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司马光元祐更化尽废新法时反改革派内部对此也多有意见

司马光元祐更化尽废新法时反改革派内部对此也多有意见

苏轼对司马光起了个绰号“司马牛”,从这个绰号里就知道司马光是一个执拗固执的人。性格执拗的人一般大都心胸不够阔达。他与王安石一起可以说影响了历史的进程,这对曾经的知己为了变法和反变法却视对方如寇仇,一个是变法派的代表,一个是保守派的代表。他们所代表的派别左右了仁宗以后的宋朝朝局,“你方唱罢我登场”新旧两派的斗争,伴随着北宋的灭亡。可以说北宋的灭亡与两派的党争密不可分。试想如果他们两个人但凡有一个能够听进去别人的忠言,特别是司马光,我想就不会出现仁宗后北宋朝廷的一连串党争,北宋因此延续一二百年也未可知。

历史上司马光算得上是寿终正寝的,活了68岁的他,在那个年代还算高寿。但是他的死却不是终点,围绕他死后所追赠的谥号,新旧两派展开斗争。司马光死后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死后,哲宗将他葬于高陵。

熙宁变法是中国中古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改革运动,但这次改革主要是一种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因而就改革内容来看,丝毫没有触及政治领域,其政治勇气比起庆历新政来都有明显倒退的迹象。改革主要局限在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而经济领域更是重中之重。变法真正兴奋点是富国,不是富民,因而其最大成效也就是国家财政状况明显好转。

变法不仅解决了治平年间的财政赤字,还建立起五十二座元丰封桩库作为战备物资库,到北宋后期还是“余财美泽,至今蒙利”。

然而,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变法之初就曾有过三段争论。司马光认为“天地所生财务百货,不在民,则在官,彼民设法争民,其害乃甚于加赋”。这一说法停留在简单再生产的保守立场上,固然不足取。王安石反驳说“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在熙宁新政中,王安石与司马光各自所代表的新旧党争本质上并不是权力之争,而是政策性的争论;并不是要不要改革的争论,而是怎样改革的争论,因而不能用改革派与守旧派来论定。

司马光

而整个变法过程中,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给人的观感是君子之党;而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给人的观感是小人之党。所以当神宗驾崩,司马光从洛阳进京奔丧。卫士见到他,都致敬行礼。老百姓在道路两旁欢迎他高喊着:“无归洛阳,留相天子,活我百姓!”

高太后派使者间他当务之急,他上了好几篇奏札,归纳起来,一是广纳谏言,一是废除新法。尤其对新法,他持全盘否定态度,认为变法派完全在“舍是取非,兴害除利”。

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力量的壮大

不久,司马光以门下侍郎入朝,吕公著也以尚书左丞被召。这时,宰相是蔡确与韩缜,章惇知枢密院事,他们都是变法派。

司马光执政以后的第一道札子就是《请更张新法》,他把新法比成毒药,认为必须全部废止。变法派放出抵制的舆论,援引孔子的话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司马光针锋相对地还击,他一方面把神宗与王安石、吕惠卿分开,说新法都是王、吕所为;另一方面他强调高太后把新法与神宗撇清,显然是自欺欺人,但这种政治手段往往在清除旧权威的当口被袭用。

所谓“以母改子”,深契高太后心意,但只是在字面上绕开了“以子改父”,从皇权继承角度却是讲不通的,因为继承皇位的是神宗之子,而不是高太后。这也为日后哲宗绍述提供了逆反的口实。

司马光认为朝中尽是变法派的天下,便推荐刘挚、赵彦若、傅尧俞、范纯仁、范祖禹、唐淑问,以为他们的品行学问可以担任台谏或经筵官;还推荐了吕大防、王存、孙觉、胡宗愈、王岩叟、苏轼、苏辙等,希望朝廷委以重任,尽其才干;并建议让文彦博、吕公著、冯京、孙固、韩维等德高望重的旧臣各举人才。于是,一大批反变法派联骈入朝,力量对比顿时改观。

关于尽废新法的争论

神宗去世的当年七月,首先废除的是保甲法。十一月,罢方田均税法。十二月,市易法与保马法也相继废罢。次年,改元元祐元年(1086年),废除新法工作雷厉风行地推开,史称“元祐更化”。

闰二月,右司谏王觌向变法派大臣发起攻击,说:“国家安危治乱,系于大臣。今执政八人,而奸邪居半,使一二元老,何以行其志哉?”接着连续上奏指斥蔡确、章惇、韩缜。孙觉、刘挚、苏辙、王岩叟等其他台谏也猛攻蔡确。于是,蔡确罢相,章惇罢知枢密院,分别出知州郡。

四月,韩缜也罢相出朝。司马光与吕公著先后拜相,宰执大权转入反变法派的掌握之中。司马光和高太后全面而彻底地废除新法,变法派竭力反对,反变法派也有不同意见。

范纯仁

范纯仁是范仲淹的儿子,与司马光又是姻亲,认为新法只要去掉那些太过分的,“徐徐经理,乃为得计”。三月,司马光要求各州县五日之内罢免役法,在江宁闲居的王安石听说,不禁惊愕失声道:“亦罢及此乎?”许久,又说:“此法终不可罢也。”

