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詹同:明初文臣,负责起居注,所作所为多按照朱元璋的旨意而来!

詹同:明初文臣,负责起居注,所作所为多按照朱元璋的旨意而来!

詹同是明初时期的一个知名文臣,出生在婺源,从小就喜欢读书展现出比较聪明的一面,有一次,学士虞集见到他,不仅由衷地赞叹称:“你真是一个大才子!”说完便把自己弟弟的女儿嫁给他。

到了元至正年间,詹同通过举荐茂才,被任命为郴州学正,然而不久之后,红巾军便大起义了,为了躲避战乱,便跑到黄州去躲避一下,陈友谅得势之后,詹同过去投靠,担任其麾下的翰林学士。

朱元璋在鄱阳湖一战,击败陈友谅,覆灭其全部势力之后,詹同便顺势投降了朱元璋,被召为国子博士,他的名字“同”,还是老朱赏赐给他的。

当时很多功臣的子弟,都被朱元璋集中到内府教习,很多著名大儒都会跑去讲授一番,然而即便这样还会有很多学生无法融会贯通。而学识渊博的詹同自然也在这些大儒当中,他最为擅长的是《易》、《春秋》,所以这两经就属詹同讲得最好了,学生也容易听得进去。

不久之后,詹同便被晋升为考功郎中,负责起居注,建国后又被晋升为翰林直学士,升为侍读学士。

朱元璋有一次曾经对自己的侍臣说:“声色这种东西对人的危害比毒酒还要厉害。所以凡是开国之君都要努力给后世子孙做好榜样。”

借此,詹同赶紧以成汤不近声色,所以垂留风范于后世为例子进忠言,希望老朱能够学习一下成汤,不要太过于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

“帝尝与侍臣言: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同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明史·列传二十四》

到了洪武四年的时候,詹同被晋封为吏部尚书,和学士乐韶凤一起制定解释祭奠先师的乐章。后来又任命詹同和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人为纂修官,一起编写《日历》,主要负责记载礼乐治道等东西。

《日历》成书之后,主要被放在了天府,普通人根本接受不了。詹同等人向朱元璋进谏表示,这样做根本不能发挥这部书的价值,应该仿照唐朝时期的《贞观政要》那般,分辑圣政,宣示天下,老朱同意了这个建议。但没过多久,詹同本人便去世了。

纵观詹同的一生,其所作所为大多是一五一十地按照朱元璋的旨意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能够长久地获得老朱的青睐和信任,直到其本人死去之后,依旧眷注不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74813.html
上一篇二战时印度并未被日军侵占,却为何出现了投靠日本的伪政府和伪军
下一篇大明出兵朝鲜,扑灭日本野心却掏空辽东,全景回顾壬辰战争

为您推荐

李世民为何就那么在乎自己的《起居注》?

李世民为何就那么在乎自己的《起居注》?

撰文:赵立波“不要人夸好颜色,但留清气满乾坤。”翻开厚重的历史可以看到无数个人物最终黯然凋落成几片文字,而他们生前无不想以昂扬的正面角色出现在史书之上,以此让自己的色彩穿越历史受人仰慕。无疑大唐的李世民对于身后名做了最为全面的保护,​因此如同一个高超的时间设计者,最终让他的身上披满了光环,事情发生在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