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隋炀帝杨广:继位之初遭谋反,帝位未稳的他怎样平定杨谅的叛乱?

隋炀帝杨广:继位之初遭谋反,帝位未稳的他怎样平定杨谅的叛乱?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年-公元618年),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美姿仪,少聪慧,隋朝第二位皇帝。开皇元年,册立为晋王,参与灭陈朝。开皇二十年,册立为皇太子。仁寿四年七月,正式即位。】

隋炀帝大名叫杨广(别名:杨英),小名叫阿麽,出生于公元569年。

【注:“麽”字读 mó,同“摩”,写作“上麻下女”,因部分网上系统无法显示此字,故用“麽”代替。】

当时,杨广的父亲杨坚还是北周的大臣,位至隋国公、大将军,而杨氏家族是北周几代的军事贵族。

杨广的母亲独孤伽罗是北周的大贵族,柱国独孤信的小女儿。要知道,北周当时只有八个柱国,而独孤信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人物。

说起来,独孤信也是历史上的一大美男子,更是独一份的“最牛老丈人”,他共有七个女儿,其中三个都是皇后。

大女儿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明敬皇后),四女儿是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唐朝建立后,被追封为元贞皇后),最小的女儿就是杨广的母亲,也就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独孤皇后)。

因此,说杨广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幸运儿,这句话一点毛病都没有!

杨广的小名之所以叫“阿麽”,肯定是因为其父母笃信佛教才给他起的这个名字,“阿麽”是个佛教用语,又叫“麽麽尼”,在梵文中代表善女的意思。

有人可能会问:杨广明明是个男孩子,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女性化的小名呢?

一方面,因为古代人当时都很迷信,取这样一个女性化的小名,觉得好养活。

另一方面,因为杨广生下来就非常漂亮,皮肤粉嫩、唇红齿白,和小姑娘一样。

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公元581年,杨广的父亲杨坚以北周皇太后(杨丽华,周宣帝宇文赟皇后,杨坚嫡长女)父亲的身份篡权成功,自己建立大隋王朝当上了皇帝。

此时,杨广就从北周的雁门郡公,摇身一变成为了隋朝的晋王。毕竟,杨坚在北周当贵族的时候,杨广也有封爵,如今父亲当了皇帝,他自然也就跟着荣升为皇子了。

最初,杨广还是皇子的时候,表现得一直都非常优秀:

开皇八年,20岁的杨广就作为隋军统帅,兴兵南平陈朝,统一了全国。

之后,在隋朝对抗突厥的战争中,尤其是对突厥两次大的战争中(从开皇十七年到开皇二十年的“隋突之战”),杨广也是作为隋军统帅指挥作战,且屡战屡胜,最终击败了突厥,使得大隋王朝真正成为了东亚地区的霸主。

可以想见,作为隋文帝杨坚的皇子,杨广年纪轻轻就南平陈朝、北破突厥,虽说当时的他只是名义上的统帅,但确确实实也立下了不少的战功。

此后,由于隋朝平定江南之后的政策过于苛刻,一度激起了陈朝百姓们的反抗,临危受命之下,杨广就以扬州总管的身份再次去到江南,安抚江南百姓。在江南之地,杨广充分笼络南方人才,最终使得江南百姓们接受了隋朝的统治。

作为一个皇子,当时的杨广正如《北史》中所形容的那样: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意思是说:当时,杨广的名声已经远远超过了包括隋文帝的嫡长子,也就是皇太子杨勇在内的其他四位兄弟。

立下如此大的功劳,拥有如此好的名声,再加上杨广的精心运作,开皇二十年,隋文帝杨坚便在自己的老婆独孤伽罗和大臣杨素的撺掇之下,废掉了当时已经立了20年的嫡长子杨勇,继而改立次子晋王杨广为皇太子。

