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一条巫溪的鱼“游”向世界

一条巫溪的鱼“游”向世界

食用烤鱼的历史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重庆市巫溪县,是渝派烤鱼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巫溪县大力挖掘烤鱼历史文化,加快构建烤鱼产业发展集群,这一非遗美食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财富密码,也成为当地文化走向世界的最新名片。


非遗烤鱼点亮“夜经济”


一到晚上,巫溪县大宁河畔就热闹起来。一张张条桌摆满长约1公里的河岸。“烤鱼来咯!”传菜员热情的吆喝声中,三两好友相聚碰杯,有滋有味品尝盘中烤鱼。

“18桌都坐满了。”一家烤鱼店的老板钟洋说,夏季是旺季,烤鱼店生意爆满,顾客经常需要等位就餐。

巫溪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境内“山高峡深一线天,九山微水一分田”,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历史悠久的烤鱼文化。

巫溪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宋朝时期巫溪大宁盐场兴盛,大宁河上运盐的船工和纤夫为了充饥就地取材,用“河中的鱼、岸边的柴、船上的盐和罐中的泡菜”制作出巫溪烤鱼。

近年来,巫溪烤鱼制作技艺不仅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以“味美色香、技法独特”的美食魅力点亮了县城“夜经济”,全县现有各式各类烤鱼门店230余家,仅大宁河边漫滩路烤鱼一条街,年产值就达3000万元。

游客和市民在大宁河畔品尝烤鱼 / 黄伟 摄


腌制入味上烤架,慢火烤成“两面黄”……60岁的张宗成在烤架前忙碌,他每晚要卖出近200斤鱼。“烤鱼技艺在我家祖辈代代相传,到我已经是第5代。”从最初的4把椅子到如今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店铺,张宗成感慨店里生意越来越火。


“老”产业延伸“新”链条


“85后”青年刘宇大学毕业返乡创业,他瞅准烤鱼这个商机。

“巫溪人对烤鱼不陌生,但‘烤鱼预制菜’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听说。”刘宇拿出一盒“巫溪风味烤鱼”,盒内烤鱼、青花椒作料和餐具俱全,将酒精灯点燃后,把不锈钢烤盘放置在纸盒缺口处,盒子摇身变为简易烤架,不一会儿便“咕噜咕噜”冒起香气。

为了还原巫溪烤鱼的独特风味、完善预制菜生产模式,刘宇下了不少功夫。“刺少的巴沙鱼更适合加工和食用,高温电烤也能让烤鱼充分入味。”刘宇说。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烤鱼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也能在常温下保存近半年时间。“黑科技”来自西南大学。自2013年起,刘宇与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每年暑假师生实践团队都要来巫溪县尖山镇将先进的食品加工工艺带进小山村。

如今,刘宇的生产基地每月生产近万条烤鱼,今年上半年产值超400万元。

日益火热的烤鱼预制菜,还带动起马铃薯、红薯等巫溪传统特色产业。“以前村民总为洋芋的销路发愁,如今马铃薯既能直接售卖,还能加工成洋芋片、土豆粉等‘烤鱼伴侣’。”尖山镇大包村支部书记曾有海说。目前,巫溪县正强化预制菜研发生产,打造烤鱼特色产业集群。


吃出“文化味儿”


“政府大力推广巫溪烤鱼文化,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让我们增强了信心。”钟洋说,随着郑渝高铁建成通车,越来越多外地游客在美食吸引下来到巫溪,烤鱼成为一道“必打卡”菜品。

烤鱼的文化味儿也变得越来越足。刘宇告诉半月谈记者,巫溪烤鱼本就和盐文化和巫文化紧密相关,如今已成为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名片。目前,公司正打造“文创版”烤鱼预制菜包装,加入介绍巫溪烤鱼历史的小册子,让顾客品美食,更品文化。

巫溪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中表示,下一步,将把巫溪烤鱼作为特色主导产业来培育,持续挖掘烤鱼历史文化,编写歌舞、情景剧,助力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巫溪烤鱼走向世界。


半月谈记者:韩振 周思宇 / 编辑:赵一鸿

*本文为《半月谈》2023年第19期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9_186150.html
上一篇【中秋国庆看襄阳】品尝一碗面 记住一座城
下一篇中国食品专家:普及预制菜是一种福利,可以让日本协助“审核”!

为您推荐

重庆值得一去的八大景点!

重庆值得一去的八大景点!

关于重庆:重庆,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首先,重庆的山城风光简直美得令人窒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