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我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如何为人类服务?郭华东院士讲述大国担当

我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如何为人类服务?郭华东院士讲述大国担当

“这是上海疫情前后,卫星拍摄的灯光亮度对比图。”今天下午举行的2022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向观众展示了3张卫星图像,分别是2021年11月、2022年4月和8月拍摄,展示了申城从灯光璀璨到灯火阑珊,再到灯光璀璨的过程。这些图像来自去年11月在太原发射的世界首颗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它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服务,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以人类发展史上最为全面和综合的方式,解决人类面临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其中第13个目标是气候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郭华东院士今天的演讲题目是《数字技术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数字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联?他解释说,可持续发展全球指标框架至今仍面临数据缺失、指标体系研究不足、区域领域发展不均衡等诸多挑战。“据统计,40%的指标无数据支撑,169个具体目标有方法、无数据,超过240个指标无方法、无数据。”

郭华东院士在浦江创新论坛上演讲。赖鑫琳摄

为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缺乏数据这一挑战,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去年9月在北京成立。这个中心是全球首个用大数据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际科研机构,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进行建设,瞄准地球系统科学、社会经济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的交叉前沿领域,开展大数据驱动的环境公域、城乡发展、粮食安全和能源脱碳等领域监测、评估与预测的系统研究,为解决我国和全球重大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决策支持和智库服务支撑。

去年11月5日,“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在太原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为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的全球大数据研究提供了“利器”。这颗卫星搭载了热红外、微光和多谱段成像仪3个有效载荷,这些载荷全天时协同观测,旨在对“人类活动痕迹”进行精细刻画,为表征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指标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据介绍,热红外成像仪具有高分辨率宽幅观测能力,能获取300公里幅宽、30米分辨率的数据,在国内首次采用全光路低温光学系统设计,可在大动态范围下分辨出0.2摄氏度的温度差异。微光和多谱段成像仪采用共用光路这一创新设计,在保证数据观测一致性的同时,实现了10米分辨率的数据获取能力。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拍摄的上海市微光遥感卫星影像图

去年12月,“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首批9个区域的11幅影像在北京发布。这些影像包括微光成像仪图像、多谱段成像仪图像和热红外成像仪图像3类,涉及中国长三角、山东半岛、西藏纳木错、新疆阿克苏、北京、上海以及法国巴黎等多个地区和城市。

郭华东表示,依托这颗卫星开发的数据产品将面向全球进行共享,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开展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所需的数据,为缩减全球可持续发展不平衡和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做出贡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4_87996.html
上一篇开学季,谁被文具刺客“刺”到了?
下一篇华为 Sound Joy 便携音箱活力橙、海岛蓝新配色发布

为您推荐

百度首谈希壤“进化论” 院士建议发行人民币稳定币

百度首谈希壤“进化论” 院士建议发行人民币稳定币

图源:希壤这两年,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开幕式的亮相,都会带着一个数字人,去年是祝融号,今年是希加加。希加加是一名不拿画笔的“画家”,开幕式上,她的简单几句话,在几秒钟之后变成了梵高风的“外滩游船”、莫奈风的“印象生煎”……李彦宏以最近流行的AI作画,向与会者呈现了过去一年AI技术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