由此,杨广终于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重大飞跃,一下子就成为了大隋帝国的储君。

隋文帝之死引得杨广人设崩塌

当太子期间,杨广最初也是勤勤恳恳、小心谨慎,整日待在自己的东宫里,既不娱乐也不做事,生怕落人口实。

直到仁寿四年(公元604年)的一天,一件大事情的发生,使得杨广积攒多年的完美人设开始发生了变化——“隋文帝暴崩之谜”。

千百年来,关于隋文帝杨坚之死,一直都被说成是“非正常死亡”,有说是被毒死的,有说是被勒死的,有说是被气死的,甚至还有人说是被木棒打死的……总之一句话,隋文帝是死于平时看上去厚道老实又孝顺的儿子杨广之手。

当然,我们今天并不是要来追究隋文帝的真实死因,说来说去真相也只有一个,而时间长河留下的蛛丝马迹,确实也无法还原事件本末。毕竟,这些都是发生在深宫中的事情,史臣和历史学家们也都是根据自己的推测写出来的,不可全信。

只不过,“天家无骨肉,皇宫多冷血”,即使被后世们称为一代圣君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对自己的亲爹李渊逼宫,更是在一天之内杀掉了同胞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十个年幼的侄子。

所以说,宫廷秘事,后人莫知!

其实,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如果没有杨广后来的身死国灭的话,他的名声也不至于那样的不堪,其父亲隋文帝之死,搞不好也会被说成是正常死亡,更有甚者可能还会将其说成是一个仁孝之君。

只可惜,人这一辈子没有“如果”。

杨广继位之初,杨谅蓄谋造反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后,杨广正式当上了皇帝,是为“隋炀帝”。这一年,杨广36岁,春秋正盛,绝对是一个政治家的黄金年龄。

作为皇族天家,在权力方面,亲情是永远都不可能有空间的。

因此,杨广在第一时间就派人杀掉了自己的亲大哥杨勇,以及几个侄子(杨勇之子)。

不久之后,他的五弟杨谅突然在并州起兵,使得当时还没有坐稳江山的隋炀帝杨广心惊胆战、惊恐不已。

要知道,历史上一任又一任的皇族天家,恐怕确实就是最最复杂的原生家庭!

【杨谅,隋朝宗室大臣,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第五子,隋炀帝杨广同母弟。隋朝建立之后,册封汉王,官至上柱国、并州刺史、左卫大将军。】

杨广的五弟(汉王杨谅)曾经是隋文帝最宠爱的小儿子,时任并州总管,驻扎地在晋阳(今山西太原),总领北齐旧境的五十二州军事。也就是说,先前和北周对峙的北齐地区的所有军权、财政权和人事权,都归杨谅管理。

关于汉王杨谅造反起兵,实际上是蓄谋已久的……

自从开皇二十年,杨广取代了大哥杨勇的太子之位,还没过多久,杨广又和杨素联手,以谋反罪名将四哥蜀王杨秀废掉之后,杨谅的心里就开始有所戒备了。

当时,杨谅就以防控突厥军队为名,在自己的封地囤积武器装备,招降纳叛,开始不断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

杨广效仿隋文帝,欲杀杨谅绝后患

然而,对于最小的这个弟弟,其实杨广也一直是存有戒心的……

因此,在父皇隋文帝刚刚驾崩的时候,杨广就秘不发丧,而是先以隋文帝的名义写了一封玺书,要求汉王杨谅回京面君。

如果说,杨广当时真的把杨谅召回了京城,对付起来简直是易如反掌。

毕竟,当年隋文帝杨坚对付北周五王的时候,就是以暴崩皇帝宇文赟的名义将他们骗到京城,然后全部干掉了。

现如今,杨广也是有样学样,想将这个弟弟骗回京之后,先处理掉,以绝后患。

然而,出乎朝廷使者的预料,杨谅拿到以父亲名义写的这封玺书一看,立刻扔到了一边,大声说道:“这道诏旨是假的!”

大家可能会感到奇怪:杨谅真有这么聪明,还是他有千里眼、顺风耳,他怎么知道诏书是假的呢?

