像个皮球一样泄了气。他羡慕的对陈赓说:“庶康兄,我真的好想跟你一起学习,我也想去东山学堂,可我爹爹怎么都不让我去。”

陈赓安慰他:“不要着急,做你父亲的工作需要时机。不管你父亲怎么想,东山学堂必须要上,我让我爷爷和爸爸想想办法。”

不久后,谭政从陈益怀口中听说了陈赓参加湘军的消息,他知道陈赓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会寻找一条救国之路,然后为之付出自己的一生。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谭政毕业了,他也该离开陈家了。陈益怀把正值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叫到自己面前:

“你爷爷在世时,一直盼着孙子有所成就,可惜他早早地走了,都来不及看到你长大。这三年我看着你长大,你是个好孩子,学业好,品行更好……”

说到这,他把陈秋葵拉到身边:“四妹子,你心里的事爷爷都懂,以后会成全你的。”

本来,陈秋葵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瞬时间,她脸通红,有点尴尬地抬头看了谭政一眼。

原来,这对年轻人早已在朝夕相处中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对此,陈家人心里门清,就连不常回来的陈赓都看出来了。

有一次,陈赓回来,陈秋葵照旧给温习功课的谭政送饭。看着谭政面前满满当当的饭菜,陈赓笑了:“世铭弟啊,你看秋葵对你多好,照顾得这么周到。”

谭政顺势接话:“是啊,我在这读书,叔叔婶婶把我当亲儿子看待,秋葵妹妹也很体贴……”

说到这,谭政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不好意思地低下头,陈赓一脸“我明白”的笑容:“原来你们已经心意相通了啊,大哥我以茶代酒,提前说一声祝贺了!”

谭政离开前,陈益怀为他践行,他说:“世铭,为男要做好儿郎,回去后,你爹要是不肯让你继续读书,你就回来找我,我送你读东山学堂。”

被“拐”去参加革命

1923年,陈道良托好友帮忙,给谭政办了东山学堂的考试手续。

谭润区自然不同意,陈道良好说歹说,他才终于松了口。不过,谭润区也提出一个条件:让谭政和陈秋葵完婚。

他的本意是,让陈秋葵用婚姻束缚住谭政,这样,谭政就去不了什么东山学堂。可偏偏陈秋葵是懂谭政的,她不想成为阻碍谭政追梦的工具。

所以,在与谭政成亲后,陈秋葵毅然决然的放了手,她一边给谭政收拾行囊,一边哼着改了词的歌谣:“新潮流,新思想,汹涌澎湃不可挡,妻子送夫上学堂……”

这一切,谭政全都看在眼里,他在心里暗暗发誓:“若是有朝一日建功立业,功劳当归吾贤妻。”

进入东山学堂后,谭政接触到了新思想新文化,阅读进步书刊的同时,谭政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的答案,陈赓已经找到了,就在谭政考上东山学堂的前一年,陈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他考入黄埔军校

陈赓常与谭政通信,多次提及自己投身革命的经历。于是,谭政的新世界又被打开了。

两年后,谭政毕业,他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员。最高兴的莫过于谭润区,他本来就不同意谭政去什么东山学堂,至于革命,更是想都不要想。

唯一支持他的是陈秋葵,她甚至出主意,让谭政效仿陈赓报考黄埔军校。随后,谭政给陈赓寄去一封信,询问报考事宜,可陈赓告诉他,自己已经参加北伐军了。

陈秋葵鼓励他:“世铭哥,快给我哥写信,告诉他,你想参军!”

陈秋葵一心想让谭政追求理想,完全没考虑到自己的感受,谭政心疼地看了她一眼:“我走了,你怎么办?”

陈秋葵愣住了,沉默了许久,她说:“世铭哥,你走吧,离开这个封建的家,去实现理想,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吧。”

得知谭政要跟自己一起参军,陈赓很是高兴,1927年春节,他给谭政回了信:

“不几天,国民革命军将前往湘乡招募新兵,顺便接世铭妹夫来汉口投笔从戎。”

果然,没过几天,两名北伐军敲响了谭家的大门。看到有军人来找谭政,谭润区立马感觉不妙:“请问两位长官,你们找犬子有何事?”

“我们从武汉来湖南招募士兵,陈营长亲自下令,让我们将谭世铭接去汉口。”

谭润区不同意,他大骂谭政自作主张,可不管谭润区如何发怒,谭政始终不为所动。

没办法,气急了的谭润区找去了陈家,他大发雷霆:“你儿子陈赓没志气,不好好读书去当兵,为什么把我儿子拐走?”

陈道良好言好语地劝他:

“他们这代人和我们不一样,我们不敢逾越封建礼教半步,可他们接受的是新思想,哪里甘心看到洋人欺辱我们?我们身为长辈,不能给孩子们拖后腿啊。你看我们家,老大带头走了,老二老三,就连两个媳妇都去搞革命了,我也舍不得啊。”

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把一向固执的谭润区都打动了,他艰难地点点头,并亲自为谭政办了践行宴。

舍不得谭政的还有陈秋葵,她不停嘱咐谭政要照顾好自己,谭政温柔地看着她:“有你大哥在,放心吧,我有空就会回来的。”

没人会想到,这是他们的死别。

去到汉口后,谭政见到了许久未见的陈赓,陈赓还和小时候一样打趣他:“你能从这个封建的书呆子家庭走出来,已经是场革命了。”