司马光同一阵营内对免役法行废的争论也十分激烈。同知枢密院事范纯仁以为,“此法熟议缓行则不扰,急行则疏略而扰,委非其人,其扰滋甚”。苏轼说得更在理:“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聚敛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吏胥缘以为奸。”

对免役法如何存利去害与司马光争得面红耳赤,但司马光固执己见,令苏轼私下里感慨大呼:“司马牛,司马牛”。南宋吕中也以为:因其利而去其害,差役免役二法都是可行的。苏轼在这一问题上远比司马光通达。

五天恢复差役法的期限,只有知开封府蔡京如期完成,他是个典型的骑墙派,很快从变法派阵营倒向反变法派。司马光高兴地说:“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

八月,范纯仁因国用支绌,建议仍行青苗法,很多人以为不妥。司马光正抱病在家,闻迅急忙入见高太后,追问是哪个奸人主张重新实行这个方法的,吓得范纯仁在旁不敢吱声。

王安石

王安石是这年四月辞世的。司马光认为,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很多,变法是因为不晓事体而喜欢更张,现在矫其失、革其弊,有人百般诋毁,我们应该对他优加厚礼,拯救风气。五个月后,司马光也去世了,这时新法已废除殆尽。

后世对司马光的评价

王安石和司马光,他俩曾是朋友,但大变法使他们成为政敌。尽管如此,他们所争的不是个人的权力,而只是治国方略的出处异同,对对方的人格才学仍抱着充分的尊重。在坚持自己政见上,他们都过分自信和固执,听不进不同意见,并认为自己这么做是忧国忧民。

他们都是君子,但作为政治家,处理问题却过于绝对化,,都或正或反地给当时的国计民生留下了种种问题。

王夫之这样描述以司马光为首的元祐更化:“进一人,则曰此熙丰之所退也;退一人,则曰此熙丰之所进也;行一法,则曰此熙丰之所革也;革一法,则曰此熙丰之所兴也。”王安石已经听不进不同意见,容不得反对人士,司马光对新法缺乏分析,不分是非,全面否定,一切复旧,比王安石走得更远,做得更绝。连朱熹都讥讽这种一切以熙丰划线的思路,是“闭着门说道理”,因而“矫熙丰更张之失,而不知堕于因循”。熙丰新法已经操之过急,元祐更化更是急于熙丰。南宋吕中指出:“去熙丰小人不可以不急,而变熙丰之法则不容以太急。”熙丰小人之说还值得商榷,但政局与制度的转圜承受不起这种大起大落的折腾,还是说在点子上的。

总的说来,司马光是一流的历史学家,却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12943.html
上一篇刘备三顾茅庐,好不容易得来隆中对,最后竟成泡影
下一篇生产力低下、人口偏少的蒙古部族,凭什么曾一度震慑欧、亚两大洲

为您推荐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在“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之后,宋朝便就此失去了京师汴梁。实际上,从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期间,京师汴梁曾先后两次重归南宋。那么,南宋是如何两次收复汴梁,又是如何丢失的呢?金军北上撤出中原后,汴梁落入伪楚政权手中“靖康之变”中,金军虽然攻破了宋朝都城
当“祖宗之法”遭遇“得君行道”:北宋的政事和史事

当“祖宗之法”遭遇“得君行道”:北宋的政事和史事

袁春希/访并文北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北宋历史中的政争与权力的交叉,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还有来自理想世界与道德观念的交锋。北宋在政治与军事上的积贫积弱,作为一种背景,也凸显了这种交锋的激烈。然而这种交锋势必借助于最高权力的选择。这使得当时的士大夫有了“得君行道”与“以天下为己任”的幻想,也
学术水平极高的沈括,人品却很卑劣,苏轼当他朋友,却被无情出卖

学术水平极高的沈括,人品却很卑劣,苏轼当他朋友,却被无情出卖

沈括说起宋代科学著作,当属《梦溪笔谈》,作者沈括也因此书而名垂青史,但圣人也是人,沈括本人的人品着实不敢恭维。宋代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就是出自沈括的策划。乌台诗案险些导致苏轼被处死,因朝臣反对,最后才幸以贬谪了事。一、乌台诗案所谓乌台诗案,发生于宋神宗1069年,主角苏轼。神宗用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很看好
连载丨非遗传承•联圣钟云舫民间故事(30):钟秀才鼓吹变法

连载丨非遗传承•联圣钟云舫民间故事(30):钟秀才鼓吹变法

非遗传承•联圣钟云舫民间故事(30)钟秀才鼓吹变法收集整理 庞国翔清光绪十六年,钟云舫所撰《足邑教案论》在四川引起强烈反响。他揭露了帝国主义荼毒我百姓的滔天罪行,提出“西人之衅,万不可开;西人之来,万不可止;西人之教,万不可灭”。他支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知识。他还将儿子送到外国留学。
写作助手|苏轼的三友(三)顽石之性

写作助手|苏轼的三友(三)顽石之性

1059年,苏轼在母亲去世回家居丧期间,做了一个怪梦。梦里一个形貌奇峭诡异的人来到面前,和他做了一番对话。原来这是家里竹轩一块怪石的精魂,这怪石百无一用,苏轼早就想把它扔掉了。怪石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把自己载在典籍里的同类业绩都列举了一遍,最后说:“子今我得岂无益,震霆凛霜我不迁。雕不加文磨不莹,子盍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