【先是,高祖与谅密约:“若玺书召汝,敕字傍别加一点,又与玉麟符合者,当就征。”——引自《资治通鉴·隋纪·隋纪四》】

原来,隋文帝杨坚在世时,曾和杨谅有过一个密约:如果日后朝廷以我的名义召你入京朝见,你一定要验证那块玉麒麟的兵符,我们一人一半,兵符能合在一起才是真的。此外,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是我召你进京的话,我会故意写一个错别字,就是召你的敕书中的“敕”字,我会在旁边多加一点。如果“敕”字没有错的话,这道诏书就肯定不是我亲自写给你的。

有人可能会问:那么,隋文帝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杨坚当时之所以这样做,其实也是下了一番苦心的!

毕竟,人到老年,隋文帝心里也非常害怕,怕自己哪天突然间过去了,会有人效仿他当年对付北周皇室的五王那样,对付自己的儿子杨谅,把隋朝的藩王势力一网打尽。

因此,隋文帝杨坚就和杨谅先行制定了这样一个密约。

毫无疑问,隋文帝当时肯定是为了防范和震慑那些权臣和奸臣们,他并没有想以此来对付自己的儿子杨广。

如今,杨谅一看敕书上的“敕”字没有多加一点,立刻就意识到父皇出事了,而二哥杨广骗自己回去,肯定是没安好心。

于是,“防火防盗防二哥”的汉王杨谅,并没有因此上当。

杨谅受怂恿扯旗造反

事实上,当时面对这道假玺书,汉王杨谅还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条路,不管玺书是真是假,自己恪守臣节,奉诏回京;第二条路,你不仁我不义,和二哥杨广彻底撕破脸,扯旗造反。

但是,对于杨谅来说,如果真正要造反,也不是一件特别容易决定的事情,就在杨谅为此犹豫不决的时候,手下的王頍(kuǐ)和萧摩诃站了出来,开始不断地撺掇和怂恿……

王頍是先前南梁大将王僧辩的儿子,在南梁灭亡之后逃入了北周,而在北周灭亡之后,他自然而然就进入了隋朝。

王頍此人熟读经书,倜傥有奇略,有王佐之才,可因为他是南方人,所以在隋朝一直都不受重用。

至于萧摩诃,也算得上是一员老将,在陈朝灭亡之际投降了隋朝。可想而知,以陈朝降将的身份入隋,他自然也不会受到重用。

因此,二人都郁郁思乱,如今得知杨谅准备造反,还不马上前去撺掇,为自己的今后做个打算!

汉王杨谅起兵的消息传来,隋炀帝杨广当时的反应是非常惊恐。毕竟,作为并州总管,五弟杨谅掌管着北齐旧境的五十二州军事,西起太行,东到渤海,如果这些地方一下子全都反了,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不仅如此,杨谅刚刚起兵就一下子调动了三十万大军,相比之下,仓促应战的杨广临时可以调动的也只有京城附近的几万兵力。

更要命的是,杨广虽说已经成功继位了,但他亲爹刚死,出于礼数的原因,还没来得及举行正式的登基大典。

换言之,此时的隋炀帝杨广,他的帝位还真的没有坐稳。

起兵原因不伦不类,杨谅走臭棋

杨谅这边原本就军力强盛,但他却打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旗号来起兵:贼臣杨素造反,他要去清君侧!

不得不说,这绝对是一招大臭棋。

实际上,汉王杨谅当时完全可以指斥二哥杨广,说他弑父弑君,而自己起兵是替父报仇,为国除害。

可是,如今杨谅却口口声声表示要清君侧,不就等于承认了二哥杨广当皇帝的合法性了吗?

我们要明白一点,不论昏庸还是圣明,只要皇帝还是皇帝,你再怎么折腾都是造反,唯有师出有名,才能无往不胜。

可见,汉王杨谅当时并没有把握住这件事情的主要矛盾,使得自己首先在政治宣传上丢了分。

除了政治宣传方面有问题,杨谅在战略部署方面也非常逊色……

那么,既然汉王杨谅不行,他手下有没有这样的能人呢?

