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为什么越南在归属中国版图千年后分离出去

为什么越南在归属中国版图千年后分离出去

越南是中国的南方邻国,但在历史上有很长时期,尤其是自秦始皇在该地区设置郡县后的1000多年间,越南属于中国版图。

五代十国末期,越南开始有独立政权。

北宋以后的近千年间,越南与中国大体维持了稳定的宗藩关系。

19世纪,法国控制越南,直至二战时期的日本入侵。

日本向盟军投降后越南宣布独立,但南北分裂。

1976年越南完成国家的独立统一。

“越南”之名

越南虽可将当地历史上溯到4000年前,但“越南”国名仅沿用了200余年,历史上长期被称为“交趾”和“安南”。

“交趾”之名来自汉朝(前111年)在当地设置的交趾7郡。

汉武帝时,国势强盛,消灭了南方赵氏割据势力,将赵氏的南越国分置郡县,后来改成7郡,统称“交趾”,长官称“交趾刺史”。

三国时期,管辖交趾的孙权将其分为交州3郡和广州4郡。

隋朝灭陈后,重新设置交趾郡。

唐朝时,废交趾郡,其故地归属交州。

“安南”之名最早来自唐朝(679年)在以今越南首都河内为中心所设置的“安南都护府”。

南宋时始有“安南国”的称呼,南宋孝宗正式下诏(1174年)“赐国名安南”,封“安南国王”,次年“赐安南国王印”。

明朝对该地区恢复直接统治后,正式下诏(1408)把“安南”更名为“交趾布政使司”,将该地区设置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后来明廷放弃了用兵平叛、维持对该地区直接统治的政策,宣布(1427)废“交趾布政使司”,仍为“安南国”,承认其独立。

“越南”之名始自清朝。

起初清朝沿袭明朝对安南的政策,历代均册封该地区首领为“安南国王”。

但到越南的阮朝创立时,创建人阮福映向清帝上表请求以“南越”赐封,取代“安南”。

嘉庆帝对此很敏感,指示大学士说:“南越”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历史上的南越领土涵盖广东、广西等地。阮福映虽然统治安南,实际领土范围也不过是汉朝交趾故地,怎么就敢称“南越”呢?

考查后认为阮福映表现还算相当恭顺,最后嘉庆册封(1803年)该国为“越南”,理由是阮福映从越裳之地起家,后占领安南全境,理应越字在前,南字居后,而且从地理位置看,该国又位于百越之南。

故“天朝褒赐国号,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赐藩封;且在百越之南。”

此后“安南国”改为“越南国”,其首领被册封为“越南国王”。此举使清越双方皆大欢喜,“越南”之名,沿用至今。

统一版图

上溯其源,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古代中国南方百越人的一支。

古代越人有许多分支,春秋战国时期,越人大致分五部分,多在今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大体是:东越在浙江,闽越在福建,南越在广东,西越在广西,雒(Luo)越在越南。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军(前214年)越过岭南,征服了百越之地,设立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三个郡,其中越南北部归属于象郡管理。

为开发当地,秦始皇曾经迁徙内地50万人“戍五岭”,与越人杂居,当地民族融合因大量移民而加快。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秦朝的南方大吏(南海尉)赵佗割据自立(前203年),以今广州为中心,建立了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后改称“南越武帝”),越南北部成为南越国的一部份。

汉武帝北讨匈奴,南灭南越(前111年),仅在越南北部地方就设立交趾、九真、日南3郡,对该地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

汉光武帝时期,越南暴发“二征起义”。起义军击败汉朝驻军,取得65座城,并向北进攻岭南地区,汉朝震动。

光武帝下令平叛,拜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2万,讨伐二征。马援擒得二征,当阵斩杀,传首洛阳。余众散亡,岭南悉定,交趾遂平。

东汉后期,越南中部脱离汉朝自立。当时生活在越南中部的主流居民是以打渔为生的占族人,这个民族与越南北部人有所不同,他们建立了以婆罗门教为国教的占婆国(占城国),与东汉以顺化为界。

