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周立波:谈思想感情的变化

周立波:谈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感到十分光荣,因为10年以前的5月,我参加了毛泽东同志亲自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在会上的谆谆教诲的姿影,今天好像还在眼前一样。

今天,我们怀着兴奋和感激的心情,来纪念这个盛会的10周年,来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的10周年。

这个划时代的文献,用马列主义的夺目的光辉,照耀了我们的文学,解决了我们文学上的从来没有这样正确地、明确地和彻底地解决的一些根本的问题,使得我们的文学事业的方向确定了,使得工农兵的形象,大量地涌进了作品,而反映着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的作品遭受了有力的批判。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的纲领,是我们的文艺运动的指针,根据这个文献所指示的方向,10年以来,正如毛泽东同志所预言的一样,全中国的文艺运动推进到了一个光辉的新阶段。

这个伟大的文献的丰富的内容,不是这篇小文所能一一来论列的,我只是想根据它所揭示的原则,来谈一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的变化的问题。

记得在左联时期,我们的杂志,早就讨论过大众化的问题,但是什么叫作大众化呢?却始终没有明确地解决。究竟“什么叫作大众化呢?”毛泽东同志明确地指示:“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自己的思想情绪应与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情绪打成一片。”

毛泽东同志说,要和工农兵打成一片,应从学习群众的语言开始,而且要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接着,他亲切而生动地叙述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变化的过程以后,又告诉我们:“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

这一些话,是极其重要的箴言,我们应该细心地体会,踏实地遵行。

现在还有一些自视颇高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讳言改造,认为思想改造对自己是不必要的,特别是做过一些革命的文艺工作的知识分子,自以为是,包袱颇重,常常不大重视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改造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是文艺工作者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又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

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是一个穷困的知识分子出身的人,在革命环境里的时间也很长了,按道理说,我的思想感情应该比较接近工农兵,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情绪要少一些吧,但在事实上,由于旧社会的影响,由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的灰尘的不时地侵袭,由于在旧式学校里养成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积习,毛泽东同志的下面这句话:“灵魂深处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王国,”是很适用于我的思想情况的。

到延安以后,我在很长的时间里是在鲁迅艺术学院教书的,那时候,在整风以前,延安的一些学校机关的政治学习是采取教条主义的方法,有着严重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而为了教课,我又阅读了许多西洋古典的作品,不知不觉之间对这些东西有些迷惑。自己的马列主义的修养既差,而又毫无批判地迷惑于资产阶级的艺术,纵令是资产阶级上升期的古典艺术吧,也一定会或多或少地被它们所宣扬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所熏染,所侵蚀。我当时把形式看得比内容还重要一些的观点,就是为资产阶级的文艺家的唯心观点蒙蔽了的结果。当时延安的某些作家相信的“人性论”和“人类爱”等等缺乏阶级分析的糊涂观念,我相信,也是从资产阶级的作品里感染得来的。

不论中国的,或是外国的古典作品,是要借鉴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明确地指出了:“……仅仅是借鉴而不是替代,这是决不能替代的。”

我当时读着一些西洋的古典作品,却漠视了比古典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要雄伟得多的眼前的工农兵的斗争的现实,这就不是借鉴,而是替代了。

在鲁艺教课的期间,我也会经过延安的乡下,但没有和农民打成一片,对农民的语言,生活和劳动,不懂和不熟,像客人似的呆了50天,就匆匆地回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经过在鲁艺和“解放日报”的整风,特别是经过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我从理性上认识了自己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严重的倾向,很想到火热的斗争去长期地锻炼自己。正在这时候,王震同志和王首道同志率领的南下部队要调干部,我得到了南下的机会。

在那一支久经锻炼的部队里,在一年多的战斗的行军中,我们天天听见枪声,常常碰到战斗。蒋匪调动巨大的兵力,日夜尾追、堵截、袭击和包围,敌人决计要消灭我们,而我们的部队愈战愈强,终于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在这种紧张的生死斗争里,我对于战斗员和指挥员们,都感到特别地亲近、挚爱和钦佩。我们的命运连在一起,心也连在一起了。

在部队里,我不但了解了作为中国革命中的主要的一环的武装斗争的剧烈和艰苦,也目击了我们的百炼成钢的指挥员和战斗员的崇高的品质。他们勇敢、坚强,不怕任何困难,不畏任何凶恶的敌人。这些为毛泽东同志所培养出来的工农出身的战士,是新的中国的功臣。他们是真的英雄,真的勇士,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毛主席的事业,他们中间许多人已经牺牲生命,长眠地下了;在党的教育之下,这些穿着简单的军衣的工农,都是视死如归的铁汉。

我到东北解放区的时候,当地正在进行土地改革。我就要求下乡去参加这场火热的斗争。在5个来月的区委工作中,我们和贫雇农的生活完全打成了一片,和中农也建立了亲密的联系。时候是冬天,是长长的农闲季节,我们所住的房间里,从早到晚,挤满了穿着軏鞡鞋的农民。他们唠闲嗑,谈工作,从斗争到家务,都无所不谈。