【王頍说谅曰:“王所部将吏家属,尽在关西,若用此等,即宜长驱深入,直据京都,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若但欲割据旧齐之地,宜任东人。”——引自《隋书·列传·卷十》】

当时,王頍就给杨谅出主意了:大王,如今您手下官员和将士们的家属都在关西地区,如果您能任用他们,就应该长驱直入,直接冲入京城长安,但如果您只想割据从前的齐国旧地,就应该信用从前北齐的地方人士。

毕竟,杨谅年纪太轻,又不够成熟,因此对于王頍提出的两条路,他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

幸好,杨谅手下一个名叫裴文安的人站了出来,劝杨谅说:“大王,您应该让主力部队向西突破,我愿意替您做个先锋,率领军队直奔黄河东边的蒲津关(今山西永济),而您则率大军跟进。如此一来,我们很快就可以兵临京都城下,城中之人自然人心思乱,到时候应者云集,您肯定能够成功!”

事实上,裴文安的这个主意出得确实很好,因为其同时兼顾了夺权和割据两个方面。杨谅一听,想了想也觉得很不错,所以就将裴文安封为柱国,让其率领大军直杀蒲州。

杨谅大军兵不血刃,一举占领蒲州城

还别说,裴文安进兵相当顺利,一路上竟然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直接就开进了蒲州城……

因为古代时期的信息并不发达,所以当时杨谅造反的消息还没有传到守城军人的耳朵里。

因此,裴文安使用了一个计策,他率领着一队乔装打扮的骑兵到达了蒲州城下,每个人的头上都加了一条羃䍦(mì lí),恍惚间从高远处看,还真的分辨不出是男是女。

【注:“羃䍦”,一种独特的古代帽饰,隋唐时期北地的贵族妇女们,出门时戴的一种防尘面纱。最早出现于晋朝,流行初期男女均可使用,唐朝之后主要是女子穿戴。】

而后,裴文安就派出一个官吏模样的人,对把门的守军说:“这些人都是汉王杨谅家中的女眷,以及王府中的宫女,如今奉诏回京,路过这里需要歇息一下,还不快快把城门打开。”

可以想见,汉王家的女眷和宫女都在这里,有哪个吃了熊心豹子胆的人,敢掀开羃䍦再去验证一下,岂不是找死吗?

于是,守城的将士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将城门打开,放他们进了城。

入城之后,骑兵们一把扯掉了头上的羃䍦,拍马冲入了蒲州府衙,蒲州刺史一见有骑兵杀了过来,吓得惊慌失措,立刻就弃城逃跑了。

由此,裴文安兵不血刃,一举占领了蒲州城。

关键时刻,汉王杨谅紧急叫停

按照之前的约定,接下来裴文安就应该等着与杨谅合军之后,一起渡过黄河,直杀蒲津关,然后再杀入京城长安。

那么,对于汉王杨谅来说,事情是否就是按照之前规划的那样,顺利发展下去了呢?

别说,还真没有!

就在裴文安马上就要到达蒲津关的关键时刻,汉王杨谅却突然间紧急叫停了……

杨谅派人传令给裴文安:你不要再向西行进了,我决定专心经营东边的原有地盘,如果你的军队已经到达了蒲津关,那就立刻将黄河上的浮桥拆掉,之后派士兵把守,保证杨广的军队无法过来即可。

汉王杨谅的这道命令一下来,则意味着他所有的军事战略部署全都变了,也就是从先前的进攻夺权,一下子转成了防守割据。

汉王杨谅的忽然胆怯,显现出了他的本质:他其实就是一个色厉内荏,花花公子般的王爷,只懂得割地自固,根本没有雄心壮志!