唐朝时期,越南北部一度被地处云贵的唐朝原属国南诏吞并。唐朝曾与南诏对该地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唐朝一度因丧失辖境撤销了安南都护府的建制,但不久又予以恢复。唐朝末年,由唐朝册封的“静海节度使”管理该地区。

独立建国

中央政权衰弱,地方政权就可能有自立倾向。越南独立也根源于此。

对于古代越南何时独立,史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以吴权不再臣服南汉、自立为王为起点,一是以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为标志。

前者虽使越南北部脱离首都设在广州的南汉政权而独立,但是并未建立国号与使用年号。后者则建立了显著的独立国家。

“五代十国”时期,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汉政权,凭借较为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越南北部的交州臣服。

一个叫吴权的交州大将起兵争夺交州政权。吴权获得白藤江战役的胜利后,于939年脱离南汉政权而独立,史称“吴朝”。

但是吴权称王仅5年即亡,并未建立国号与使用年号,其实际统治地区仅为越南北部的部分地区,很多人并不认为他建立了独立国家。

吴权死后,越南北部政权割据,史称“十二使君之乱”。一个叫丁部领的能人结束了“十二使君”的混战局面。

968年,丁部领创建丁朝,自称“大胜明皇帝”,国号大瞿越。仿照中国皇帝起宫殿,制朝仪,设六军,置百官,摆脱中国政权独立建国。

两年后大瞿越开始使用年号“太平”,并遣使与宋结好。次年北宋出兵灭南汉,消除了丁朝的重要威胁,丁部领再次遣使与宋通好。

975年,丁部领遣使带方物向北宋朝贡,请求宋太祖册封,表示愿为宋朝藩属。宋太祖册封其为交趾郡王,自此中国皇帝正式承认越南地区是自治的藩属国,而不再是直接管理的中国本土。

丁部领死后被称为“丁先皇”。越南后世史学家对其评价相当高。其后内部政权更迭,宋朝用兵而未取胜。

越南地区李朝开国君主李公蕴(李太祖)虽是越南人(祖籍福建),但仰慕儒家文化,处处与模仿中原。

李朝的制度、文化、风俗几乎与中原完全一致,其中原化程度甚至高于地处云贵高原的大理国。

李朝第三代皇帝李圣宗(1054年)将国号由原来的“大瞿越”改为“大越”。

宋朝封李朝前半期的君主为“交趾郡王”,此一时期越南被称为“交趾国”。

李朝第六代皇帝李英宗时(1138年),获南宋改封为“安南国王”,从此被称为“安南”。

李朝历经九代君主,凡217年。越南历史学者认为李朝“为民族和独立封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全面的牢固的基础。”

由于国力大大增强,李朝不仅向南扩张,还一度侵扰宋朝,在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时期,向北打到中国广西南宁。

