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朱元璋三顾茅庐向朱升请教,朱升给他的建议,决定了朱元璋的命运

朱元璋三顾茅庐向朱升请教,朱升给他的建议,决定了朱元璋的命运

中国古代大多数农民起义军首领文化程度都很低,对读书人也没有好感。朱元璋虽然也没读过什么书,但他非常敬重读书人。元朝末年起义军多达十余支,个个兵强马壮,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能击败元军和其他起义军,定鼎金陵建立大明王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重用知识分子。

冯国用是第一位投奔朱元璋的读书人。朱元璋听说他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便十分器重他。冯国用建议他攻占集庆(今南京),并在地图上向他介绍说,集庆是兵家必争之地。朱元璋采纳了冯国用的建议,决定渡过长江占领集庆。这是朱元璋成功路上极为关键的一步,他以集庆为根据地,逐步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为一统天下打下基础。

朱元璋在攻打滁州的时候,有个叫李士元的人想拜见朱元璋,他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李善长。朱元璋与他一见如故,李善长说,朱元璋特别像汉高祖刘邦,同样是草根出身,同样是起义推翻旧的王朝,将来朱元璋也必定会登顶皇位,一统天下。李善长的话让朱元璋心里那个皇帝的梦越来越清晰。

读书人眼界宽广、思虑深远,通过与读书人的交往,朱元璋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而且有些读书人影响力很大,因此,朱元璋只要听说某地有知名的读书人,就一定会想尽办法把他们请来。他在攻打皖南时,听说朱升是徽州鼎鼎大名的大学士,他便效仿刘备三顾茅庐,向老先生请教建朝称帝的大业。朱老先生给了他一个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听后,茅塞顿开,正是这句话,决定了朱元璋人生的命运。

朱元璋虽然出身不好,没受过良好教育,但他天赋异禀,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他加入红巾军后,能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和重用,并在他死后成为军队的实际掌权者,足以证明朱元璋的能力不凡。

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驻守在淮河西部已经有两三年,有了一定的根基,但朱元璋不是那种小富即安的人,他有更长远的目标。当时,元朝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北方,江南驻守的元军很少,其他几支红巾军也都在河南及淮河北部与元军激烈交战,无暇顾及南方的局势。朱元璋看准这一时机,决定渡过长江,占领集庆。

此时,朱元璋的势力还没有那么强大,他的东面是张士诚起义军,西面是陈友谅起义军,北面是他的盟友小明王政权,他们像三面高墙,阻挡着北方的元军,保护着他,而东南浙江地区,元军力量薄弱,朱元璋此时占尽天时地利,他又继续攻占了长兴、常州、扬州等十余个城市,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

行军打仗,粮食是最重要的。大多数农民起义军是打到哪儿抢到哪儿。朱元璋的军队最初也是这样,获取粮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明抢,张贴告示,让百姓交粮;另一种就是入室劫掠,见什么抢什么,翻箱倒柜,掘地三尺。

朱元璋自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以后,不再像以前那样强取豪夺,而是让百姓开荒种地、兴修水利。几年时间,朱元璋所在的地区便能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同时,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他还下令降低赋税,允许贫农耕种那些逃亡地主留下来的田地,这些措施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也缓和了军民之间的关系,为朱元璋的领土扩张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经过朱元璋的治理,他的势力日益壮大。但他时刻谨记朱老先生对他说的话,他不急不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他也不像别的起义军首领那样迫不及待地称王,而是默默地扩张领地,壮大自己的实力。

朱元璋的性格谨慎周密,善于运筹帷幄,他对局势作过全盘分析后,决定继续向东南扩张。他在东西两线部署少量兵力防御陈友谅和张士诚两支起义军的进犯,而在东南部署重兵,经过与浙江东部的元军的两年激战,朱元璋占领了浙东大部分地区,领地扩大了一倍。在江南地区,朱元璋与陈友谅和陈士诚率领的这两支起义军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朱元璋常说:“读书让我受益良多,读书可以让人明理,可以让人少犯错误。”他虽出身草莽,却能尊敬重用读书人,正是这一点使他最终从元末群雄中胜出,最终改变了他的命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83855.html
上一篇主题诵读进校园|易彬:农家布衣女英豪【大余】
下一篇历史上最狠毒的五位皇后

为您推荐

三顾茅庐前,孔明曾访过刘备?隆中对真的很高妙?

三顾茅庐前,孔明曾访过刘备?隆中对真的很高妙?

本文由 @瑞青读书 原创发布于正观新闻正观号。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锦囊是曹操的,羽扇是周瑜的,火攻是黄盖的……除去虚构,诸葛亮还下剩什么(二)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诸葛亮据《三国志》描述,诸葛亮身高八尺,经常自比于管仲、乐毅,但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在吹牛,很少有人把他当回事儿。只有与他相熟的几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