杨素出兵平叛乱

杨谅没有想到,自己的“由攻转守”,简直是大错特错……

杨谅忘了,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现在毕竟是隋朝的叛军,只是暂时占有军事优势罢了,对于他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速战速决,一旦普天下的勤王兵马日益赶到,杨广有了喘息之日,自己肯定不是他的对手。

果不其然,杨谅这边刚一停止进攻,杨广立刻就派出了文武双全的宰相杨素来对付他……

【杨素(公元544年-公元606年),字处道,弘农郡华阴县人。隋朝军事家、权臣、诗人。出身关中士族弘农杨氏,先祖世代为官。隋朝时期战神级别的人物,常胜将军。】

接到隋炀帝杨广的命令之后,杨素马上率军出发,趁着月黑风高之时,衔枚夜度(为了防止发出声音,让军士们嘴里都含着一个东西),立马就攻克了杨谅军队把守的蒲津关。

由此,战争形势也开始发生了初步的扭转。

正所谓“擒贼先擒王”,作为一个战略家,杨素深知这个道理。

因此,他在派出小股军队牵制周围州县叛军的同时,自己则率领着几万人的主力部队,直扑汉王杨谅的老巢晋阳。

得知当朝宰相率领几万士兵冲了过来,杨谅心慌之余派出了手下大将赵子开,命其率领大军前去迎敌。

接到命令之后,赵子开就在晋阳南边的霍邑,每一个山口都安装上又高又坚固的栅栏,而后自己就率领大军在高壁之上居高临下,等待杨素军马到来,准备消灭仰攻的敌人。

士兵贪生怕死,杨素怒斩三百将士

杨素深知自己兵马不多,又不占地利,突然间灵机一动,留下了主力部队在此与赵子开对峙,自己则偷偷率领一支几千人的奇兵分队,悄悄摸到了霍邑东北方向的霍山,而后翻山越岭急行军,绕到了赵子开的大营后方。

之后,杨素扎营休整,对手下士兵说道:“留三百人守营,其余的人跟我冲!”

听杨素这样说,在场的奇兵们都吓坏了:人家赵子开几万人马在大营防守,我们这里才几千人马,岂不是找死吗?

因此,为了不去送死,能够留下来守营,唯独三百人的名额,奇兵们你争我抢,最后竟然打成了一团。

见此情形,杨素倒也不慌不急,慢悠悠地发话道:“好吧,打也打完了,现在你们该决定好谁去谁留了吧?留下守营的出列吧!”

一听这话,刚刚打赢了的,身强力不亏的士兵们个个面露得意之色,立刻站了出来。

谁料,杨素冷眼看着三百个人高马大的兵士,忽然冷笑了一声,说道:“看看你们这些人,一个个膀大腰圆,居然都是一些贪生怕死之辈。来人啊,把他们都给我斩了!”

【“素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然大抵驭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每次打仗前,他干的第一件事,不是鼓舞士气,而是杀人。——引自《隋书·杨素传》】

读过史书《杨素传》的都知道杨素的为人,他是个当机立断、残忍能杀的主。

正所谓“军中无戏言”,杨素的命令一下,刀斧手立刻上前将那三百名精壮士兵全部砍杀了,只见眼前人头滚滚、血流遍地。

此时,杨素又问:“我们还是得留三百人守营,你们谁愿意留下呀?”

这一次,士兵们谁都不敢留下,纷纷表示:“我们不需要留人守营,大家都愿跟随着您一起往前冲!”

于是,几千士兵全部跟着杨素,直奔赵子开大营杀了过去。

杨谅临阵胆怯,下令军队后撤

这一边,赵子开完全没有预料到,杨素会带着一队奇兵从后方攻打过来,一下子就慌了神。

见时机已到,杨素先前留下来与赵子开大军对峙的主力部队也开始勇猛杀敌,与杨素的奇兵部队形成了两面夹击。

至此,打得赵子开十几万人马死伤无数,溃不成军。

得知赵子开军队大败,汉王杨谅更是慌乱不已,但想想自己的手头还有十多万兵马,于是立刻率领十万大军赶到了太原南边的蒿泽(今山西平遥以西),欲亲自对付杨素率领的朝廷军队。

当时,杨素的军队只有四万人马左右,单从人数上来说,还是汉王杨谅的叛军占优势,只要他指挥得当,对付杨素还是很有胜算的。

不承想,杨谅这位金玉其表的公子哥,在关键时刻却掉了链子……

眼见杨素一来,恰巧此时又遇上天降大雨,杨谅的心里就显得异常紧张。

按理说,天上下雨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两军对阵又不是只淋一方,可不知杨谅是怎么回事,总之他更胆怯了。

于是,他慌张地对身边的谋士们说道:“时机不好,我们还是往后撤退一下,以避敌军兵锋!”