宋朝反击,李军大败而归,李朝太子和王子战死,多名大将被俘。李朝奉表求和。

在李朝的请求下,宋朝(1081年)放弃广源州(今越南广渊州)等地区,将其赐予李朝,李朝归还俘获的宋朝军民作为回报。

王安石则在此役后正式罢相,再不复出。

蒙古三征

李朝被陈朝取代。此时的北方,正是蒙古人席卷中原的时期。

忽必烈在谋划消灭南宋的同时,让大将兀良哈台收服与云南接壤的安南。兀良哈台坐镇昆明,派出使臣令安南归降。

陈朝不降,并将蒙古使者送进大牢。兀良哈台大怒,率军讨陈。蒙军长驱直入,进占陈朝国都,发现两个使者里有一个已经死在狱中,便纵兵屠城作为报复。

此时陈朝大将陈国峻(后因受封兴道王,又称“陈兴道“)率部勤王,对蒙军退路构成威胁。加之蒙军对炎热潮湿的天气很不适应,兀良哈台下令班师回云南。

蒙军第一次征安南未能使其降服。

但陈朝已领教了蒙古军队的强大战力,于是向蒙古遣使谢罪,愿降为臣属。忽必烈考虑到南宋未灭,征服安南并不急迫,也就接受了陈朝的求和。

蒙古第二次征伐安南发生在元朝建立后。

元世祖忽必烈认为安南并未受到元朝的实质控制,就命令镇守云南的皇子(镇南王脱欢)率军出师安南。

蒙军假意要借道安南,支援攻打占城的元军。陈朝识破元朝的“假途灭虢”之计,表示宁愿出粮助饷,但拒绝元军入境。

1284年,元军分六路侵入安南。安南军虽早有准备,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元军的进攻,一路溃败。

在元军直逼首都的紧急关头,陈兴道写下名篇《檄将士文》,连续列举了中国历史多位忠臣义士的壮举(深受中原文化熏陶),大大激发了将士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敌决心。

在安南进入雨季后,元军不耐瘴疠,军中疫病丛生。无奈之下,只得撤军。陈兴道趁势组织反攻,南北元军均损失惨重。

蒙军二征安南的失败引起忽必烈的高度重视,他搁置了第三次东征日本的计划,把人力物力调集到南方,决心消灭安南。

1286年,元廷征调士兵约10万人,战船500艘,仍由镇南王脱欢为主帅,第三次征讨安南。

此次元军三路攻入安南,一路斩关夺隘,渡过红河,再次攻占首都。安南军采取了坚壁清野、避免决战的战术,以小规模的丛林战骚扰元军,并伺机切断元军粮道。

陈兴道运用吴权发明的“水中植桩”之法,围堵了元朝水师400余艘战船,乱箭齐发,元军全军覆没。元朝陆军也遭到伏击,损失十之六七,统帅脱欢仓皇从小路逃跑,脚上中了毒箭,逃回广西后被贬到扬州,终身不准入觐。

安南虽然再获大胜,但也明白自己与元朝的实力相差太过悬殊,于是再度遣使上表,送还俘虏,并献上安南王的金制跪像,谢罪乞和。

忽必烈后来又调集大军,准备四征安南,但随即去世,继位的元成宗铁穆耳下诏罢征安南,元朝和安南关系才算稳定。终元之世,安南一直向元朝称臣纳贡,但也保住了自己的政治独立。

明收安南

陈朝传12世, 共历175 年,被胡朝所替。据越南史书记载,与李、陈两朝开国君主均为福建人之后不同, 胡朝开国君主胡季犛(胡一元)为浙江人之后。

为取得中原政权的谅解,胡一元自称是帝舜的后裔,遣使奉表到明朝,诡称陈氏宗族已绝,作为陈氏外戚,由自己儿子暂时登基理政。

胡季犛长子胡元澄(又称胡澄)后来被明朝俘虏,归降明朝,改名黎澄,在明朝工部任职,因善长火器,被明代军士奉为“火器之神”。

当时明朝正值“靖难之役”,建文帝无暇它顾,对胡一元的请示置之不理。明成祖朱棣登基后,胡朝遣使者到南京朝贺并请封。

朱棣派使者对安南政治情况详加考察。明朝使者受胡氏重贿,回来后为胡氏请命。明廷遂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但不久,一个陈朝旧臣突然来到南京,称胡一元篡位,他的父母家人同时遇害,请求大明出兵主持正义。

明成祖朱棣仅命赐其衣食,并未对此事做出表态。

巧的是,十几天后,老挝居然派人送来了陈朝宗室陈天平。陈天平自称在陈朝被颠覆后曾一度招兵复仇,但被胡一元所败,从者四散。陈天平逃匿谷中,转投老挝。老挝无力相助他复国,遂送其至明朝。

