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秦汉王朝基层的机构——乡亭里制

秦汉王朝基层的机构——乡亭里制

春秋战国之间的社会组织变革除了大家熟知的“郡县制”外,还涉及县以下的变革,也就是“乡亭里”这种最基层的组织变革,只不过“乡亭里制”的变革相当慢,再加上秦朝存在时间太短,所以“乡亭里制”的完成与消亡,还是在汉朝。

西周初期的”国野制“

西周初期的管理模式”城邦制“,以王城为中心,王城以外一百里以内曰郊,共有四郊;二百里以内曰牧,郊、牧与国都皆称为“国”。整个”国“设六乡,《周礼》中记载:“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即“乡”有一万二千五百家(理想情况),“乡”的首领为“卿”,六乡即六卿,六乡所组成的武装力量即“六师”,天子“六师”就是这么来的。

居住于国都或者城邑之中的人,称为“国人”,“国人”与“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国人”有参军打仗的义务,“野人”没有,而“国人”日常模式就是大家熟悉的“井田制”。

每到耕种收获的季节,国人中的劳动力会从城邑中出来,其它家人仍留在城邑内,劳动人口去往自己的“井田处”劳作。因与城邑过远,为方便农事,国人就会在“井田”处建造居住区,称为“”。后国人会将“家”从城邑搬到“”中,此地就成为正式的人口居住点。

“野人”与“国人”相对,他们的居住点较国都远,而且野人不能“参军”,但要交“税”。野人的聚落称为“”,即选择位于河流附近的丘陵或山坡台地作为其休养生息的场所,既有利于取水、捕捞,又可以远离水患。“丘”是先民们自然的选择,不是人为刻意的规定。

三代甚至三代之前,“国野制”一直是社会基层的主流,而且是“野”为主。当生产力越加发展之后,国人们发现远离城邑的“野人”们能逃税,甚至抗税,活得相当自在(主要原因是“野”太远,官员们跑去收不划算)。随着国人增加,加上贵族们的盘剥加重,国人们开始抛弃井田,奔向“野”区。

“乡亭里”制

“乡”的来源即是“”与“”,在国曰乡,在野曰遂。乡作为一种行政区划,起源于西周,是建立在氏族血缘基础上对国人的管理机构。

如图,“乡”的甲骨文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引申为共同进行祭祀的一群人的组织。即的血缘关系的一群人,对共同祖先的祭祀。

“井田制”的瓦解也使国野制随之崩溃,“乡”与“遂”合二为一。经过春秋战国的影响,再加上秦汉之际的改革,“乡”已成为县下的一个“准行政机构”。

说“乡”是准行政机构,是因为“乡”是县的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后汉书》所记,有秩、嗇夫、乡佐、游徼等乡官都是郡县的吏员,且他们之间并无明显的上下统属关系,而且因为职务的不同而他们隶属于不同的县级行政系统。

有秩、嗇夫,这二官员工作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收税与分派徭役,调解纠纷主要是“三老”的工作。只不过有秩针对大乡,待遇是“百石”,即秦汉吏员中最低待遇;嗇夫针对小乡,待遇在“百石以下”,即斗食,有人词语为斗食小吏——“有秩,郡所属,秩百石,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嗇夫一人。”

游徼:是受县尉差派,巡行于乡里的特殊存在,“禁司奸盗”。游徼负责巡行,且巡行地区范围大,而亭长是负责固定片区,所以要与亭长相配合工作。

三老,非官府吏员,没有朝廷工资,他们是一定社会名望的老人充任,主要职责是调解乡里纠纷,教化百姓。再有名望者,可充当“县三老”,朝廷一般会给“三老”崇高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如免税名役等。三老以为天下之表率,相当于间接将“三老”纳入官府管辖之中。

乡佐,斗食小吏,由县临时派遣,主收民赋税,相当于县内临时差遣到乡,辅助有秩、嗇夫的工作。

里长

“里”的起源在城邑,所谓“在野曰庐,在邑曰里”,都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国人居住区。而且“里”的地位颇高,《管子》:“作内政而寓军令焉。为高子之里,为国子之里,为公里,三分齐国,以为三军。择其贤民,使为里君。

