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上古时代的部族为何能远距离迁徙建国?华夏文明竟如此传播开来

上古时代的部族为何能远距离迁徙建国?华夏文明竟如此传播开来

我们读上古时代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一个部落可能会迁徙几千里外,深入其他部族活动的地区建立国家,而且还能够长期存在下来。例如,商朝的后裔箕子到辽东一带建立了朝鲜国,周国吴太伯能够到长江以南建立吴国,而蜀国灭亡后,其王子则带领部族南迁到了越南,在越南建立瓯雒国,楚国将军能够在云南建立滇国。这些事迹在现在的人们看来完全就是一个传说,但是又并非空穴来风。那么,这种远距离的迁徙建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上古的迁徙模式

在上古时代,各部族的生产力水平都十分有限,即使是农耕民族,也很可能处于不断的迁徙之中,因此早期中原各国、各族都十分不稳定。夏和商朝都多次迁徙都城,夏朝迁徙了十一次,商朝迁徙了九次,直到盘庚迁都殷之后,国家才得以稳定下来。可以说,在盘庚之前的王朝也好、国家也好,那都是一种部落联盟式的国家。

商朝的迁徙

在部落时代,土地所有权的概念是非常渺茫的。当时的部族只会将土地视为自己的暂住之地,并未视为永居之地,因而对土地的占据欲望是很低的。各部落可以在同一块土地上居住,形成一种交错分布的复杂状态。例如在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扩张疆域,就向赤狄提供财物以交换赤狄活动的地区,赤狄还未进入国家状态,因而请示土地,重视财物,于是就让出大片土地给晋国,自己则转移到黄河下游。

同样,在同一块地区,如果有新迁徙来的部落,大家也不会贸然发动进攻,更多是各自过各自的生活。后来的游牧民族就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中,毕竟大家不会将土地视为财富,而是将牛羊视为财富。而当时的人口很少,即使在中原也算是地广人稀了。

上古部落的岩画

部落迁徙后,往往不会因为土地争夺而发生战争,反而是商业纠纷、血亲复仇而发生战争的比较多。例如商人原本居住在东北,后来迁徙到华北平原,用塞外的牛羊来和中原各部落进行交易。后来有易氏抢夺了商人的牛羊,杀了商人领袖王亥,于是商人就对有易氏发动战争。

直到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土地尚未开发完毕。西周分封,也不过是将子弟分分封到东方的各个据点,也就是分封形成了一个个“殖民”据点,一个个军事城堡,他们被称为“邑”。而诸侯国又不断分封卿大夫到周边的邑,形成更多的据点。在邑与邑之间,存在大量的无主之地,各个部族都可以在这些土地上迁徙、停留,或者开发。到春秋时期,这些土地依然没有完全被分割。

西周分封,并非分封一片土地,而是分封出一个个据点

西周时期的分封,也可以理解为周人的大迁徙运动,他们大规模地从关中迁徙到关东,到华北平原建设据点,开发土地,形成了100多个诸侯国。而邑周边常住的居民,往往被称为“野人”,意思就是化外之民,没有国民资格。而居住在城内的就是“国人”,他们必须当兵,“执干戈以卫社稷”,时刻准备保卫据点。

当然,据点周边的部落也可能因为受到国人的军事威胁而被迫选择臣服,他们可能会向采邑进贡,以寻求安全上的保障,这就是中国古代进贡的来源。夏商周有所谓的“五服”,以国度为中心,以五百里为一个范围,画五个同心圆,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每个地区进贡的数量不同,也说明据点的控制力由近到远较弱,《尚书·禹贡》: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銍,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当然,这种五服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情况则复杂得多。

二,中原古国向外迁徙

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地的开发,国家的土地意识会不断增强。因此,到了后期,就基本不可能出现远距离迁徙建国的现象了。不过,每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是不同,在中原已经进入了国家时代时,南方许多地区还处于原始的状态。加上南方地区地广人稀,那中原部族向南方迁徙建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早在夏商之际,楚人祖先因为受到商朝的逼迫,被迫迁徙到了江汉一带,从而开始了楚国祖先披荆斩棘,开发荆楚大地的辉煌历史。但是楚国开发南方,只是一个例子罢了。据说夏朝的一个支系就被少康分封到会稽一带,后来他的后裔在会稽建立了越国。如果是分封,则夏朝势力不可能深入江南,但是用民族迁徙来解释则比较合理。大禹时代的会稽,当在淮北一带才合理。后来夏朝灭亡,其残余势力南迁,其中会稽一支则迁徙到了江南,最终建立了越国。

上古时代的几支部族迁徙活动

商朝灭亡时,商朝的一支在箕子的带领下迁徙到了辽东。箕子被视为商末三贤之一,他的封地最早在山西。商朝灭亡后,东方遍地都是西周的“殖民据点”,而殷国附近更是安排了“三监”,商部族的事业艰辛。于是他带领自己属民,迁徙到了东北,建立了朝鲜,史称“箕子朝鲜”。

吴国,据说是吴太伯后裔建立的国家。根据《史记》记载,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公亶父宠爱季历的儿子昌,准备传位给昌。于是太伯、仲雍迁徙到了江南一带,他们的后裔建立了吴国。当然,他们不可能孤身前往江南,而是带领自己的大家族一起前去的,因此才能在江南安身立命。