陈天平来到明朝后向朱棣哭诉,称胡一元篡权的目的是为抗衡大明,而且其暴征横敛,酷法淫刑,百姓愁怨,如蹈水火,恳请明朝皇帝伐罪吊民,安抚远夷。

朱棣命赐其府地,月支俸禄,暂住中国。

年底,安南胡汉苍遣使来朝贺,朱棣特命陈天平参与朝见。

安南使臣见到陈天平后都很错愕,还有人当场下拜,朱棣确信陈天平确为陈朝后人,于是决定帮他复国。

先是下诏向胡汉苍问罪,命其解释。

胡汉苍遣使谢罪,表示愿意“迎归天平、以君事之”,“臣亦当率国人逆于境上”。

对于胡汉苍的恭顺,朱棣既满意又疑惑,认为安南政权原来习于变诈,这番表态也许不是诚心诚意的。但本着对远人布德诚信的考虑,还是予以相信,并封胡汉苍为顺化郡公,以示安抚。

随后朱棣赐陈天平绮罗纱衣各二袭、钞一万贯、告诫他要宽仁待下,悉心防患,又派使臣及官兵五千人护送。

陈天平进入安南境内后,胡汉苍派人前来迎接,还以牛酒犒劳护送的明军。明军派骑兵四出侦察,也未发现可疑之处,一路上都是迎接的安南百姓,于是冒雨前行。

泥泞雨雾之中,突然安南伏兵四出,鼓噪之声,震动山谷,将明军全部包围。随后有安南劲卒突入队中,并不与明军交战,只是将陈天平虏走。

一名安南将领隔涧遥呼:“远夷不敢抗大国,犯王师,缘天平实疏远小人,非陈氏亲属,而敢肆其巧伪,以惑圣听,劳师旅,死有余责,今幸而杀之,以谢天子,吾王即当上表待罪,天兵远临,小国贫乏,不足以久淹从者”。

有明朝官员因职责所在,义不偷生,中伏后,众寡悬殊,无法反击,只能自尽,余众引兵而还。

陈天平之死,一说当阵斩杀,一说胡朝将其押回审讯后,将其认定为陈朝贵族的家奴冒充后裔而予以凌迟。

朱棣闻讯大怒:“蕞尔小丑,罪恶滔天,犹敢潜伏奸谋,肆毒如此,朕推诚容纳,乃为所欺,此而不诛,兵则奚用?”

随后朱棣委命其倚之甚重的头号战将朱能为统帅,当年(1406年)出兵安南。

大军出发前,朱棣特颁谕旨,说明此次出征“惟黎氏父子及其同恶在必获,其胁从及无辜者必释,罪人既得,即择陈氏子孙之贤者立之,使抚治一方,然后还师,告成宗庙,扬功名于无穷。”

然而不到3个月,37岁的南征军统帅朱能突然病逝。年仅31岁的右将军张辅临危受命,主动承担起指挥全军的重任。

张辅为“靖难”名将张玉之子,少年老成。一入安南境内,先采攻心之策,命人将胡一元父子的二十条罪状写成榜文,刻于木牌上,顺流放下,安南军民见到榜文后,人心离散。

明军兵分两路,斩关而进,勇往直前,大败胡军。

胡氏父子料不到明军进展竟如此神速,倾全国之兵号称二百余万,伐木筑寨,绵延九百余里,又沿江置木桩,征发国内所有船只,排列在桩内,所有江口,概置横木,严防明军攻击。

张辅大军进至多邦城下,胡氏父子则厚集兵力于多邦城内,据险抵抗。多邦城坚固高峻,城下设有重濠,濠内密置竹刺。张辅下令趁夜攻城,明军万炬齐明,势如破竹,攻入城中。

安南兵拼死拒战,驱象出阵,明军受挫。战象体型巨大,不避弓矢,吓退战马,踩踏敌兵,安南兵还可骑于象背,居高临下射箭进攻。

针对象军特点,张辅采取三项反制措施:一是令明军蒙住战马双眼,使之看不到庞大的战象,尽情冲击;二是以颜料画狮裹在战马和战车上,吓唬对方的战象;三是两翼大放火器,震慑对方士兵及战象。