【王頍谏曰:“杨素悬兵,士马疲弊,王以锐卒亲戎击之,其势必举。今见敌而还,示人以怯,阻战士之心,益西军之气,愿王必勿还也。”——引自《隋书·列传·卷十》】

当时,杨谅身边最重要的谋臣王頍极力劝阻:大王,杨素大军是远来的疲劳之师,而您率领着精锐的士卒亲自指挥进攻,肯定能打胜仗。如果您望风而退,给敌人一种我们害怕了的印象,自己的士气也就没有了,希望大王千万不要撤退。

可惜的是,杨谅就是一个大草包,心惊胆战之余,并没有听进去王頍的劝告,而是赶忙率领军队后撤。

杨谅开城投降,杨广将其除名囚禁

杨谅这边一撤,杨素大军就立刻喊杀冲锋,迈着大步不停追击。

最终,在太原以南一百公里的清源(今山西清徐)追上了杨谅的叛军,双方交战之后,汉王杨谅毫无悬念地兵败如山倒,其手下大将萧摩诃当场被杨素活捉,而杨谅本人更是吓破了胆,拍马狂逃,总算是有命逃回了晋阳。

不久之后,杨素就率领朝廷大军将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如此一来,汉王杨谅全盘皆输,穷途末路之余,他也只得开门投降。

由此,起兵才一个多月的汉王杨谅就被当朝宰相杨素率领的朝廷兵马,一举击灭了。

按理说,汉王杨谅犯下的罪行属于叛乱大逆,肯定是要被杀头的。岂料,此时刚刚坐稳帝位的隋炀帝杨广却表现得很是宽宏大量……

【百僚奏谅罪当死,帝曰:“终鲜兄弟,情不忍言,欲屈法恕谅一死。”——引自《隋书·列传·卷十》】

杨广对朝臣们表示:如今我已经没有多少兄弟了,实在不忍心杀他,我就以情代法饶他一命吧。

于是,隋炀帝杨广就将这个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的五弟杨谅除名为民,绝掉了他杨姓皇室的属籍(不再让其姓杨),之后将其押入大牢囚禁了起来。

直到此时,当年隋文帝杨坚引以为傲的五个儿子,最终废的废、死的死,除了杨广之外,其余的四个儿子没有一个是善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03922.html
上一篇晚清宫廷老照片,慈禧身边这个混血女官是谁?晚年自断双腿?
下一篇《坤舆万国全图》解析中国篇:中国古地图为世界地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您推荐

国破家亡,陈后主每天与子弟饮酒120斤,隋文帝让他善终

国破家亡,陈后主每天与子弟饮酒120斤,隋文帝让他善终

589年,陈后主被俘虏,押送到长安,他心态很好,每天与子弟饮酒120斤,“乐不思蜀”,还向隋文帝索要官职。陈后主没心没肺的活着,隋文帝对他很放心,得以善终。陈后主,即是陈叔宝,南朝末代帝王,陈武帝陈霸先的侄孙,陈宣帝的嫡长子。陈后主早年被送到西魏当人质,陈文帝继位后,他们一家老小才回到建康。568年,陈顼继
五海通航:苏联也出了个“隋炀帝”?|循迹晓讲

五海通航:苏联也出了个“隋炀帝”?|循迹晓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主讲:赛艇队长策划:赛艇队长责编:马戏团长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9分钟常看我们文章的朋友都知道,俄罗斯对于寻找出海口有一个执念,所以把自己找成了世界领土最大的国家。不过这些出海口都离的比较分散,相互联系要绕的很远,为此从沙俄时代开始,他们大搞基建工程,把能去北冰洋、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