宜侯夨簋:见证吴国被分封的历史

战国后期,楚国将领庄蹻远征西南,征服了夜郎,一直到达了滇国。可是后来秦国攻陷黔中、巫山,楚军无法东归,于是他们就在滇池一带建立了一个滇国。滇国的控制范围很小,然而却能够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这很可能就是楚人将青铜文明带到了云贵高原。

而秦国攻破蜀国后,蜀开明王朝王子泮带领家族迁徙到了红河三角洲,在此建立了瓯雒国。这件事原本只是认为是传说,但是后来却被考古学所支持。

三星堆式的玉璋也发现于红河三角洲

以上的迁徙建国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从先进的文明地区,迁徙到了尚未出现文明的地区。只有这些,迁徙建国才能够实现。而且,当他们迁徙到了落后地区后,他们先进的生产力会在当地脱颖而出。周边的部族会因此接受其领导,加快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这种远距离的迁徙建国运动是有利于文明的传播,有利于中原周边地区的开发的。

三,华夏化还是夷化?文明的双向交流

一个地区迁徙来了一个新的部族,他们是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还是入乡随俗,融入当地民族之中呢?孔子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大概意思就是夷狄迁入中原,则要华夏化,而华夏族迁到蛮夷地区,则接受蛮夷的文化习俗。这句话讲了一个入乡随俗的道理。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了周初齐国和鲁国治国理念的差异。姜太公治齐,五个月就向周公汇报,“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而伯禽三年才向周公汇报,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後除之,故迟”。周公意识到齐国是入乡随俗,因而说:“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周公也预感到入乡随俗的齐国可能会强大起来。

断发文身

《史记》同样记载了吴太伯进入了蛮夷之地后,实行“文身断发”,这种文身断发的习俗,恰恰是百越民族的习俗。这种入乡随俗的行为,让吴太伯能够和当地的越人打成一片,于是“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滇国也有类似的现象。滇国的青铜制造业非常发达,但是滇国的青铜器风格却和楚国风格大相径庭,而是充满了西南夷的特色,可见滇国早已融入了西南夷之中。蜀泮南迁后,其国号改为了“瓯雒”,瓯是百越之中的西瓯,雒则是百越之中的雒越,可见蜀泮是和百越融为了一体。

不过,文明的传播永远是双向的。例如,游牧民族进入中原,融入华夏之中,但是他们带领的先进技术、音乐艺术等却能够在中原流传下去。因此,这些迁到其他地区的民族,在入乡随俗的同时,也会将中原的先进技术带到当地,并保留一定的民族特色。例如,楚人迁徙到了南方,他们保留了崇拜鸟图腾的传统。

考古学者在江南一带发现了许多春秋时期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有中原特色,如鼎、簋、尊、卣、盘等,但是其造型和纹饰却带有南方百越特色,如其中的鼎主要是撇足鼎(越式鼎),青铜上的纹饰主要变形兽面纹、编织纹、锥刺纹、纠结草叶纹等,不见于中原地区。可见,吴越两地都出现了中原文明和百越习俗的融合。

吴越青铜剑

文明、文化的相互融合,最终的结果就是形成了华夏认同。在春秋早期,楚、越等国还自称是蛮夷,和中原没有多少联系。但是到了春秋后期,两者都融入了华夏的大家庭,自称是华夏的一部分。到了战国时代,城与城的间隙地带基本被占领,郡县制得以推行,而原本在这里生活的“野人”也早已被“编户齐民”,纳入到了国家行政体系之中,如此则融为一体了。

正是这种民族上的大迁徙,大融合,造就了文化上的认同,最终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本人收集了1000多张地图,一共1G多,以历史地图为主。地图美观、简洁,赏心悦目,适合运用于历史教学之中(例如制作PPT),自媒体,和阅读参考等。如需要,可以联系我vx:songwain,全部电子版一共100元。购买赠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简体+繁体)、顾颉刚《中国历史地图》、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台湾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PDF高清版、《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俄国历史地图》等20套历史地图,以及到2023年的中国古代地图高清版更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41634.html
上一篇戚继光的军刀,不知砍杀了多少倭寇!
下一篇视听日历|你好昆明:不能忘却的一天

为您推荐

1940年,“中原狠人”数月连杀3名日寇少将,日寇连他名字不敢提

1940年,“中原狠人”数月连杀3名日寇少将,日寇连他名字不敢提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大陆上出现过很多猛人,有人一战独自击毙日寇数十人,还有人利用地形独自消灭200余名日寇士兵。但是很少有人,能吓得日寇连他的名字不敢提,但是这样的人却真实存在。1940年,中原地区3名日寇少将级军官接连毙命,死法一个比一个惨烈,至于低一级日寇军官则更是死伤惨重。而调查显示,所有的日寇军官死亡
“东方金字塔”,战国时期齐国四王冢,这里隐藏着什么秘密?

“东方金字塔”,战国时期齐国四王冢,这里隐藏着什么秘密?

据淄博文旅:在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东岸,有四座巍峨耸立的山丘,且均匀排列,互相连属。夏天,青葱翠绿,气势磅礴。冬天,雪雾朦胧,显得更加神秘、壮观。其实,这不是山,而是战国时期齐国最鼎盛时期的四个君王的王陵。齐国四王冢四王冢呈东西排列,其墓方基圆顶,均匀排列,耸立在山坡上,显得异常醒目。自西向东,齐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