明军用此法后,战象受惊回奔,安南兵大溃,明军趁势掩杀,“斩其帅二人”,尽焚沿江木栅。经过激战,明军又克安南东西二都,张辅辑吏民,抚降附,来归者日以万计。

胡氏父子见败局已定,焚毁宫室,亡命海中,继续与明军为敌。

明军水陆并进,穷追不舍,又斩首三万七千余级。胡一元长子胡澄以战船三百艘来战,明军迎头痛击,斩首万级,江水为赤。

几经追击,安南残部全军覆没,胡氏父子仅以数舟逃遁,明军在当地百姓协助下,将胡一元及其长子胡澄、次子胡汉苍和伪太子胡芮一一擒获,全部押送京师。

至此,明军出师仅一年,就大获全胜,消灭了篡位的胡氏政权,得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八十、户三百十二万。

由于陈朝宗室已被胡朝清理,后继无人,朱棣改安南为交趾布政使司,分设官吏,改置17府,自此安南正式成了明朝的一个行政区。

1408年,张辅大军刚刚班师,安南地方势力就起兵叛乱,明朝驻军镇压不力,致使叛乱不断蔓延。

朱棣调发云南、贵州、四川军队共四万人,再征安南,却因轻敌遭到惨败,安南形势大乱。

次年朱棣被迫再度启用张辅督师,发兵二十万,要求张辅必须尽快平定安南事态。

张辅并不急于前进,而是伐木造舟,招避寇者复业。

形势稳定后,张辅才率大军进攻。

安南乱军聚集战船六百余艘,张辅以水师进攻,乘风纵火,大破其众,擒其将帅。乘大胜余威,水陆并进,屡败叛军,次年削平安南各处变乱,向朝廷告捷。

当时明军北征正遇重大挫折,十万大军遭蒙古军伏击。朱棣见张辅获胜,认为安南不足为患,于是召回张辅。

1410年,朱棣亲征漠北得胜而归,自称陈朝后裔的陈季扩趁机派使臣入贺并求封,朱棣授其为交趾布政使。陈季扩见明朝不肯封其为安南国王,遂继续称兵作乱。

1411年,朱棣命令张辅三征安南。

安南军民对张辅颇为忌惮,明军一到,作乱局势开始发生变化。

张辅趁势展开一系列作战,在其清醒周密的指挥下,明军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终于在1414年将陈季扩活捉,与其妻子一起械送京师。至此,安南全部平定。

在明军的武力镇压下,交趾虽然再次平定,但明朝官吏不善于安抚,内部又勾心斗角,安南民心不附。

后来安南人黎利召集各部起兵反明,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明军多次进剿失败,损失惨重。

明朝边将私下与黎利议和,并送黎利使者入朝,请封所谓的陈氏后人陈高为安南国王。

明宣宗朱瞻基召集群臣商议,英国公张辅道:“这是黎利诈谋,必不可从,当再益兵讨贼,臣誓将元凶首恶,絷献阙下。”

但以杨荣、杨士奇为代表的重臣,看出宣宗已有厌战之意,皆言交趾荒远,不如许了黎利,以息兵争。

宣宗遂决计罢兵,赦免黎利抗命之罪,封陈高为安南国王,罢交趾布政使司。

陈高作为黎利的傀儡,很快被逼服毒自尽。

明英宗正式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黎朝也始终奉明朝正朔。

安南重新获得独立。

此次越南从中国版图分离出去后,就再未重回中国版图。

——摘自拙著《天命之争——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有删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7723.html
上一篇明代藩王从旁支进封还能祭祀亲爹吗?并不能,要另找他人奉祀
下一篇曹操留下4人制衡司马懿,可惜曹丕没用,否则司马懿不敢反

为您推荐

神秘的南越国

神秘的南越国

1983年6月在广州象岗山的一个小山坡,一只施工队正在进行基建施工,这里将要建起一栋公寓大楼。起初工程进展很顺利,但随着施工不断深入,施工人员发现一个大石板,用工具撬动了一下这个大石板,一个幽深的黑洞露了出来,当时施工队的负责人立马意识到这个大石板的不寻常,立马联系考古人员来现场勘探。通过考古人员的考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