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邹蓝|进士(博士):从隋朝到清末

邹蓝|进士(博士):从隋朝到清末

                  

概括,科举史1300年出进士博士13万人。2020年全国毕业博士6.1万人。一年赶上古代起码600年(650年不到)。

                                    进士1300年:隋朝到清末

邹蓝/文,图

    前面说到,陈正祥教授在《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一书有关章节中认为,中国科举时代的进士,相当于美国现代教育的博士学位。我也在前面补充说,进士可能比不上法国之前三阶段博士时期的国家博士学位。这个国家博士,都是法国学界功成名就的人才能有可能拿到的学位。这个类比中国院士?我进而觉得,中国的两院院士中有一些是有真才实学的,而另一些则是学术泡沫。屠呦呦得了诺奖,连院士都当不上。或者是,她根本对院士头衔没有兴趣,so what,WTF。还是言归正传。

    从隋炀帝时期(隋朝大业元年(605年)正式设立科举制度,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1300年。据研究,通过科举大约出了十万名进士,还有百万名举人。举人从省级科考(乡试)中脱颖而出,相当于现在的本科学历。顺便说一句,未中举获得功名的读书人,出路一般是入幕,即给官员当幕僚,或者开馆收徒在家乡教书,对中国乡村普及识字率,是有贡献的,尤其是通过宗族祠堂为族内蒙童授课。

    举人再通过中央朝廷考试(会试)者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理论上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从中脱颖而出即及格者为进士,进士中前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这是殿试录取的名次。这相当法国以前的国家博士吧,doctorat d'etat.

    顺便说一句,古代三年全国出一个状元(只有国家级状元)。现在高考打鸡血的内卷压力下,状元都庸俗化了。校有校状元,还有单科状元;然后还有县或区状元(也有单科状元),到地市一级也有地市级的状元和单科状元,省市自治区也一样。只是没有国家级的状元。算一算,高考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五科,校,区县,地市,省四级就各有不少所谓的状元。此外还有总分的状元。全国一年的所谓“状元”,就可能比科举1300年出的状元还多。

    有人归纳,1300年科举史共出状元504人,若包括地方政权的科举考试,则还有辽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国(张献忠)1人、太平天国14人,共计552人。

    全国2000余个县,每个县有一个总分状元。333个地区和地级市(293个地级市、7个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那么有333个地市级状元。同时还有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另算),那么有31个省级状元。如果不算校状元和各级单科状元,全国每年都能吹嘘出2600个所谓的“状元”。可见今天如此“状元”有多廉价。

    我这里不多说举人,侧重说进士,也就是陈正祥教授说的相当于博士Ph.D.的古代学位。

    我选了清,明,宋和唐四大王朝说。

    清初顺治二年(1645年),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清政权在初步稳定了对全国的统治后,就开始恢复科举制度。当年1645年,满清政权举行了清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中,经过乡试、会试、殿试的层层选拔,公元1646年,最终一次性录取449名进士。

    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殿试。在这次殿试上,慈禧太后一共录取了273名进士。这二百多人也成了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批进士。最后一名状元为刘春霖。无锡鼋头渚的刻石“鼋渚春涛”,是刘春霖的书法。1905年,清廷颁布上谕,宣布从此停止一切乡试、会试、殿试等一切形式的科举考试。

    至此,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在清朝268年的历史上,清政府总共举行了112次殿试,总共录取26849人,平均一次也就录取200多名进士。平均每年出进士100.18人。

    明代常科共举行了89次,录取的进士约为25000名。平均每次280.89人。鉴于明朝国祚276年,平均每年出进士90.57人。

    宋代的资料是,科举登科进士总数六万以上。其中:正科进士四万以上。加上特奏名进士,总数达六万以上。特奏名即恩科,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宋太祖特诏赐贡士(解送礼部应试的举人)、诸科连续15次以上未录取的106人,授予本科出身。太祖特别同情这些人,认为如果国家不用他们,他们就被废弃了,太可惜!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下诏取184名“特奏名”后。

    恩科由此开始。凡士子于乡试合格后,礼部试或廷试多次未录者,遇皇帝亲试时,可别立名册呈奏,特许附试,称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称“恩科”。算扩招补录?

    北宋南宋一共319年,平均每年出进士188.08人。

    唐代科举取士始于高祖武德五年(622),终于昭帝天祐四年(904),前后282年,共开科273次,总取士8455人,其中进士6692人,诸科1569人,另有秀才29人,其他165人。进士约占总数的80%.唐朝平均每年取士约23人左右。

    清朝每年平均录取进士100.18人,明朝每年90.57人,南北宋每年188.08人,唐朝每年23人。四大王朝平均每年进士人数合计后除以四,则是401.83人,平均每年100人多一点。那么再算1300年科举史,那就是整个科举史出进士大约13万人。查得资料,2020年全国当年毕业博士研究生6.1万。两年就赶上帝制时期1300年进士博士总量。如此大的泡沫,真来劲。

    看到文化上长期跟随中国的越南,即便现在改用了拉丁文字,其学士学位拼音为cu nhan(举人),而博士学位则拼写作tien sy(进士)。根据读音法则,这几个拉丁化的越南词读音,应该近似广西的壮语以及布依语发音的“举人”和“进士”两个词。昔日汉语文化圈内的朝鲜半岛以及越南,都通用汉字。汉字固然在该三国弃用,不过几百年来依据汉字的本地语言发音,是受汉字官话本音影响的。比如“劳动”两字,在朝鲜半岛读音若”rodong”,新闻在日语中发音若”shimbun”,朝鲜语则读“sinmun”。越南社会科学院,以文字字面意义说,是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这算是一个有意思的旁证。

    顺便说一说,越南的高中生一词,沿用了中国的秀才“Tú tài”,学士是“举人;博士是“进士”都已经说了,硕士是Thạc sĩ,不知对应中国什么词。而办公楼写字楼,越南称之为文房“Văn phòng”,里头估计也应该有四宝(笔墨纸砚)吧。法国高中毕业称业士baccalauréat。根据前法国殖民地越南的同类文凭叫秀才,法国的业士相当中国古代的秀才。中国现在的高中生,在越南和法国则是业士,在古代则算秀才。60年前,高中生秀才下乡是知识青年。那么初中生当知青的呢,连秀才还不算,童生,副知青?

        2022/9

2022年11月下旬,东北应该白山黑水了。此图是友人那里借来的。

无锡,清名桥下南下塘。2022/10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70947.html
上一篇清代县衙的秘书是如何敛财的?
下一篇为什么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海军中的闽系接二连三发动起义

为您推荐

南明区曹状元街区近期试运营!

南明区曹状元街区近期试运营!

浮生有闲赴贵阳,当得一日状元郎。9月19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南明区精心打造的曹状元街区将于近期试运营,这条承载了“一门三进士,御赐状元郎”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