但我初到农村时的情况则不是这样的,因为彼此不懂话,农民还没有一下把我当作他们的自己人。往后,经过一个很短的时期,我们就一同工作,一同斗争,农民们才不把我当外人了。当农民们不再把你当外人,而是把你当作他们中间的一个的时候,他们的心眼的门会向你敞开,你会清清楚楚地看见他们的心事。

东北的农闲时期,是很长的,这便利了我们的互相理解。正和一切其他的劳动人民一样,农民的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是很丰富、很新鲜的。他们的幻想也和他们的知识一样地丰富而新鲜。单说东北农民创造的黑瞎子(熊)的故事,就有十几个,里面有一些是很有意味的。

我曾和一位住在山边的农民谈起东北森林里的各种树木,他的知识的丰富,我相信,会使植物学家也感到惊奇。经过南下,经过土改,我对工农兵是了解得多了。

许多和我一样,从旧式学校里出来的知识分子,对于工农兵和工农兵出身的干部的了解,我认为还是不够深刻、不够全面的。当他们描写工农兵的时候,容易歪曲他们的形象。有一些人仅仅表面地描写一些简单的动作,仅仅描写了工农兵的衣服,没有透视他们的心灵。更有一些人爱把工农兵写成愚昧、粗鲁和可笑的人。固然,觉悟程度不高的一些工农是有缺点的,他们生长在旧社会里,就会很自然地、或多或少地受到旧社会的一些不好的影响,但这不能怪他们,而且也不是他们的基本的东西,不能把这当作他们的本质的特征。他们的基本的东西,是勤劳勇敢,他们用他们的手和脑创造了世界,养活了人群,而他们一旦觉悟,认识了共产主义的真理,成了共产党员,就会坚决地为无产阶级的事业斗争到底,必要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工农兵中间的英雄人物,都是聪明精干、正直无私、勇于负责、坚定不移、不怕牺牲的,都是体现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道德的精华,蕴含着一种内在的纯洁、优美和强韧的英雄人物。

我们的作家,要看得深些,要写出工农兵和他们的先锋队员们的这些优良的本质的特征,才能算是工农兵的忠实的代言人,才能算是工农兵的亲切的知己。

在农村里,工厂里,和在军队里一样,我看见了许多在党的教养之下迅速成长起来的英雄的人物,他们的事迹,可以教育广大的人民。我常常提到共产党员温凤山同志的事迹。他是土地改革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农民的英雄之一,他是一个新党员,在党的教养下,进步非常快。而他一旦认识了真理,就勇敢负责,临危不惧,在剧烈的阶级斗争中,被一个逃亡地主打死了。我把他的牺牲,和群众对他的悲悼,写进了书里,希望他的英雄行动,得到传播,来教育人们,教育我们的年青的一代。

我简单地叙述了我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深入工农兵的一些经历和体会。我的思想感情虽然起了一些变化,但缺点还是很多很多的。我决心不断地学习,并且,在党的领导之下,更长期地在群众中,在火热的斗争中不断地改造自己、丰富自己和提高自己,以便以后写一点像样的东西。

我们很幸运,生在伟大的斯大林和毛泽东的时代,生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和富强的时代,生在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事业日益奏着凯歌的时代,让我们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的文艺路线,不断地创造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的优秀的作品吧。

(原载《文艺报)1952年第11-12期合刊)

微信编辑:吕漪萌

微信二审:丛子钰

微信三审:任晶晶

为你推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66975.html
上一篇老子第二讲:老子的无名如同一道闪电,让王者清醒
下一篇三国演义名医华佗出来医过多少人?

为您推荐

胡宗南攻延安闹剧:部下争抢“头功”,悬赏1000万法币

胡宗南攻延安闹剧:部下争抢“头功”,悬赏1000万法币

作者:莫孤烟1947年3月,胡宗南率20万大军进犯延安。之前,胡向蒋氏许诺:三天拿下延安。胡这么说也并非夸口,他的对手——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兵团只有区区2万人,以装备精良的十倍兵力发动进攻,拿下延安也并非难事。3月14日,蒋军兵分两路向延安发动钳形攻势,刘戡的29军从洛川出发,董钊的第1军从宜川出发,共计6个师
决死队遣送百余旧军官去延安,薄政委批示:此人可以留下

决死队遣送百余旧军官去延安,薄政委批示:此人可以留下

作者:SOUL迪尔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前夕,山西新军决死纵队的内部情况错综复杂、新旧势力斗争激烈。为掌握好部队,决死一纵薄政委做了最坏打算,决定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将原第一纵队长、独立第1旅旅长梁述哉和原第1总队长、第216旅旅长台耀玺以下百余名晋绥军出身的旧军官调离部队,以学习为名遣送到延安去。梁述哉,字
返回顶部