谭政也很感慨:“不管怎么样,我总算是冲出来了。”

随后,谭政被陈赓安排到二连当了文书。可入伍还不到一个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白色恐怖从上海弥漫至汉口

陈赓提醒他:“斗争在即,且尖锐复杂,说不定哪个时候就会脑袋搬家,你千万不敢这么书呆子气了,要特别提高警惕。”

几天后,谭政被叫去谈话,话里话外都是试探,谭政兜了会儿圈子,总算消除了团长的猜疑。

出来后,谭政迫不及待地去找陈赓。两个人一商量,决定趁着夜色逃走。

就这样,陈赓和谭政凭借敏锐的洞察力,逃过了一场血腥的屠杀。他们找到地下党,并在地下党的帮助下,离开了汉口,到达了武昌。

这一切,陈家和谭家都是毫不知情的,他们只知道长沙发生了“马日事变”,有好多人“脑袋搬家”。

或许是因为对儿子的担忧,谭润区变得异常暴怒,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陈秋葵头上,认为谭政若是不娶她,就不会坚持参军。

老两口开始发泄般的埋怨陈秋葵,她不仅得操持谭家上上下下的家务,还要默默忍受所有的无理责骂。

可陈秋葵心里是怎么想的呢,生死未卜的不仅有她的丈夫,还有她的哥哥,她心里的痛苦只会比谭家老两口更甚。

终日的郁郁寡欢之下,陈秋葵病倒了,这一病,她再也没有站起来

后来局势慢慢稳定,谭政终于给家里写了封信,这时,他才得知妻子病逝的噩耗。谭政悲痛欲绝,革命好不容易有了起色,可爱人却永远离开,真不知是福还是祸。

此后的十几年,谭政一直都是孤身一人,就连老首长罗荣桓都看不下去了。

谭政和王长德

其实,罗荣桓一直希望谭政能打开心扉,找个好姑娘厮守终身。这事他操心好几年,妻子林月琴也知道。

所以,林月琴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时候,便经常关注身边的单身姑娘。那时候,她注意到了一个叫王长德的女孩。

王长德是四川人,出生贫苦,很小就被卖给别人做童养媳。在那个年代,做童养媳是非常凄惨的,不仅要起早贪黑地干活,还要挨打受骂。

17岁那一年,红军来到她的家乡,建立起苏维埃政府。王长德不顾一切,冲破封建枷锁,报名参加红军,为自己换来新生。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经历,王长德总是能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1935年,她被调入工农红军总医院,担任连长。

长征开始后,伤员一天天增多,王长德却不怕苦不怕累,对伤员照顾有加。久而久之,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连长姐姐”。

1937年,王长德去到中央党校学习。因为是文娱活动的积极分子,每次举行歌咏活动,王长德总会献上几首川北民歌。

就这样,温柔开朗的王长德吸引了林月琴的目光,她越看越觉得,王长德和谭政是非常般配的一对。

于是,林月琴向罗荣桓介绍了王长德:“我看中一个姑娘,介绍给谭政怎么样?”

接着,她向罗荣桓介绍了王长德的情况,听完后,罗荣桓眼睛一亮,这么好的姑娘可千万不能错过。

商量后,罗荣桓和林月琴决定兵分两路,林月琴负责王长德,罗荣桓负责谭政

王长德这边还算轻松,林月琴一提谭政的名字,王长德便红了脸。后来,她听说谭政孤身13年只为纪念病逝的前妻,更是心动,这样痴情的男人谁不喜欢呢。

于是,她羞答答的点点头:“林姐,我都听你的。”

谭政那边相对比较难搞,罗荣桓铺垫了一大堆话,才欲言又止的说:

“上次我遇见陈赓了,他托我给你找对象,秋葵妹妹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你也是时候再找个媳妇了。”

其实,谭政这些年也想开了,他把对陈秋葵的遗憾都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如今,罗荣桓这么一说,谭政有些动摇。

瞧见谭政犹豫的神色,罗荣桓趁热打铁:“别着急拒绝,先见见再做打算。”

就这样,谭政和王长德见面了。他们的相识没有天雷勾地火,只是觉得对方就是自己所要之人,所以,他们很快便结婚了。

结婚后,两个人相敬如宾,宛如一对神仙眷侣,可夜深人静时,谭政偶尔还是会想起陈秋葵,那个排除万难,一心支持自己去追求理想的女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谭政的妹妹来北京看望他。时隔多年,谭政终于鼓起勇气,问起了陈秋葵当年的情况。

妹妹娓娓道来:

“……当年,嫂子咽气的时候,还把你的信放在胸口,她一直在等你回来……”

谭政泪流满面:

“我对不起她,她这么支持我,我没能让她看到解放后的新中国。”

1955年授衔仪式,谭政和陈赓被同时授予大将军衔

当时,陈赓有些意外,因为谭政参加革命后,摸笔杆子的时间比枪杆子要多,于是,他打趣道:“你的笔胜过枪啊!”

谭政笑了笑:“我只是扛枪的秀才啊,都是大舅哥你的功劳,要不是你一直鼓励我,我哪会有今天啊。”

说到这里,他们或许不约而同的想起了那个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63682.html
上一篇麦克阿瑟与彭德怀交手后,突然被打懵了,他最初的狂妄来源于哪?
下一篇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走的最远,第一名想不到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