国子与高子即周王室设立在齐国的二卿,其地位是仅次于齐国国君的,齐国国君与国子里、高子里分别统帅齐国的“三军”,因此“里”也是“伍”的意思,即交税与参军。后序发展中,国与野合一,里也用到“野”之中,即在野的居民也要交税与参军。

“里”最初的状态类似现代城市的小区,不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同血缘关系的人居住在一起,这样便于征税与征兵。齐桓公时期,经管仲的改革,将里划分为同种职业的居住区。

亭长

亭之名,源于军事设施,主要用作军事侦察,且设置在边界重要地段。秦一统天下后,亭即设置在交通要道,或者集市之中。《汉书》曰:“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

亭的作用有二种,一是维护基层治安,二是担任邮的职责,即“邮亭”。亭一般设于交通方便处,故而能被用作邮传和接待羁旅之用。再者,朝廷发布的告示与诏令也多贴于亭部。

亭,不是治民机构,它是县政权在基层社会的延伸,类似现代的派出所。亭长是亭的主管官吏,秩次相当于佐使,都是俸禄最低的小吏。亭长由县廷选任,一般是役的军卒或地方孔武有力(类似游侠)的人充任。

亭长的主要下属名为求盗,是的身份,即由地方百姓充徭役充任,主要职责是追捕行动中负责与罪犯进行搏斗。

“乡亭制”的意义

春秋战国以来传统意义上的宗法社会瓦解,继而代之的是新兴的国家主义,国家主义要将一切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整合,以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所以“乡亭制”的一大意义是抑制地方豪强,将地方资源整合,输送到朝廷中。

但是秦朝的灭亡,加上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得地区土豪再次崛起,乡亭制明显被排斥与压挤,直到名存实亡。西汉成立初,统治者均采用将地方豪强“迁徙”至京城附近,即“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直到元帝永光四年十月下诏停止迁徙地方豪强为止,一直未曾间断。

而当西汉王朝无力时,这种“迁陵”制度遭到强烈抵制,汉成帝时欲“徙郡国豪杰赀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结果受到强烈抵制而作罢,成帝甚至还下诏自责,“罢昌陵”。朝廷控制力下降的情况下,地方豪强势力越来越大,而东汉王朝一定程度上是豪强大族建立的,光武帝就是想清理全国“田地”,也遭到豪强的强烈抵制而失败。

这种情况越到后面,地方家族势力越来越强,以至出现地方性质的私人武装,当情况再一次混乱时,就是改朝换代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57995.html
上一篇《万历十五年》为何那么火?万历十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下一篇红军时期的师长,获得3枚一级勋章,55年为何只授大校?

为您推荐

出土简帛记述的秦汉时代

出土简帛记述的秦汉时代

居延汉简《永元器物簿》 资料图片【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笔谈】  编者按《说文解字》说:“著于竹帛谓之书。”竹木简牍和缣帛是中国古人在纸张普及之前采用的主要书写载体。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国文明藉此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墨子·兼爱》说,虽然我们与古代的先圣六王并非“并世同时”之人,既不能亲耳听见他们的声
“东方金字塔”,战国时期齐国四王冢,这里隐藏着什么秘密?

“东方金字塔”,战国时期齐国四王冢,这里隐藏着什么秘密?

据淄博文旅:在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东岸,有四座巍峨耸立的山丘,且均匀排列,互相连属。夏天,青葱翠绿,气势磅礴。冬天,雪雾朦胧,显得更加神秘、壮观。其实,这不是山,而是战国时期齐国最鼎盛时期的四个君王的王陵。齐国四王冢四王冢呈东西排列,其墓方基圆顶,均匀排列,耸立在山坡上,显得异常醒目。自西向东,齐威
刘邦原本只是一个混混,为何有资格接受秦王投降,彻底灭了秦朝?

刘邦原本只是一个混混,为何有资格接受秦王投降,彻底灭了秦朝?

公元前207年十月,随着刘邦率军抵达咸阳城外,身为秦王的子婴,主动打开了城门,带着传国玉玺和象征皇帝地位的符节,出城投降了。那一天,当秦王子婴彻底跪下,秦朝也就彻底亡了。这一幕,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瞬间。要知道,秦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秦国的先祖,靠着给周王室养马,得到了一块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